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员 说了也白说(第2页)
7月10日上午,举行第五次大会,听取政府各部对参政员所提咨询事项的书面答复;会议讨论通过了第一审查委员会关于《拥护政府长期抗战国策案》(胡景伊等提议)的决议,第三审查委员会关于《调整民众团体以发挥民力案》(邹韬奋等提议)、《具体规定检查书报标准并统一执行案》(邹韬奋等提议)决议,第四审查委员会关于《在内地建立工矿基础,增加生产,以充实国力案》(政府交议)、《建设内地农业以促进后方生产充实抗战力量案》(政府交议)的决议。下午,各审查委员会举行会议。
11日上午,举行第六次大会,经济部、财政部答复参政员对财政、经济问题的咨询;政治部长陈诚作关于民众动员组织训练问题的报告;讨论通过《节约运动大纲》(政府交议),并汇集各参政员修正意见,提送政府采纳施行。下午,各审查委员会举行会议。
12日上午,举行第七次大会,听取于右任的监察工作报告,并案讨论郑震宇等关于拥护《抗战建国纲领》的三个提案。中共代表陈绍禹、青年党代表曾琦等相继发言,表示拥护,最后形成决议案,全场起立鼓掌通过。会议还讨论通过第二审查委员会关于《请本会推派参政员五人至七人前往欧美各国从事访问案》(杭立武等提议)的决议,以及对政府外交报告的补充意见,第四审查委员会的相关五个提案的决议等。下午,各审查委员会继续会议。
13日上午,举行第八次大会,交通部书面答复余家菊关于交通工作的咨询,行政院副院长张群口头答复张申府等关于抗战建国具体计划的询问。讨论通过第一、第二审查委员会对若干重要军事外交问题的决议。下午,第一、第三审查委员会继续会议。
14日全天,举行第九次大会,交通部、财政部、监察院、考试院等书面答复参政员咨询事项,并案讨论通过政府交议和褚辅成等关于改善各级行政机构的四个提案、政府交议和曾琦等提出的关于设立省县市地方民意机构的五个提案,讨论通过吴玉章等关于改善保甲制度、救济难民、战时教育等提案,通过驻会委员会委员选举办法。
7月15日上午,举行第十次大会,选举驻会委员;讨论大会宣言草案。下午,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休会。梁漱溟当选为驻会委员。
在这密集的几天会议中,梁漱溟作为参政员在这次会上除按素来的主张从事团结统一的工作外,主要是提了一个建议案和三个询问案,内容都与战时农村问题相关,似乎也与3月向国民党全国临时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相接近。
建议案要求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战时农村问题会议并于政府中设置常设机关,集合了解农村情形的专家详加讨论农村问题,提出整理补救农村问题的方案。这个提案内容平常,并不是专门替农民说话,而仍是为国家为政府设想,政府实不必害怕。果能实行,则上下之情得以稍通,乡村实际好处却不小。同时各部门各机关互得配合联络,一切事业才得进行起来,于工作效率关系亦大。
原案经审查委员会审查修正通过,送经大会照案通过。大会秘书处咨送政府,经国防最高会议发交行政院核议。行政院又交经济部核复。经济部部长翁文灏、次长何廉,以私人关系约请梁漱溟商谈一度后,具复行政院认为事实可行。行政院又照样具复于国防最高会议。国防最高会议亦曾将经济部、行政院的核议可行,通知国民参政会秘书处。但除公文往来复去而外,事实上并无下文。
