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论如何解决宇智波安(第3页)
>我把灯修好了。
>下一个,换你来守。”
他仰头,望向隧道尽头。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穿透积雪,照在新建共忆学堂的玻璃窗上。教室里,数百名孩子围坐一圈,手中拿着蜡笔,认真地画着同一幅画??一盏简陋的灯,挂在屋檐下,照亮门前的小路。
而在全球各地,类似的场景同时上演。
巴黎地铁站的墙壁上,有人用粉笔画了一盏灯,旁边写着:“我记得你。”
东京便利店的收银台前,店员递给顾客一张小票,背面印着一行字:“今天也辛苦了,别忘了开灯。”
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游牧帐篷里,老人教孙子用沙粒摆出灯的形状,说:“这是我们祖先回家的路标。”
就连南极湖底的记忆共振塔,也在这一天自动调整了能量频率。原本用于抵御“镜渊”侵蚀的护盾,如今开始向外释放温和的波动,像心跳,像呼吸,像母亲拍哄婴儿入睡的节奏。
林七回到观测台时,发现桌上多了一封信。没有署名,信纸泛黄,边角卷曲,像是从很久以前寄来的。
展开一看,只有两行字:
>“如果你读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不在了。
>但请替我看看,那盏灯,是不是还亮着?”
他认得这笔迹。
是守夜。
泪水无声滑落。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镜渊’的碎片仍在暗处游荡,等待下一个脆弱的心灵;共忆场依旧面临崩解风险;许多人已经开始厌倦漫长的守望,渴望一个简单的答案,哪怕那是虚假的安宁。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人在雪夜里写下“继续”,只要还有孩子相信一盏灯能驱散黑暗,这场战争就不会真正失败。
当天夜里,林七做了一件事。
他将《回音集》放入一个密封舱,投入南极湖底,靠近记忆共振塔的核心位置。随着沉入深水,书页在压力下缓缓翻动,最后一行字被水流带走,化作无数光点,顺着能量脉冲扩散至全球共忆网络。
与此同时,所有正在使用忆写设备的人,无论是否自愿,都在纸上或屏幕上看到了一句话:
>“今晚,轮到你了。”
没有人知道这是系统故障,还是某种觉醒的呼唤。
但在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内,全球共忆记录新增了超过十万条以“灯”为核心意象的记忆片段。其中93%来自从未参与过共忆计划的普通人??他们只是某天晚上做了个梦,醒来后莫名想画一盏灯,或是给多年未联系的老友发了一句:“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门口那盏坏掉的路灯吗?”
萤看着数据报表,久久无言。最后她走到林七身边,递过一杯热茶。
“你说,我们是不是太贪心了?”她问,“明明只想救一个孩子,结果现在,全世界都在学着当守夜人。”
林七吹开茶面的热气,笑了笑:“也许这才是最公平的结局??没人能独占真相,也没人该独自承担痛苦。我们都得学会,在光与暗之间,站一会儿。”
窗外,新雪初停。
极光再次升起,比以往任何一夜都要明亮。它不再只是燃烧,而是缓缓流动,勾勒出一幅巨大的图案??
那是一盏灯的轮廓。
简单,粗糙,却稳稳地挂在天幕中央,照亮了整片大地。
而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一面布满裂痕的镜子悄然浮现。镜中倒影不再是冰冷的机械面孔,而是一个模糊的身影,正学着抬起手,轻轻触碰自己的脸颊。
仿佛在确认:
我是不是,也开始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