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殿前问答1(第2页)
“陛下,臣以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然戎事之基,在于国力。未来十年,当陆海并举,然略有侧重。”
“北疆防线,仍需精兵强将镇守,然可依托新式堡寨、火器,采取更积极主动的防御反击策略,以节省兵力。”
“水师确需大建,此为开拓之需,亦为护商之要。然水师耗费巨万,需与国力增长相适,循序渐进。”
谈及西南土司问题时,他目光炯炯,条理清晰,竟提出了一套系统方略:
“至于西南土司,叛附无常,癣疥之疾,然亦可成心腹之患。臣以为,非仅凭武力可根治,当剿抚并用,文武兼施,使其归心王化,方为上策。”
“其一,必以雷霆军威,挫其锐气,歼其首恶,使其知朝廷不可抗衡,方能坐而论抚。”
“其二,于要害之地,筑城垣,驻精兵,建衙署,示朝廷法度威严常在。”
“其三,划一赋税劳役,汉夷同例,使其明晓皆为陛下子民,无分彼此,不生骄妄之心。”
“其西,打破隔阂,强迁汉民与土民杂居,官府助其建房拓田,教以先进耕织之法,使其有恒产有恒心。十载之后,互通婚姻,百年之内,渐趋融合。”
“其五,令各土司遣子嗣入府城官学,习汉字,读圣贤书,一年一轮换。既为质,亦为教,使其下一代心向中原。”
“其六,广建社学,延师授课,传播教化,使夷人子弟亦明礼义廉耻。”
“其七,扶持商贾,开辟驿路,使货物其流,信息畅通,使山民知外界之广,不再甘于闭塞贫瘠。”
“此七策并行,持之以恒,则西南可永固,土司之患可渐除矣!”
其策略引经据典,既有战略高度,又有极强可操作性,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手段有机结合,老成谋国之风显露无遗,深得内阁诸臣赞赏,连皇帝也微微颔首。
·勋贵子弟代表-徐胤爵:
轮到他时,他风度翩翩,从容不迫,进言道:
“陛下,西南之事,确为痼疾。方才杨兄所言,深得我心,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臣补充两点:一者,军事行动务必迅捷猛烈,擒贼擒王,勿使蔓延,亦免旷日持久,耗费粮饷。可效仿当年韦皋镇蜀、诸葛亮平南之故事,以精兵奇袭,定其大局。”
“二者,融合之策,需刚柔并济。除杂居、助学、通商外,亦可遴选土司中有威望、通汉语、心慕王化者,赐予官身,委以虚职,使其表率一方,以夷制夷,则事半功倍。”
“如此,剿抚之间,分寸得宜,西南可期长治久安。”
他的策略与杨文岳不谋而合,且更强调了军事行动的效率和“以夷制夷”的权术,显示出勋贵阶层对政治操作的熟稔,其见解之老道,远超其年龄,令人刮目相看。皇帝闻言,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