建议案的结果是没有结果,三个询问案的答复是无法答复。在第一个询问案中,梁漱溟依据抗战建国纲领第十八条有“全力发展农业经济”之文,以为此诚当前首务。惟此中关系方面甚多,例如农村金融系统之树立、农业技术之改进、农产之输出与流通、合作组织之普遍推行、农民教育以及农村治安诸端,想在政府必有统筹之规划,切实之进行。规划者应请提交本会议决,进行者应请提交本会报告。此案经政府答复说:在经济部工作报告中,不另答复。
第二个询问案是问政府在改善和充实农会方面有何计划:
查《抗战建国纲领》第廿五条,有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为抗战而动员之意。在各职业团体中,应以农会为最关重要,诚以民众动员大部分为农民之动员也。各地农会素来有名无实,或并其名而无之,只临时为应付选举而设。究应如何改善而充实之,想在政府必有至计,请答复。
此案当时经政府中的军委会政治部答复说:本部对于农会正在一面调查,一面计划改善,现尚无可报告。于是梁漱溟在第二次参政会上再提询问:事隔几个月,究竟调查所得如何,改善计划确实否?请答复。而这次忽然变了,由行政院经济部出来答复,说本部调查得全国农会共有一万几千几百几十几个,改善计划早经确定并已实行云。这桩事不知到底应当归谁掌管。
第三件询问案大意如下:
查《抗战建国纲领》第十四条,有改善各级政治机构使简单化合理化,并提高行政效率以适合战时需要之文,又风闻内政部于省县各级制度,亦曾有改订拟议。在各省地方如湖南、江西各省政府对于地方行政力求革新,除办理行政人员训练外,并已涉及制度之变更。究竟此一问题在中央正计划者如何,已实行者如何?请答复。
此案政府回复说,已有提案到会。会中果亦收到政府提案,内容涉及各省县制度、保甲制度,还有省县参议会问题。这是属于内政方面的,应归第三审查委员会审查,而梁漱溟正负第三审查委员会召集人之责,当时经过颇有许多曲折,结果仍不得其详。
国民参政会在召开第一次会议后,梁漱溟力辞驻会委员,主要是担心随着参政会继续西迁,他会离那些坚持在山东、华北等地继续抗战的学生越来越远,他不愿离开他的朋友学生而躲到后方,早在1937年12月刚到武汉时他便对人说:“你们向南我向北,你们向西我向东。”其意在于不愿意离开抗日前线。
会后,梁漱溟先到衡山,又折回武汉,以安排山东乡村工作人员回鲁抗敌,本拟再留武汉一段时间,但因参政会随政府继续西迁,梁漱溟只好与他的那些朋友学生暂别,随参政会到西南大后方去了。
入川后,梁漱溟内心仍不安宁:与豫北、山东抗敌前线的朋友相隔太远,消息阻断,对于前方既不能有所尽力,遂决定在西南大后方择一要紧问题而努力。
在当时,对于西南大后方来说,无疑以补充兵员,大量征集,加紧训练为第一等要事。而兵役问题,恰办得不好,谈者莫不疾首蹙额。在乡村已痛苦不堪,而国家亦得不到好兵源,于国于民都极为不利。这对素来对农村问题无限关怀的梁漱溟来说,当然不容坐视,不容躲闪,而应留心兵役改善的研究,既能减少乡村的痛苦,又能为国家求得好兵员。于是梁漱溟开始留心兵役改善的研究,思所以尽力之道。
梁漱溟对兵役问题的关注已有一段时间了,他在本年中曾到四川调查研讨过这一问题。他认为,兵役问题办不好有许多原因,而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征兵法规形同虚设,不仅所行另有命令指示,而且下层办理的实际情况与上级的政令指示亦多有不合。于是国家法制为一事,政府政令又为一事,实际办理又为一事。他建议,如欲改善征兵工作,必须将三事还为一事,要求政令符合于法制,实际办理者将合于政令。简言之,就是认真依法征兵。
当然,兵役问题的研究并不是书本上的事,一面要在乡村调查,汇集事实;一面要向政府主管方面寻求了解,除法令外并及办理的实际情况。在这两方面梁漱溟皆有机缘可资进行,恰又遇到一批热心于此事的朋友和社会大众的帮忙。
