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复赛尾声(第1页)
第三乐章开始前,秦致远轻轻闭了下眼,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这一乐章难度最高,节奏变化极快,尤其需要左手与右手的默契配合。
在台下时,他曾反复担心自己跟不上舞台的节拍。但此刻,坐在琴前,所有的杂念仿佛都被音乐厅的灯光隔绝在外。
第一个主题音型响起,是一串明快的快速音阶。
他的手指在黑白键之间紧张地试探,但旋律推开几小节后,原有的僵硬逐渐褪去。
断奏的每一次起伏,都像在帮自己打气。
每个重音落下,心里的胆怯就被消解一点。
起初,节奏偏谨慎,稍显收着,但到了第三小节,他的手指渐渐熟悉了舞台上的琴感。
动作不是很灵巧,音色也没有特别光亮,却极为扎实。
观众席上,有人悄悄坐直了身体,发现这个外表腼腆的男孩,弹起快板的时候,反而意外地稳。
评委席有人停下笔,看着他:
“断奏干净,音型虽然笨,但一拍不乱。”
随着旋律逐渐推进,左手低音与右手跳跃交错,秦致远的肩膀放松了,整个人好像“融”进了音乐里。
他的呼吸随着句子起伏,每一个段落之间都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缓口气,也让音乐更自然。
没有炫技的火花,却有一种“笨拙的耐心”,让台下慢慢安静下来。
台下有同学悄声说:“他不像是在比速度,倒像是在修一条路,每一步都踩得实。”
就在他渐渐进入状态、节奏和旋律都顺畅起来时,秦致远甚至忘了自己的紧张,完全沉浸在乐句的延展与推进里。
每一次高音区的跳跃,都像在提醒他:可以再大胆一点;每一次低音的“砸地”,都像是在给自己定心丸。
第三乐章的前半程,他已然渐入佳境。
但音乐很快进入发展段落,更多细致的变化与技术难点即将到来。
这时,他的心跳再度加快,情绪也迎来一次隐隐的波动。
可就在第三乐章进入中段时,变奏出现。他左手跳音的连接不够干净,右手旋律也有一瞬间的迟疑。
紧接着,几个连续的重音被按得过重,音色一下子变得浑浊而紧张。
台下有专业同学敏锐地察觉,轻轻皱了下眉。评委席上,有人低头记笔,偶尔彼此低语。
那一刻,秦致远的心跳仿佛也乱了。
他本能地紧张起来,肩膀有些僵硬,手指也开始发抖。
原本已经形成的连贯流畅感,在这段失误后变得支离破碎。
几小节里,和弦发散不清,旋律线条混乱,哪怕是外行听众也能感受到卡顿的气氛。
短暂的慌乱里,秦致远甚至想过“要不要停下来重来”,但下意识还是强迫自己继续向前。
他死死咬住节拍,把目光牢牢钉在谱面上
“不能再乱,不能放弃。”
接下来的八小节,他全凭肌肉记忆撑了下来。
等情绪逐渐稳定,他的呼吸终于平缓了些,手指也逐渐恢复了惯有的节奏。
后半段的旋律再次回归稳健,每一个音都被他用力咬住,哪怕不够圆润,却透出一股倔强的坚持。
全曲的最后一个和弦,他没有任何拖延地敲下。
余音散尽时,音乐厅里短暂地静止了几秒。
台下观众一时间没有立刻鼓掌,反而都看着那个还留在琴凳上的瘦小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