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取归来同住一(第1页)
赵祾第二日就离开了百丈谷,留下一位族中长老继续同父亲商议,我这才明白原来他来此一趟只是为了我们的事,这事落定了,他便离开了。
那一刻心里的弦再次为他拨动,奏出的乐曲青涩而安定,就如我的心绪。
果如我所料,赵祾登无涯松只为挂心愿牌的事很快传遍了百丈谷,几乎成了一段时间内一等一的大消息。当时他已离开了,所以这沸沸扬扬的传言都由我一力承受,那段时日,无论我去哪儿,都会收到无数或好奇或艳羡的目光以及各样的窃窃私语,简直令人无法忍受。
我甚至很想写信问问他:到底怎么才能对这种传闻做到泰然自若?
他说会补上赠礼,我原没放在心上,反正来日方长,我又不怕他赖账,不急于这一时。但此月中旬,由荆台送来百丈谷的东西里多了一样,是专程给我的,我拿到时委实一愣。
当时大哥把那个精细包裹的小东西递给我时,笑得十分意味深长。上面的字迹是我见过的、赵祾的字,我记得很清楚。
里面的东西是一方小锦盒,锦盒内有一丸香,并一封短信笺,上有几十味药材香料,我一瞧就知不是药方,而是香方。
在后面,赵祾还写道:
此香名为——“怀柔”,亦作安神用。此后每隔三月,都会有一丸送至你手中。
你送的药方很好,我一直在用。
我的心几乎要跃出心房,它不再受我控制,想要在谷中打滚欢呼。
这是赵祾亲手所制的、只属于我的香。
真是再珍贵不过的一个礼物。
自此之后,纵使他已把方子告诉了我,但每隔三月,依然会有一小丸香从荆台不远千里来到百丈谷,从未缺席过。在此之前,我其实没有这么期盼李伯回百丈谷,但在此之后,我也成了谷中会因为李伯过几日就要回来而感到开心的人之一。
属于我的香丸味道温和而平易近人,不浓郁,偶然闻到总会令人倏忽一静,往常夜里总睡不安稳,但这香方子宁神果真有奇效,就如这百丈谷总是绵绵细细的雨声,或是他三月来时的烂漫百花。
随香丸一同前来的总还会有些别的小物,比如一支钗、某些百丈谷不常见的药材等等;有次我给他的回信里提及我偶尔会练字作画,三个月后的礼物便有了一盒赭红并一盒石青,还有一支药构墨。
除此以外,每回都有一封信,很短,但我能从字里行间瞧见他这个人,甚至能想象到他在灯下提笔写信的模样。他看起来本来也不是会絮絮叨叨写长信的人,因此每次只有小半页的信已经让我感到非常满足。
没有特定的问候,他的来信内容多是随心而动,有时是他近日的些许感触,有时又是新读的有趣书册。
这些信被我妥帖地按年月收在床头的书箱里,我记得他每一封来信的内容,因为每一封信都被翻来覆去读了许多遍,闲来无事时,就又都翻出来看。
我想赵祾一定不知道,他所做的这些就已经足够动人。
虽然我同赵祾已将事情说定,但因着没到年纪,自上次一别后,我还在家中待了两年。那两年,我过得也很快活。遇见了一些人,知道了一些事,学到了新东西……其中最值得说道的,是我的义兄孔祯。
我在谷口见到他的时候,并不晓得他就是那位才被革去官职的状元郎。
当时我才拜访了小姑姑回来,刚到谷口就见一个一身灰布衣服的男子在茫然四顾,瞧起来风尘仆仆,似是从外地赶来。
我犹豫了一会儿,不免上前问道:“公子可是寻人?”
我走到他面前,才觉他身形比我以为的更加高大,虽身着最普通的布衣,却看得出气宇轩昂。因着来求医的人多,我也算跟着谷里的长辈见过了许多人,一到他跟前,我就知道此人定然是个饱读诗书的。
“不,我……”他似乎有几分为难,“在下是来求医,只是匆匆赶来,未及了解清楚,恐要劳烦姑娘指条明路。”
“你要医治何人呢?”
“我长姐。”他轻声道。
原来是为亲人,我默默想到,既然如此,我下定决心,道:“百丈谷内遍地都是大夫,但大家各有所长,不知病灶,不好去请。你若不嫌,不妨先让我瞧瞧,我若觉得自己治不了,再帮你去寻合适的人。”
我话不敢说得太满,毕竟他们远行来此求医,应当是什么棘手的大病,而我这么不求上进的,虽然病人见过不少,放外面医馆也能坐诊了,但也不知他姐姐的病我到底能不能治好。
他瞬间如释重负,道:“多谢姑娘了。”
跟着他到了客舍后,我便见到了他的姐姐。甫一会面,我便有些惊讶,询问之下,才知他姐姐年纪并不大,只是消减得厉害,所以看上去非常憔悴。
一把脉,又问完了症状,我的心便沉了下去,这病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拖了太久,已经回天乏术。
“姑娘但说无妨。”我诊完脉后,跟他走到客栈外,他向我这样道。
我先叹口气,问他:“公子的姐姐缘何拖延了这么久,误了诊治的良机。”
他面上有些尴尬,又有些愧疚:“不瞒姑娘,我当时出门在外,阿姊的情况要靠她写信才能知晓。
她怕我担心,因此一直隐瞒,不曾告知,待我回家时,才发现她已病得很重。当时身边的大夫都已束手无策,让我们到百丈谷求医,这才来了这里。”
又是个报喜不报忧的故事,我转而道:“我只能尽力替你姐姐医治,只是……公子还是早做准备。”
他面上显出几分失落,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朝我行礼:“以后多劳烦姑娘了。在下孔祯,还未问过姑娘名姓。”
孔祯……孔祯,好熟悉的名字,但我一时半会儿也记不起是从何处听说的,于是只能先行回道:“阮怀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