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章 明清篇朱元璋之后 大明的转向(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首先,朱元璋还在从军之时,他就读过《孟子》,当时还对孟子赞不绝口,没道理在登基后才发现这些句子,还气得破口大骂。其次,朱元璋命刘三吾精修了一本《孟子节文》,可只是规定“科举不以取士,考试不以命题”,并没有禁止完整版《孟子》在民间发行。

最末,永乐九年,朱棣将《孟子节文》废止,重新规定考试采用完整版《孟子》,等到了晚明时期,《孟子》还在,《孟子节文》反而失传了,所以这到底是朱元璋禁了儒家的书,还是儒家禁了朱元璋的书?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时间线。朱元璋早就读过《孟子》,在登基之后,他发现里面有一些句子没什么用,就给删掉了,至于是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几句,根本不知道,因为《孟子节文》失传了,没人知道朱元璋删掉了哪几句,一直以来删掉的句子都是专家在那里盲猜。但很大的可能就是,朱元璋本来目的只是想写一本考试命题大纲,要求科举考试只在《孟子节文》的范围内出题,同时朱元璋并没有禁止过完整版《孟子》的发售,如果士子们想看《孟子》,照样可以看,没人管,只是考试绝对不考,仅此而已,这就是“孟子节文”事件的来龙去脉。

请问,您见过谁家的思想是这么钳制的?

有趣的是,一些人为了论证明代文化专制、思想高压,动辄就用“孟子节文”事件当例子,可却忽略了在永乐九年,明成祖朱棣在读书人的抗议下,还恢复了完整版《孟子》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请问,连皇权都在为舆论让步了,您觉得这算文化专制,还是文化开明?

现在又有人讲了,那朱元璋搞“八股取士”怎么说?他让读书人写八股文,禁锢了社会的思想,通过科举把知识分子变成了皇家的奴仆。

这个也是错的。顾炎武、胡鸣玉等人考证过,八股文最早出现在明宪宗的成化二十三年,都到明中期了。朱元璋只是规定朱子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就这还是继承元朝以来的惯性做法,但他从来没有对考试文体做过任何形式的规定。

现在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八股取士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奴役考生的工具。然而,成化二十三年的正月,明宪宗最宠爱的万贵妃猝死,皇帝亲口表示“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九个月后人就崩了。在这期间,心如死灰的皇帝居然还有余力煞费苦心地制订如此一项计划,这是在拍权谋电视剧吗?

很多学者的本意,无非就是想作证明清时期思想收紧,给“君权强化”这个考点补充证据。然而,明宪宗根本没有插手过考试录取的文体,八股取士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与统治者本人无关。至于朱元璋就更惨了,他连八股文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有人指着他鼻子骂,说他搞八股取士坑害知识分子,连窦娥都没这么冤的。

除了以上这些例子,还有人说他巧取豪夺了沈万三的财富,但明史专家顾诚就考证过,沈万三早在元末就死掉了,人家压根就没和朱元璋见过面。

还有人骂他重农抑商。其实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常态,朱元璋不过因循旧制。但是,真要说明代“重农抑商”其实不准确,因为朱元璋对商人只是“轻”,而不是“抑”。意思是,老朱虽然把商人的社会地位钉在了末位,可在政策上制定了很低的商业税,这与宋朝的禁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明代,商人虽然没有虚名,但却获得了实利,最终明代的民间商业得以不断膨胀,在明中后期形成了大规模的商帮,其行商规模要远胜宋元时代。

还有人说朱元璋忘恩负义,害死了小明王韩林儿。然而目前没有任何凭据能证明韩林儿之死是朱元璋干的,只不过大家觉得朱元璋是最大受益人,有这个作案动机,就连论证环节都略去了,抬手就把这顶黑锅往他脑袋上扣了。有人给的结论是,参与杀害小明王的廖永忠被朱元璋封了侯爵,理由是为了酬谢他替自己干了脏活。可那人不知道的是,廖永忠的战功本就配得上侯爵,只是他并非朱元璋的嫡系,而是后来才加入的,要不然给他个公爵其实都不过分。如果朱元璋真要杀小明王,为何不派自己的嫡系,非要让廖永忠这种与自己貌合神离的人去接小明王呢?

其实朱元璋身上真实的“黑点”不少,比如恢复人殉制、杀人时大肆株连、有些矫枉过正、对亲人溺爱却对旁人刻薄等,都是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不足之处,但不论如何,他的这些缺陷都无法掩盖他那实实在在的耀眼政绩。

洪武二十六年,天下田八百五十七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户口共一千零六十五万二千八百零四家,人口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人,国家岁入米、麦合计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九千八百石,官仓储粮七千一百八十万石,全国棉花总产量一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果木种植总量十亿株,全国开塘堰四百万零九百八十七处,疏通河道四千一百六十二处,修筑堤岸五千零四十八处。

如果你不能理解这组数据,我可以告诉你,明初田亩比北宋耕地数字最高的五百余万(天禧五年)还要多三百五十万,政府岁入比元朝岁入一千二百万石增加了两倍,人口更是比元世祖时期的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人还要多,最关键的是朱元璋还不是像杨坚那种通过和平演变直接继承前朝的发展成果,他的这些成绩都是在元末的乱世废墟上从头重建起来的。

