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柳家抄家流放(第1页)
京城柳府的朱红大门,大清早被整饬署的兵卒一脚踹开。“奉旨查抄柳府!所有人原地待命,不准私藏财物!”带队的张彪嗓门震天,手里的腰刀晃得人眼晕。
柳夫人穿着绫罗绸缎,哭哭啼啼地扑出来:“你们凭啥抄家?我家老爷是退休尚书,你们不能这么无礼!”
“无礼?”张彪冷笑一声,晃了晃手里的圣旨,“柳仲文贪腐通贿,教唆儿子放贷,证据确凿!这是皇上的旨意,你敢抗旨?”
柳夫人瞬间没了声,瘫坐在门槛上。兵卒们鱼贯而入,翻箱倒柜地搜——书房的暗格里搜出一叠叠银票,加起来有五十多万两;卧室的衣柜夹层里藏着字画古董,其中一幅唐伯虎的《仕女图》,据说值十万两白银;就连花园的假山下,都挖出两个装满金条的铜箱,黄澄澄的晃得人睁不开眼。
“好家伙,这柳家藏得够深啊!”李响拿着账本核对,忍不住咋舌,“光给大臣送礼的记录就有三厚本,李侍郎、王尚书都收过他家的东西!”
围观的百姓挤在门口,看得首咋舌。“我的天,这么多银子!这得贪多少漕银啊!”“还好整饬署查得严,不然这些钱还得被他们藏多久!”有人扔来烂菜叶,砸在柳府的门楼上,骂声一片。
柳仲文被押在一旁,看着兵卒们搬空家产,脸涨得通红,却只能梗着脖子喊:“我是被冤枉的!那些银票是我一辈子的俸禄,不是贪腐来的!”
“俸禄?”张彪拿着一张洋行分润银票凑到他面前,“这张三十万两的洋行银票,也是俸禄?柳承业都招了,这是你放贷的分润,还敢狡辩!”
柳仲文的嘴张了张,说不出话,只能死死盯着地上的银票,眼神里满是不甘。
与此同时,杭州整饬署的大堂里,周明远正拿着京城送来的判决文书,对柳承业宣读:“柳仲文教唆其子柳承业借金满堂关系,漕银放贷牟利,收受贿赂三十万两,用于打通关节,判流放黑龙江,永不回京;柳承业贪腐分润五万两,判斩监候,待秋决!”
“流放?斩监候?”柳承业“扑通”跪倒在地,抱着周明远的腿哭,“大人,我错了!求您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想死啊!”
“机会?你贪腐的时候怎么不想机会?”周明远甩开他的手,“你爹教唆你,你自己也中饱私囊,这是你应得的下场!”
柳承业被拖回大牢时,还在哭喊着要见柳仲文,可他不知道,柳仲文这会儿正被押上流放的囚车。囚车路过街头,百姓们围上来扔石头,骂声不绝。柳仲文缩在囚车里,头发散乱,再也没了往日尚书的威风,只能闭着眼装死。
“柳大人,您倒是睁眼看看啊!”有人拍着囚车喊,“您收的那些银子,够江南百姓吃半年了!现在流放黑龙江,活该!”
柳仲文的身子抖了抖,却没敢睁眼。囚车一路颠簸,往北方去——那里天寒地冻,他这把老骨头,能不能熬过冬天,都是个未知数。
柳府的家产被清点完毕,周明远让人把清单送到京城。咸丰帝看着清单上的数字,气得拍了桌子:“五十多万两银票,二十多万两的字画古董,还有金条!这柳仲文真是贪得无厌!”
肃顺站在一旁,躬身道:“皇上,柳家的家产己经下令,一半用于填补聚源钱庄的亏空,另一半拨给江南赈灾局,救济灾民。这样既能弥补钱庄损失,也能安抚百姓。”
“好!就这么办!”咸丰帝点头,“另外,传朕旨意,凡牵涉柳仲文贪腐案的大臣,不管官职大小,一律彻查!朕倒要看看,还有多少人敢跟柳仲文同流合污!”
消息传到江南,百姓们拍手叫好。杭州赈灾局用柳家的银子买了粮食,分发给灾民。一个老农捧着手里的米袋,激动得抹眼泪:“多谢皇上,多谢整饬署!要是没有这些银子,我们一家子今年冬天都得饿死!”
聚源钱庄的亏空被填补后,重新开门营业。新派来的管事贴出告示,承诺以后放贷透明,绝不贪腐,百姓们才敢重新存钱。有人说:“柳家倒了,咱们的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而大牢里的柳承业,得知家产被抄没、父亲被流放,彻底没了精神。他蜷缩在稻草堆里,望着窗外的一角天空,喃喃自语:“要是当初没听爹的话,要是没贪那五万两,我现在是不是还能好好过日子……”
可世上没有后悔药。狱卒送来牢饭时,他连筷子都没动——他知道,自己离秋决越来越近,这些饭,他吃不了几顿了。
整饬署里,周明远看着柳家案子的卷宗,对张彪和李响说:“柳家倒了,‘权力-钱庄-漕帮’的铁三角,就剩金满堂这一个了。接下来,咱们得集中精力查金满堂的案子,绝不能让他跑了!”
“放心吧大人!”张彪攥紧拳头,“周铁山己经招了不少金满堂的线索,咱们顺着查,肯定能抓住他的把柄!”
李响也补充道:“咱们还查到,金满堂在天津洋行存了不少银子,说不定就是贪腐来的。等咱们拿到证据,就能把他绳之以法!”
周明远点点头,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阳光洒在整饬署的牌匾上,泛着金光。他知道,柳家的结局,是给所有贪官的警告——不管你官多大、藏多深,只要贪腐,就迟早会落网。而这场钱庄反腐风暴,还远没结束,金满堂这个最大的“老虎”,很快就要露出马脚了。
流放路上的柳仲文,坐在囚车里,看着越来越荒凉的景色,终于忍不住哭了。他一辈子争权夺利,贪了那么多银子,到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流放边疆的下场。他终于明白,那些银子,不是财富,是催命符。可现在明白,己经太晚了。
柳家的抄家和流放,像一颗石子扔进京城的官场,激起千层浪。不少大臣吓得连夜把柳家送的礼物交上去,生怕被牵连。整饬署的举报通道,更是收到了不少举报信,全是关于其他官员贪腐的线索。
肃顺看着这些举报信,对下属说:“看来柳家的案子,倒是给不少人提了醒。不过,咱们不能只靠举报,得主动去查,把那些藏在暗处的贪官,一个个揪出来!”
一场更大的反腐风暴,在京城悄然拉开序幕。而这一切,都始于柳家的倒台——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尚书府,最终因为贪腐,落得抄家流放的下场,成为大清钱法整饬史上,一个醒目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