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00110(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谈远松开手,严肃道:“我们来得也巧,没遇上洪灾,不然说不定我们的性命也不保。现在洪水退去,最怕的疫病,其他都还好,就靠月娘帮我了。”

“我,我才学了两年,还没出师呢!”

谈远笑道:“这县衙都破败成这样了,能有什么郎中?月娘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死马当做活马医”,怕什么,咱们这是做好事呢!”

高月娘一想也是,又想到县衙这么破败,她真是一点也受不了。

高月娘委屈:“那咱们帮完它们,什么时候修一修这县衙啊,太破了,要是有老虎,一巴掌墙就倒了。”

谈远笑了,这地方条件确实太差了。他是很理解月娘的,虽然是他自愿来这儿的,但他也受不了这艰苦的条件。

“不止是我们住的县衙,大庾县的老百姓很多本来就住得不好,现在房子又被冲走了,我们也要帮他们建房子。”谈远道。

江西省南安府大庾县,不管是从古代还是现代的什么方面看,都是个穷地方。穷人么,自然是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

所以,虽然谈远有了住房目标,但不着急,他知道百姓还能忍。不过死生大事,古代人就受不了了,一次洪灾要死多少人啊!

“月娘,我原还想着三年不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先观察三个月,但现在只能强势介入,掌控大庾县了。不靠官府手上的资源和力量,我真怕发展成瘟疫!”

于是夫妻俩连夜收拾好带来的东西,第二天就出发去考察了。

大庾县位于三省交界处,这样的三不管地带,治安很差。甚至没有知县敢来这里,这里已经缺知县和县尉等官十几年了,所以谈远才来了这!

但他也不敢掉以轻心,他把安保力量分作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县衙,护着她娘和带来的物资。一部分陪着他和月娘去调查灾情。

因为发了洪灾,路上很不好走,但也不用担心出事。

谈远没急着下乡,先把大庾县转了一圈。大庾县比永宁县差很多,都是茅草土屋,根本没有永宁那样繁华的街道,甚至明显繁华一点的地方都没有。

好在,竟然没有瘟疫的迹象。谈远想,或许是因为这里的人受灾太多,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或者抵抗力?

在谈远和高月娘步行走在大庾县县城的时候,当地仅有的几个衙役就在旁边敲锣打鼓:“新县令来了!谈老爷走马上任了!”

这样的动静吸引了不少人来看,待看到“老爷”这般年轻时,个个不解,但都没有轻举妄动。

倒是谈远他们先动了,走了一上午,高月娘和绿衣都受不了了,要歇歇。

谈远注意到一户人家只有奶奶和孙女,就去了她家。“老人家,你好。”

谈远打招呼很热情,老人家却挠挠头,叽里咕噜不知道说了什么。

啊!语言不通,他怎么忘了这个!

衙役这个眼色还是有的,连忙帮着翻译。

“洪水走了,水也脏了吧?你们怎么喝水?”

老人家道:“脏了,是脏了。我们啊,还是打河水,放,放一放就好了,煮饭多加水。”

“不能喝生水,水一定要烧开。那些大户人家怎么喝水?是不是有两个大户?”

老人家眼睛亮了:“是有两个大户,一个是马老爷,一个是包老爷。他们喝井水,想喝,打起来就喝的。我们要喝要给钱的,喝不起。”

谈远思考时,高月娘道:“我是县令夫人,这洪水过后,我们这里死了不少人吧?尸体怎么办?上茅房怎么上?!

“死了好多啊!死了一半吧!我家里就是死了好多人……”

老人家说着伤心起来,孙女连忙安慰奶奶。高月娘也安慰老人家,安慰好了才问:“所以尸体土葬?埋多深?茅房在哪里上?怎么上?”

“人死了当然埋在土里,能挖多深挖多深。茅房,哪里不是茅房,看到哪里没人就上喽,上完拿叶子一擦,好了。”

高月娘很震撼,拿叶子擦!没有纸吗?叶子上看肯定有水,不行啊!随地如厕?

“明远,这个能挖多深挖多深,就是挖不了多深吧?还是有隐患。”高月娘道。

“估计也就是一米左右,不够。”谈远回应道,又问老人家,“你们农田被毁,粮食够吃吗?马家和包家呢?”

“怎么够吃哦!吃完这些都不知道哪里找食去,大老爷可怜可怜我们,给我们点粮食吧,饿啊,我们都没东西吃。”老人家颤颤巍巍地要跪下。

谈远连忙扶着老人,提到粮食,老人如此激动,看来粮食才是关键!而这种百姓无粮的情况,他们一定会被两个大户拿捏,他们会从外地买来粮食,囤积居奇,高价售卖!

但最要紧的还是疫病,不能发生瘟疫!

“粮食好说,补种红薯就好。我有优良稻种,薯藤不是问题。至于口粮是不能白给的,奶奶您这样的,第三天到县衙去,我们办粥厂让你们吃饱。那些劳力就得干活了,清理废墟、修路什么的,麻烦奶奶帮忙说说,明天就到我那去。”

谈远这一番话很是安抚了老人,老人甚至用自家不多的粮食给他们煮粥喝,谈远给了银子。

算是吃过午饭,下午再走一圈就可以把大庾县剩下的一半走完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