短短二十六年的时间,他能把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元末大地治理成一个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繁荣治世,还能八次北伐,将北元打得分崩离析。我当年看到这串数据都感觉难以置信,因为如果比作西汉,就相当于朱元璋一人把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四代人才能做完的事情都给干了,难怪在《藏书》中给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称号的大思想家李贽,会在《续藏书》中将朱元璋评价为“千万古一帝”,不是因为他能打天下,而是因为他更会治天下。

朱元璋的一生,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捡,从最卑贱的乞丐到最尊贵的皇帝,从满目疮痍的元末乱世到百业兴旺的洪武之治,这等传奇与功绩,千载之下,唯他一人而已。

真正令朱元璋在人民群众中声名狼藉的,还是他杀功臣的那档子事儿。很多人为此看不起朱元璋,觉得功臣给他打天下,他当了皇上把人家给杀完了,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首先,我需要先排除两个民间传言“死于朱元璋之手的功臣”。

第一个是徐达。有人说,徐达背上长了疽,不能吃蒸鹅,可朱元璋偏给徐达赐了一只蒸鹅,于是徐达哭着吃完蒸鹅就死了。这个传闻出自《龙兴慈记》,一看就是假的,随便拉一个医学生就可以问出,根本没有什么背疽是一吃蒸鹅就会死人的,足见这帮文人编故事都没常识,但古往今来能有这么多人信还是挺意外的。况且朱元璋真要杀人肯定不会用这么拙劣的方法,更别说要杀的还是天下第一大元帅。

第二个是刘伯温。有人说刘伯温生病,胡惟庸派大夫给他看病,结果把他给看死了。一些人就猜测,朱元璋早知道胡惟庸与刘伯温有怨,故意暗示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然而根据傅小凡教授的考证,这则传言也是无中生有,刘伯温就是善终,朱元璋完全没有毒死刘伯温的动机。

其次,朱元璋杀功臣并非蓄谋已久,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应激反应。在我看来,朱元璋对功臣们的屠戮,至少需要分为三个不相干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提拔“兄弟”,打压“股东”。

明朝开国,大家都是功臣,可功臣也亲疏有别,不全是“兄弟们”,也有“股东们”。汉高祖刘邦也被诟病诛杀功臣,可杀的大多数是韩信、彭越这样的诸侯王,而不是陈平、周勃这样的列侯,可见,刘邦杀的是股东,不是功臣。

对朱元璋来讲,他的军队脱胎自郭子兴,起家于亳州,在渡江前后收纳了不少义军将领,而这些将领大多数自带部队投奔的,不论怎么看,这些人也不是兄弟,更像是来入伙分红的股东。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清理的功臣们,几乎都是渡江前后的“归附者”,尤其是那些“带资进组”的合伙人,更是老朱重点的“照顾对象”。李新峰教授就曾罗列过明初功臣们的资历出身,最终总结道:

“从洪武三年封赏勋贵到二十三年诛戮胡党的二十年间,明初勋贵集团中的濠州从军者持续扩大着优势地位,未受任何触动,而江北、渡江后归附者中带来大股部众且战功卓著的几位勋贵则遭消灭。”

这不算对“兄弟”下死手,因为老朱眼中的“兄弟”,是从濠州带出来的老班底,他可不会觉得,廖永忠、朱亮祖这样的人是自己的“兄弟”。所以,洪武二十三年之前对功臣的诛杀,只不过是集团做大了,该排挤“合伙人”了,每个上市公司的基本操作而已。

第二个阶段,借“胡党案”清理东宫集团敌对势力,给太子朱标铺路。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提“胡党案”,大肆株连,如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费聚等功臣宿将,尽皆遭难。这次,不再分“兄弟”还是“股东”,即使是“濠州旧人”们,也有大批大批的人惨遭屠戮。

而这些人,都有明确的特点:他们不是太子的人。

虽说是“胡党案”,但与胡惟庸本人已无任何关系。胡惟庸那笔账,洪武十三年已然算完,这次不过是接着他的名头,大肆捕杀东宫集团之外的势力。

换句话说,这是朱元璋在给太子朱标铺路。如果你无法理解,可以想象,这就相当于秦始皇为了让扶苏顺利继位,在生前就将赵高这样的扶苏政敌、李斯这样与扶苏不对付的官员给一股脑全杀了,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

只不过,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的猝死,让朱元璋的所有算盘付诸一空。

第三个阶段,借“蓝党案”清理诸王势力,给太孙朱允炆铺路。

因为朱元璋声称蓝党系“胡陈旧党”,所以历来都把蓝党案视为“胡党之流祸”。以往学者也是把两案放在一起研究,称之为“胡蓝之狱”,但两案差别甚大,要是不明就里,只会把读者们引入歧途。

比如,“胡党案”的打击对象,是东宫集团的敌对势力;而“蓝党案”的打击对象,却是东宫集团本身的势力。

起初,蓝玉的外甥女是朱标太子妃,他自然是铁杆的太子党。可朱标突然死亡,新的继承人朱允炆又是朱标的妾室所生,与蓝玉本身并无姻亲关系,同时,蓝玉的女儿又嫁给了蜀王朱椿。

那么,你猜猜,老朱蹬腿以后,蓝玉是会支持蜀王还是朱允炆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