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第1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话可大大地刺伤了王长谐的心,他脸上一阵红、一阵青,胸部起伏,是把怒气压了又压的样子。“你的话对!”他从牙缝里迸出声音来,“俗语说,‘得人钱财,与人消灾’,我得了李世民的好处,要为李世民打算,这是顶顶简单的道理,话跟你说清楚了,你不必再多费口舌。”

这软硬不吃的顽固态度,使得李靖再也忍不住了!厉声说道:“你既然知道‘隋朝的暴政,天怒人怨,起义是顺天应人’,为什么反对我们?难道太原是义军,我们就不是义军?为了你一个朋友,忍心坐视潼关喋血,让你的部下跟义军对敌,让潼关的老百姓遭受原可以避免的兵祸,这不是罪大恶极?亏你还开口信义、闭口朋友,我都替你难为情!”

王长谐被骂得满脸羞惭,好久才说:“你说你是义军,太原也是义军,那为什么不合作?”

“哼!”王长谐轻蔑地撇着嘴,“好了,道理都在你那方面,我一点理都没有,你别跟我再说了!”

李靖深深地吸了口气,让头脑冷静下来。他十分后悔,处大事不该夹杂着意气,以致闹成这样的僵局,再讲下去亦只是徒费口舌,不如搁一搁再说。

于是,他平心静气地拱一拱手说:“长谐兄,我有些鲁莽,请原谅。咱们回头再谈,我希望你再考虑一下。”

说完,他转身离去。孙道士和柳四都在等候,面色凝重,显示了内心的焦急。李靖知道,处理突发的变局,贵在迅速明朗,迁延不决,将会生出其他变故。这就是孙道士他们所以焦急的原因。

“外面的情况怎么样?”他把他们召入一间僻静的屋中密商。

“已经近午了,”孙道士望着窗外的日影说,“谣言满天飞,人心惶惶,再不出安民的告示,好好的局面一弄乱,收拾起来可就难了!”

“大局未定,不可造次。”李靖接着把跟王长谐谈判的经过,扼要地作了报告。

“王长谐好像要拿咱们跟太原的合作,作为条件,那就向他保证合作好了。”孙道士说。

“合作要得三哥的同意……”

“谁真的跟他合作?”孙道士抢着说,“无非诈他一下。”

“不!”李靖正色说道,“‘兵不厌诈’固然不错,那是指两军对敌之时。跟人谈判,要相见以诚,说一句算一句。”

“那就只好硬干了!”柳四发表了意见,“咱们的部队已到了南城城外,我带一百人冲锋,斩关开城,放大军进来再说。”

“这一下势必发生冲突,是迫不得已的最后一着。‘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李靖接下来问道,“城里有多少人马,调查过没有?”

“大致调查了。”老陈屈指报告,“麒麟山五千,象山三千五,最高的凤凰山也是三千五,小关一千,水关六百,北城五百,南城四千。”

“为什么北城和南城的守军,相去如此悬殊?”

“这倒不知道。”

“所有的人马,都是王长谐的嫡系?”

“南城不是。”

“这有点麻烦。”李靖略略想了一下,态度转为沉着,“但是料想亦无大碍。咱们把王长谐的那些部将,找来谈一谈。”

“怎么个说法?”孙道士建议,“我以为这样说比较好,就说王长谐已经答应归顺,但要问问他们的意思。主将已经作了大决定,偏裨自然不会再有异议。”

“话是不错。不过……”李靖微带歉意地说,“我想,还是不要骗他们的好。”

孙道士点点头不响,只叫守卫,把那些被扣的官军将官,都带到大堂,主客双方东西列坐,开始谈判。

李靖先一一问清了姓名、官阶、驻地,然后劈头就说:“王将军一定要把潼关留给我的朋友李世民,无奈我此刻先到了潼关,请教各位,我该怎么办?”

“如果我杀了王将军呢?”

“那就连我一起杀好了!”

说这话的人,李靖记得他姓吴,是个“坊主”,把守北城。看他那愿共生死的表示,可以想见他是最忠于王长谐的。

于是,李靖心里有数了。“吴兄,我是戏言。”他正一正脸色又说,“我不愿意在潼关杀一个人。杨广暴虐无道,各位以仁人之心,自然抱着出斯民于水火的志愿,只是做此官、行此礼,苦于不得其便。现在机会来了,我要求各位跟我合作,把大家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好好干一下。我可以告诉各位,我今天来到潼关,并非轻举妄动,侥幸得手。就是现在,我有两万人在潼关外待命,还有五万人在路上,还有更多的人做后备。各位信不信?”

仍然是没有答复,但他们脸上都是将信将疑、动摇了的表情。

“各位信也罢,不信也罢,好在马上有事实拿给各位看。不过,我再说一句,我绝不肯也绝不容许有自相残杀的情况出现。所以我现在要请各位表示态度!”

“你要我们如何表示?”吴坊主问。

“合作,还是不合作?合作的,我保证重用。不合作也可以,把兵权交出来,我送盘缠走路,不能在潼关逗留。”

又是一阵沉默,然后有个人脸上,浮现了无可奈何的苦笑。“这真是所谓‘在人檐下过’了!”他自语似的说。

“在人檐下过,怎敢不低头”,明明是自己解嘲的话,李靖把握机会,赶紧走过去握着他的手说:“言重,言重!足下深明大义,我李靖钦佩万分。”

有了人开端,以后就好办了,问到第二个时,那人便半推半就地表示愿意合作。

“吴坊主呢?”李靖逐一询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