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第1页)
小长假后重新回到学校的李潇潇似乎跟之前差别不大,但牟嘉树却敏感地捕捉到了她在短短几天后,同之前的不一样。
她出色地通过了试讲面试,专心准备期末考试,也比以往花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考试在即,连牟嘉树也无甚可说,不再用“大学不应该只泡在图书馆度过”这样的话来敲打李潇潇。
转眼便是暑假,李潇潇直接从学校出发,随大部队去往支教山区,而牟嘉树也按照自己的计划,跟着学校的游学队伍,去了美国。
也许因为是定点支教项目,一切都很顺利,课程及课外活动也早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安排妥当。但位置的确偏僻,大巴沿着崭新的柏油路开进山区时,负责对接的老师说,这里距离最近的县城车程也需两小时,所以很少有老师愿意来,那些被分配来的,年限满了之后也大都申请调走了。虽然因为辍学或搬去外地,学生数量近年都在减少,但老师始终不够。
水电皆通,不过因为自来水水压太小,基本上只能用井水,淋浴自然也不现实。他们一行十人,男女各半,被安排在两个六人寝,宿舍虽略简陋,但干净整洁,也能看出来这大概是学校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一切都好,只是手机信号确实像学长学姐所说的那样,时有时无,时好时坏。
“有空爬山上试试,找找信号,看看风景。”负责带队的老师半开玩笑地说,“不过禁止单独行动!”
同学们纷纷交换眼神。
李潇潇给妈妈和娜娜他们发了短信报平安,尝试了几次终于也发了出去。
同学们都因为新奇而兴奋,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加汽车后,依然精神抖擞——主要在商量什么时候去爬山。一路风景看过来,实在是奇险俊美,摄人心魄。
队伍中不乏从小生活优渥的人,虽很难理解艰苦与贫穷,但都带着美好的念想和善意的希望来到这个地方。
一生顺遂的人,无法对坎坷崎岖感同身受,但所幸始终有人愿意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感受,去参与。
就像李潇潇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那些相遇相碰的瞬间所产生的火花或火药总是那样迟钝。最后以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认知下了结论:就像学生需要上课学习考试一样,她遇见的人和事,都是为了教会些她什么吧——包括和凌宇这段美好却仓促收场的感情。
但是现在都过去了。
这里让她感到久违的完全属于自己的平静。她喜欢和孩子们的互动,更喜欢专注投入一件事情时所感到的满足,一种一瞬一世界的充实。
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小女孩,比起这个年纪大多数孩子的开朗活泼来,她显得过于怯懦,她是课堂中最安静认真的那个,却常在课余默默看着其他孩子缠着他们这些“老师”问东问西,又或者拿着铅笔在本子上涂涂画画——她总让她想到凌溪。
“你在画什么?”有一天李潇潇主动去找她,她看了名册,又问了接待他们的老师,女孩叫李敏华,父亲在一次煤矿透水事故中去世,母亲出门打工却再无音讯,她现在跟着已经半盲的奶奶生活——小家风雨飘摇,不管是从字面意思还是比喻来说,都是如此。
“她家是村里的重点帮扶对象,也申请了特困生。但说实话,这里家家户户,谁家的日子又真的能比她家好多少……”老师也不禁叹道。
她一听见李潇潇的声音,慌忙将面前的本子收在了课桌下,双唇紧闭。
只是李潇潇早已经瞥见一二,她画的是人像,看起来莫名眼熟,但因为没有完成,她也不能确定。
“李敏华?”李潇潇蹲在她旁边。
“老师好。”她小声说。
“可以告诉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吗?”
无话。
“那我看看你之前画好的呢?可以吗?”李潇潇笑着悄声问道。
她犹豫片刻,终于在课桌底下将画本合了起来,重新拿上桌面,翻开第一页,推到李潇潇面前,小手却警惕地摁在最后几页上。
若说刚才那幅半成的画让人没法判断究竟如何的话,那这些已经完成的铅笔画却是工而不板,精巧精致精妙得十足生动,惟妙惟肖了!
和凌溪的天马行空不同,这个女孩的画中透着对现实百分百的诚实与观察入微的细腻。
如果说凌溪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只属于她自己的小宇宙,那么李敏华则是将她目之所及的关于这世界的细枝末节收进眼底,再汇入笔尖。
李潇潇惊喜得两眼放光,“谁教你的?”
女孩见李潇潇毫不掩饰的欣赏,终于也放下戒备,微微笑起来,却依然只是小声道,“没人教。”
“全是你自己学,自己画的?!”
“嗯。”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