晁错 做人不行做啥事也不行(第1页)
晁错:做人不行,做啥事也不行
晁错,看到此名让广大人民群众纷纷皱了皱眉,他这姓咋读,是不是晃错?真·正个名,晁读音潮,唐朝时日本有位著名的遣唐使,汉名就叫晁衡。
晁错是河南颍川人,从小就是个刻板严肃的性格,不苟言笑,长大后又凭着爱好去当时的法家传人张恢那学了战国商鞅和申不害等法家先驱的学说,从此,更加深了他严峻苛刻的性格。
众所周知,古代的法家和当今重视以法治国还有些不同,他们的主旨,主要在于维护中央和天子的统治。换句话说,儒家、墨家、道家对天子都有些要求,而法家对皇帝只有推崇和维护。他们自觉地为帝王设身处地,从而咂摸出了一套套加深帝王权限的理论,使他们更能彰显权威,高高在上。晁错学满进入汉朝工作后,就一直致力于这个方向。
刚入职时,晁错的大领导是汉文帝,因为看的书多,文帝让他当了个太常掌故的官职,掌管比较悠闲的礼乐制度。
文帝时,汉朝着手恢复一些学术方面的研究,当时天下还没有研究儒家经典《尚书》的人,往天下一打听,听说济南有位叫伏生的老先生能口传《尚书》,也算保住了《尚书》这丝文脉。按以往规矩,皇帝想要见谁,自然是一声令下让人千里迢迢进京,不过伏生有些情况不同,他这会儿已经是个90多岁的人瑞了,如果强行要他坐上马车,等同于宣布死刑,而是漫长的执行过程。人道主义的文帝想到了派人去学习,将《尚书》之学流传下来,太常署的人思来想去,最终选中了晁错。
法家弟子去学儒家经典,不知道晁错内心是否抗拒,但皇帝御批的学习,谁也不敢怠慢,晁错就此多修了一门专业课。学成归来后,也算收获颇丰,后来每每想跟皇帝表达什么建议时,晁错总能把《尚书》里的内容拿出来援引,一方面展现自己的博学,一方面也算引经据典,有史可循。而既然前人已有经验,文帝再按建议操作,就不算大步流星的创举,这对一向步伐稳健的文帝来说似乎更好接受。
见识过晁错的博学,文帝打算做一场人才接力,将晁错分派到太子门下,让他在未来更好的时机去发光发热。应该说,文帝真是一个好领导,也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了。
晁错在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府内身兼多职,既是生活老师,也肩负着保卫的作用。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到了太子府不久,晁错就凭借才华一举包揽了太子三师的工作,把刘启忽悠得团团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在刘启心里,他就是自己的至圣老师了。
刘启即位后,立马给晁错加了官,升任内史,俩人曾经多年的朝夕相对,让刘启对他言听计从。晁错经常要求皇帝屏蔽其他人,只听自己说话,只和自己私聊,用尽自己毕生所学来对他进行疯狂洗脑。
对老师提出的建议,刘启只会说好好好,晁错地位呈直线上升,远超了他的本位官职。
是的没错,锋芒毕露者,必有人想除而快之,当时的宰相申屠嘉,便想找晁错毛病,给他一个致命打击。而晁错也非常合时宜地为申屠嘉递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把柄。
晁错担任内史,内史府建造在太上庙围墙的空地上,这本来没什么,但这座宫殿大门向东开,就给晁错带来了很多不便。作为这里的一把手,晁错大手一挥,要求在南边再开两扇门方便行走,结果却不幸损毁了庙的围墙。申屠嘉听说后又气又喜,气的是晁错竟然这么大胆,敢毁坏国家一级保护遗址,喜的是终于抓住了他的错处,正好陛见时告他一状,送他一个投胎服务。
不料,机智的晁错知道自己不入丞相法眼,也时刻警惕着他那边的动向,丞相要弄死自己的消息,被他提前获知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晁错连夜又约皇帝私聊,把这件事率先说了出来,并临场表演了一下自己的委屈和难过。刘启一看,多大点事,当时就决定要包庇老师,“我这人,既护内又不讲道理!”
于是,第二天申屠嘉再来告状,刘启反而为晁错开脱,说只是毁了点空地上的围墙,不算事。又训斥了申屠嘉一顿,说他小题大做之类,搞得申屠嘉里外不是人,只能下跪道歉,后悔没来个先斩后奏,以至于被他小子占了先机。回去后,申屠嘉就气得一病不起,领了盒饭。
丞相一死,御史大夫替补,于是,御史大夫的地位就空了出来。景帝刘启并没有让朝廷排行老三的人顺位递进,也没有让御史手下的中丞进一位,而选择了将晁错空降到御史大夫职位上。若论大汉朝官员的实权,御史大夫相当于臣子中的老二。
这就让更多人不爽了。
你以为申屠嘉们是出于嫉妒吗?其实不然,晁错虽然才华出众,但性格的缺陷同样出众,首先,他崇尚法家刻薄寡恩那一套,严格到没朋友,其次,史书上说他“穞直刻深”,性格野蛮生长,独来独往还不算,还不懂得变通,一根筋到底,更可怕的是,他还严酷苛刻到极致,完全没有情面可讲。因此,整个大汉朝,晁错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俗话说,傻子是互相的,没理由你觉得我特傻,而我觉得你很牛。于是youdon’tbirdme,Idon’tbirdyou,晁错和大家形成了非正常的鄙视链:晁错一个人鄙视全局,反方则有上一任丞相周勃、现任丞相申屠嘉,下一任丞相陶青,下下任丞相窦婴,正义之士袁盎,以及所有三公九卿类官员。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皇帝刘启的信任,晁错在大汉朝廷举步维艰。可晁错并没有认识到这点,或者说,他认识到了,只是早已献身给事业,无暇顾及那么多。
晁错的事业,就是为帝王权威清扫障碍,削弱西汉初年冗杂的各类诸侯王,说得专业点,叫削藩。
早在文帝时,大文学家贾谊和晁错就已经提出过削藩的路线,不过文帝以时机不对纷纷否决了,后来贾谊不得志郁郁而终,晁错则顽强地持续到了下一朝,继续对景帝刘启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