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旧党争 王安石的理想(第1页)
第13章新旧党争:王安石的理想
一
熙宁元年,宋神宗初见王安石,他们彼此都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宋神宗问:“方今治之道,当以何为先?”
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先。”
宋神宗又问:“唐太宗如何?”
王安石回答:“陛下当效法尧舜,唐太宗何足道哉?”
王安石的解释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只是对传统的政治做了些修补,并无自己的政治创新,在贞观以前是民不聊生的隋,在此后李唐子孙皆为昏君,这才显得他那段时期比较突出而已。
他的这一番言论,让宋神宗的表情微微动容。
自他即位以来,燕云未复,西夏跳梁,朝廷三冗两积,国家内忧外患,作为一个年轻气盛的皇帝,他想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做一番大事业出来,而眼前的王安石,便是他选择的操盘手。
就在这次入对后不久,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宣称“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北宋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拉开了序幕。
二
王安石,字介甫,为人自负,但凡他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人送外号“拗相公”。
我们小时候可能学过一篇文章,叫《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曾与几个友人在褒禅山探洞,在深入洞穴后,有一个友人畏惧不前,众人只好退出来,这次游玩未能尽兴,让王安石感到十分遗憾。
可能从那次经历起,王安石就发现同游的人可能会拖累你,让你难以到达“险远”的“非常之观”,故而在必要的时候,不妨甩开众人,一人独行。
所以,当王安石变法时,他原本的同僚友人韩琦、富弼、司马光等人提出异议,他可以毫不留情地和他们翻脸。除了他本人性格固执,还有一点就是当年的那段探洞的经历,让王安石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当年友人”,拖了自己在改革之路上不断进击的后腿。
三
现在有人批评王安石,说他的变法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其实,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人家从来就没说这是为了百姓变的,所以熙宁变法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法,兼涉政治、军事方面的改良,很少顾及到民生的问题。
比如青苗法,是建立国家农业银行,代替地主给农民借粮贷款,主要是为了收利息;免疫法是如果有百姓不想服役,可以交一份“免役钱”,政府就能拿这笔钱另外雇人来代替你;市易法、均输法与当年的桑弘羊改革大同小异,属于政府亲自下场进行市场国营化;方田均税法就是清查土地,根据土地肥沃程度重新规定田赋,类似东汉初年“度田令”的翻版;还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都是为了挽救北宋萎靡不振的军事力量。
这些新法,乍一看去,好像都还不错?
然而,这只是看起来而已。
王安石变法的最大问题,是它只停留在理论上,与实际现实严重脱节。毕竟,宋朝只是一个农业社会,没有完备的市场经济条件,王安石想通过政府的力量来促使市场提高生产效率,那么就只能进一步加大政府权力,而一旦政府全面接管了市场,就会导致原本一场好好的经济改革,活生生地演变成了政绩考核——结果就是官员们为了政绩,搞浮夸风,用政府的强制力来扭曲市场,最终让整个社会深受其害。
咱们用青苗法当例子。
在古代,农民一年中最难过的是春天,这时秋粮已然吃完,夏粮尚未收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黄不接”之时。
每当这个时候,一些地主就会借粮给农民应急,约定等他们夏粮收获以后,再连本带利还粮。可在小农经济的古代,老百姓都靠天吃饭,若是平常年景还好,农民夏粮收获,就可以如约归还地主,但如果碰到大灾之年,田地颗粒无收,那么农民只好卖地还债了。
这就是封建社会经常发生的“土地兼并”,长此以往,必然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最后失去了土地的流民越来越多,汇聚在一起就进行农民起义,通过暴力将土地重新分配,然后再继续进行新一轮的兼并,一直这样不断循环,我国封建王朝的周期律就是这么来的。
王安石颁布青苗法,是想让政府下场,代替地主来为农民们借粮,利息相对民间要更低,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避免了土地的兼并,在他看来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可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看似无懈可击的青苗法,一到执行阶段,就出现了毛病。
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就进行强买强卖,很多民户原本不需要贷款,可还是被地方官强逼着借了一笔青苗贷;还有官员把霉粮发放给农户,收回时却要求是新粮,放的时候斤两不足,收的时候故意压秤,这样一来一回,实际利息更高,还不如当年向地主借粮呢;还有就是关于青苗贷,中央是给过指标的,一旦地方遇到了自然灾害,官员如果收不回本息,为了完成绩效就到处抓人,逼得老百姓卖儿卖女。
于是,当时人人都骂王安石,说他祸国殃民,不是个东西。
看起来,是不是青苗法本身没问题,只是执行环节出了问题?
可我们要明白,农业社会的资产专用性很高,以此为基础的惠民政策是没有多少可信度的。哪怕我们今天的银行给涉农民企贷款,也往往都问题一大堆,更别提金融环境更差的宋代了。
王安石当初在地方为官的时候,就实行过青苗法,不但百姓大悦,政府收入还增加了,最终成功达成了双赢,这就是王安石对青苗法为何那么有信心的原因。
可王安石不知道,那次成功的关键点是因为负责一线的是他本人,可谁能保证大宋所有的地方官都像他王安石一样大公无私?
如果封建社会人人都是易学习那种人,那么青苗法肯定可以推行下去。可如果遇到为了政绩而不择手段的李达康、为亲戚牟利还收受贿赂的祁同伟,抑或和稀泥的官僚主义者高育良,那么青苗法的施行不论本心是好是坏,最终都必然会成为一场祸国殃民的灾难。
所以,虽然宋神宗时的国家财政收入确实增长了,在对外战争中,王安石推荐的王韶也在熙河开边实现了“断西夏右臂”的战略目的,可朝堂和民间反对变法的声音还是滔滔不绝,而在无数的反对者中,就有那位《资治通鉴》的作者、小时候砸过缸的司马光同志。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