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章 明清篇朱元璋之后 大明的转向(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6章《明清篇》朱元璋之后:大明的转向

看这一章前,请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明太祖朱元璋的原名叫什么?

我想,很多人会回答:朱重八。

很好,那么我再问一句:为什么要叫朱重八?

许多人拿出有些书的说法,认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

可如果是父母年龄相加,朱元璋出生时,他爸四十八岁,他妈四十三岁,那么他应该叫朱九一才对,叫什么朱重八?如果是以出生日期命名,史书上明确记载朱元璋是九月十八日出生的,这是怎么算到八十八的?

其实,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纯属是因为他们老朱家这一辈第二个字都是重,他又在叔伯兄弟里排行老八,于是就叫朱重八了。

至于后来改名朱元璋,也不是通俗小说中讲的,说什么他把自己当成一把诛灭元朝的利器,谐音“诛元璋”,听起来好像还蛮霸气。

其实这里的元指的不是元朝,而是开始。璋的意思不是利器,而是玉器。古人名和字是互相联系的,朱元璋给自己取的表字叫“国瑞”,正巧与代指玉器的‘璋’字呼应。由此可见,朱元璋这名字的真实意思,就是老朱把自己比作成一个精美的玉器,图个吉利的好兆头,根本就没有像很多人理解的那么有杀气。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之前学的明史好像有误?

既然如此,请您暂时忘记曾经的明史知识,咱们继续探究这位洪武皇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然而,大多数人对朱元璋的认知却是教科书里那个鞋拔子脸。其实,那张图是清代的画作,画师不可能亲眼见到朱元璋,所以画中形象不可能是朱元璋的真容。

现在人觉得朱元璋长相丑,是因为《明史》记载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很多人一见“奇骨贯顶”四个字,就想这不正是清代画作中的尊容吗?

其实这是因为大家中国的史书读少了。比如正史上记载,刘邦长相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长的也不像正常人吧?还有光武帝刘秀,记载是“大口,隆准,日角”,这个好像也不见得多帅?还有齐太祖萧道成是“龙颡钟声,鳞文遍体”,莫不是有皮肤病?还有隋文帝杨坚是“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唐高祖李渊更是长了三只奶……用周星驰在《功夫》里的话讲——就没一个像人的。

正史上这么写帝王相貌,目的是想塑造一个“天子与你们不一样,人家当皇帝是命中注定”的封建观念,故意塑造一种“君权神授”的价值观。那时候老百姓都迷信,如果听到皇帝的长相那么神奇,肯定会想,皇上不愧是上天之子,今后我再不敢造反作乱了。

明清时期,市面上针对朱元璋鞋拔子脸、马铃薯脸以及麻子脸的画作,就是基于这种“造神”心理,想给老朱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帝王之相,来忽悠一下底层老百姓而已。

可如果我们把这些故弄玄虚的记载抛开,是否能还原出朱元璋的真实长相呢?可以。

晚明有一著名文人叫谈迁,他在《枣林杂俎》里讲过,明太祖经常微服私访,因怕被人认出来,所以赐给王侯们的画像都是假的,而真幅则被他藏在了太庙里。

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他当南司空时,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他眼中的老朱是“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相大不类”。而范介儒在《曲洧新闻》也记载他进过武英殿,看见了两张太祖御容:“太祖真容有二。壮年者,黑须,长寸余,面微长而丰,色甚皙,眉目有异。暮年者,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知明太祖的真容一直都被朱明皇室小心保存,不示外人,只有张瀚与范介儒这样相关部门的官员,才能亲眼得见明太祖的真容画像。而这二人给出的评价大同小异,都认为朱元璋姿貌雄杰,志意廓然,跟民间传言的什么“龙颔虬须”、“面有瘢志”根本无关。

还有明朝张萱在《疑耀》中更是记载:“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这都不是丑不丑的问题,而直接就是“高皇帝乃美丈夫也”,一个大帅哥。难怪当年朱元璋刚从军时,明明还一文不值,却能俘获郭子兴义女马姑娘的芳心。试想,如果朱元璋真的长了一张鞋拔子脸,郭子兴能把自家义女下嫁给他?

有人问,会不会朱元璋逼迫画师,让他把自己给画得好看一点?这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史料表明朱元璋干过这事,只是一些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朱元璋很丑”,然后再自行脑补出来的剧情。况且,一般来讲只有女孩子发朋友圈喜欢P图,男生尤其是朱元璋这种人过中年的乱世枭雄,后世留个画像还P了个图……到底是你格局小了,还是朱元璋格局小了?

不过,跨时代谈美丑没有任何意义,毕竟明代的审美与我们今天的审美未必一致。但不论怎么说,朱元璋的长相应当还是相对周正,而不是民间盛传的鞋拔子脸。

在很多人印象中,朱元璋不讨喜,因为有书上说他废了宰相,这标志了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做出了八股取士、删改《孟子》、发动文字狱等恶性事件,于是很多人就骂他文化专制、思想压迫,还把近代中国落后的责任归结到了他的头上。

但书上没有细讲的是,明朝废除宰相,不是集权,而是分权。

因为皇帝本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朱元璋再勤政,也只是个人,不可能真把中书省的政事一手包揽,只能抓大放小,将宰相的权力下放到六部,同时加强监察体系,规范各个部门在事权上的有限职能。

这样一来,与其说是把宰相的权力收归皇帝,倒不如说是把宰相的事权下移给了六部尚书,这样相对来说君主就显得比较“独尊”了,再搭配上一套成熟的监察系统,明朝的很多政事就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式化去处理,这就是万历皇帝二十来年不上朝国家还能照常运转的制度原因。

还有人指责朱元璋为人自卑,因为他是和尚出身,一听到有人说秃啊、光啊,就老觉得人家在讽刺自己,然后就胡乱杀人,跟个心理变态一样。

但根据陈学霖先生的考证,这些文字狱事件纯属子虚乌有,很多传言中死在朱元璋文字狱下的人,实际上活得比朱元璋还长。从洪武年间的谕旨和碑铭上看,朱元璋也从来没有忌讳过他的身世,还经常自称“淮右布衣”,说他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在皇觉寺撞钟云云,有大臣想谄媚,说朱元璋的祖先是宋代大儒朱熹,还给老朱臭骂了一顿。

其实,如果我要真说朱元璋时期文化开明,那绝对是扯淡,毕竟封建社会普遍都会钳制言论,所以肯定会有因诗句而罪人的案例,比如宋神宗时的“乌台诗案”,差点把苏轼折进去,还有朱元璋因为诗句,腰斩了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高启。

可是,这些案例都是政治案,而不是文化案。

比方说,苏轼被下狱是因为新旧党争,被政敌构陷;高启被腰斩是因为怀念前朝,遭到了朱元璋的刻意针对。总之在这些案件里,文字只不过是幌子,背后穿插的是政治斗争。至于那种单纯因为文字而产生的无差别杀人事件,是清代康雍乾时期才有的独一份风景线。

还有人说,朱元璋曾经组织人修订过《孟子》,删去了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内容,重新编写了一本删减过的《孟子节文》。据说,朱元璋读完《孟子》这段话,还拍案骂道:“这老东西要是活在今天,我非杀了他不可。”这长期被视为明太祖钳制思想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在“孟子节文”事件中,有三点需要注意一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