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安史之乱 被腰斩的盛唐(第1页)
第9章安史之乱:被腰斩的盛唐
一
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李唐王朝再度归来。
在神龙政变以后,整整八年间,唐朝中枢频频发生政变。复唐功臣、武家子弟、太子李重峻、韦皇后、太平公主都卷入其中,多少势力来得快去得也快,而这些最后都被一个人终结——李隆基。
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当年唐中宗李显驾崩,韦皇后弄权,想当武则天第二,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就发动“唐隆政变”铲除了韦皇后,拥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
在唐睿宗年间,李旦将权力分给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二人,放任这对姑侄在前朝斗法,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公元713年,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发动“先天政变”杀掉了太平公主,逼迫李旦交权,做到了真正的大权独揽,这才让武则天以来的“红妆时代”在血腥与杀戮中消失一空。
在李隆基击败了太平公主掌握政权以后,就将年号改为了“开元”,这就意味着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的“开元盛世”即将莅临。而李隆基就是唐玄宗,或者叫唐明皇,在位时间更是超长待机了四十四年之久,为唐朝皇帝统治年限之冠。
李隆基早期锐意求治,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位贤相,推行“开元新政”,卓有成效。在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繁荣,百姓丰衣足食,国力蒸蒸日上,还有李白、杜甫、王维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诗人,他们都生活在这个年代。
开元十三年,李隆基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个一般只有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才会由皇帝登上泰山去举办祭天的典礼。在此之前,除了传说中都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古之帝王,就只有秦皇汉武才有资格上去。光武帝刘秀倒是斗胆上去了一次,结果被人骂到了现在。而如今,李隆基在万众瞩目之下,再次登上泰山之巅,没有任何的质疑之声,足见这是一个何等繁荣昌盛的伟大时代。
我们现在讲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一般都是说“强汉盛唐”。所谓“强汉”,大家一般默认是汉武帝的时代,而这个“盛唐”,说的就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可是,立下了如此丰功伟绩的李隆基,却只是做到了善始,没有能做到善终。
李隆基在开元后期,逐渐迷恋上了杨贵妃,就此“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他罢免掉耿直的宰相张九龄,将朝政交给了素有“口蜜腹剑”之称的奸相李林甫,这时候盛唐的朝政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李林甫这个人,比较一言难尽,他是个干练的吏才,可就是私心太重,为了保住自己的宰相位子,他排挤正直的大臣,提拔牛仙客、安禄山这些与他臭味相投的小人,严重污染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给国家体制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如果说李林甫还是“有才无德”的话,那么到了天宝后期,接替李林甫的杨国忠就是典型的“既无才,也无德”。他号称理财小能手,其实就是知道如何搜刮民脂民膏,谎报民间的粮食收成,哄哄年老昏聩的李隆基开心而已。
最令人感到无可救药的是,杨国忠好死不死地喜欢招惹安禄山。
李林甫当年虽然提拔了安禄山这个狼子野心之辈,可他有那个自信能压制得住他。
据说,安禄山仗着皇帝与贵妃的宠信在宫中肆无忌惮,可一见到李林甫,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大冬天都能吓出一身透汗。
可新任宰相杨国忠就没有能遏制安禄山的本事,只是屡次在李隆基耳边念叨,说安禄山想要造反。虽然李隆基没信,可安禄山慌了,因为他做贼心虚是真的打算造反。
只不过安禄山本来是打算等到李隆基死了再反,可这杨国忠莫名其妙地横插一手,导致安禄山为防迟则生变,就提前打着“清君侧”的口号造反了。
终结了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就在这么一个蠢人的神助攻下发生了。
其实按照原本的时空演进,在一年之后安禄山就会浑身长满疮疖,双眼失明。也就是说,如果杨国忠没有逼安禄山提前造反,只消再等上个一年的时间,安禄山就会成为一个瞎子,那么他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造反的能力,历史上也就不会存在安史之乱了。
可历史没有如果,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那个多少人魂牵梦绕的盛唐,即将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中被腰斩当场。
二
有人可能会讲,就算没有安禄山,也有褚禄山、王禄山等,因为李隆基将行政、军事、财政三权都给了地方上的节度使,这不铁定会出事吗?
我觉得,现在很有必要给大家把唐朝的军事制度讲一下。倒不是我非要用这种抽象的制度描述来给各位上历史课,而是希望各位读到的不只是大人物们相爱相杀的历史故事,还可以从更深的角度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比方说,如果你们看明白了唐朝的军事制度演变,不止可以看懂安禄山为何造反,还可以举一反三地明白之后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为什么会采用那样的统治方式,可谓一通百通,何乐而不为?
唐朝从一开始用的是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这是西魏、北周、隋朝,以及唐朝前期用来维护王朝统治的暴力机器。
假设你出生在一个府兵家庭,那么在你二十岁左右,就要前往当地军府登记,得到一个“府兵”的身份,然后每隔十五天去服一次兵役,如果遇到战争,你还要随军出征,其他的时间都可以在家里务农为生,所以府兵制经常被定义成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组织制度。
我们小时候学过一首《木兰辞》,那个背景虽然是架空的,但根据长诗的描述来看,那就是早期府兵制的特点。
花木兰出生在一个府兵制家庭,当时朝廷要打仗,故而“可汗大点兵”,征集这些府兵家庭必须出一个男丁参军。但当时的花家却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只剩下花木兰他爹一个男子,且他父亲年事已高,上了战场无异于送死,所以才有了木兰乔装改扮、替父从军的故事。
历来人们经常对府兵制推崇备至,宋朝的王安石在变法的时候就提出过“保甲法”,目的就是想恢复府兵制,明太祖朱元璋在创办卫所制的时候,也参考了不少府兵制的内容,他们这些后来的政治家之所以那么向往唐初的府兵制,就是因为一个原因——府兵制实在太省钱了。
当初花木兰替父从军,有一段十分经典,那就是木兰从军之前,先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发现了没有?府兵的从军装备,全靠士兵们自费,这能不省钱吗?归根结底,就是朝廷把养兵的压力转嫁到了府兵本人的身上,这个当然会省下一笔不少的钱,可苦的却是那些从军的府兵们。
府兵是义务兵,不过朝廷也给了府兵不少优厚的待遇。比如府兵家庭在原则上可以减免赋税,等到你退伍还乡,国家就会根据立下的功勋,给你们家奖赏田地。不少穷苦人家都可以在府兵制体系下通过立功受赏从自耕农一跃成为一个小地主。
但是,为什么这么好的军事制度,最终没能推行下去?
根据传统的历史学描述,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均田制崩溃,府兵制自然难以为继,结果唐玄宗就废掉了府兵制,搞起了募兵制,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