梁漱溟有一位朋友,“中国农村社”的王寅生,曾在武汉主持“战时农村问题研究所”的座谈会,因而相熟。这次相遇于重庆。彼此谈起来,相约于此致力。二人外,又约了孔庚、吕超等人。吕超为川军前辈,现任国民政府参军长;孔庚为辛亥元老,又长期关注农村问题,积极参与“湖北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对农村及兵役问题有很深的感受。梁漱溟认为,借他们的资望地位,许多事情就比较好办,于是他们四人联名发起兵役问题座谈会于重庆。
其时社会各方面正为兵役问题感受刺激,有此需要,不期而然地都踊跃参加,而兵役负责机关亦时常派员出席说明。此一座谈会,不断举行,从1938年9月亘续至一年以上,实为难得盛事。到1939年10月,又正式改组成立“兵役实施协进会”。
座谈会的讨论使梁漱溟获益匪浅,他的一些想法逐渐成熟,方案也日趋完善。稍后,梁漱溟拟成具体计划,于全省动员机构、兵役监察系统、出征军人家属协助委员会、出征军人家属联合会各有所建议。这些建议一面须得行政当局了解采用,一面须得地方有资望有信用的省县乡各级领袖热心出头赞助才行。那时就四川说,省政府主席兼军管区司令王缵绪自为征兵负责人,而在他之上代表中央直接指挥他的则为军委会重庆行营主任张群。关于兵役一事,重庆行营实居主脑地位,倒不是军政部直接来指挥军管区。王缵绪一面,梁漱溟在6月间已和他谈过此事,于是梁漱溟决定继续找他谈谈,寻求支持。然而最要紧的,在梁漱溟看来,还不在政府,而在地方。恰好在四川地方人士中首屈一指的张澜,又与梁漱溟相好。至于四川教育界上熟人亦甚多,而且教育界素来明通。政府和地方两面肯积极做,教育界大家帮忙,兵役改善似乎是不成问题的。
9月末到10月初,张澜已被梁漱溟说动,愿意为改善兵役这一大问题努力。他们就偕同访重庆行营主任张群商量。张群正为兵役办不好发愁,闻言十分欣喜。对于梁漱溟所说的三方面配合的原则极表承认,对于张澜肯帮忙如获至宝,马上即从人的方面、费用方面,分别筹计有着。正好王缵绪自蓉来渝,又一同商谈极洽。10月7日,张群、张澜、梁漱溟随王缵绪同飞成都。双十节省政府全体宣誓就职后,即按照预定步骤,第一步先改组省动员机构。
在各方面积极推动协助下,改善兵役运动初期进展顺利,并在四川乃至全国范围内发生相当的影响,1939年10月正式改组成立兵役实施协进会。然而到了后来,“各方面缺乏互助,事情不好做”;参与此事的四川省籍人士消极,梁漱溟“一个外省人无所用其力,就自动退下阵来”,离开了成都,到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
四川的事从此罢手。但梁漱溟仍将改善兵役的意见办法贡献于参政会。当时参政会同仁注意此问题者正多其人,他们曾借江庸参政员的家庭聚会来交换意见,交给梁漱溟起草提出,是为第二次国民参政会上的改善兵役实施办法建议案。提出后交付审查,结果又是梁漱溟自己做的审查报告(因为深夜审查,被指定的委员多不到)。此案“照顾较周”,经大会通过,并作了若干补充,咨送国防最高会议,交下行政院军委会办理。结果仍是没有结果。
改善兵役问题成了梁漱溟那几年一个重要的心病,又过了3个月,到1939年2月初参政会第三次会议时,梁漱溟虽有事在外地未能出席,仍参考到各地访察得到的各种事实,就改善兵役托朋友提出几个建议案。
然而遗憾的是,1940年有人就梁漱溟等人发起的改善兵役运动进谗言于最高当局,经蒋介石召吕超面谕,梁漱溟、吕超等人发起组织的兵役实施协进会被迫解散,一度轰轰烈烈的改善兵役运动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