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伪官王维一(第1页)
战乱中的长安,人们口口相传,刘禹锡未曾一见。
他回到长安,眼前繁华如梦,一副不缺水的模样。
大户人家的宅第,墙外面垂着藤蔓,小花苞即将绽放。若是绕到门前,小厮叽叽喳喳的声音,不想听也得听。他们聊着刚移栽过来的牡丹,若开了紫花,家里的大少爷也能被皇帝赐金紫。那可是最为尊贵的官服颜色。
反正种花要不了多少钱,不妨再多种几丛。水嘛,怎么就水要花高价弄过来了呢?
外面那些人太势利,恩将仇报爱杀熟,过了这个春天,以后去别家问问。
在长安,不是所有的里坊都这么吵。
柳宗元家的那一片就很好。刘禹锡前去拜访,一眼看出来这片是消息灵通、人杰地灵的福地。
柳宗元的家里,没那么多花。
天下大旱,京城的权贵却忙着汲井,他们嘴上忧国忧民的话,似乎只是哄着圣人给自己升官的。
柳家就不同了,他们家……平日住在京城外的庄园里,柳宗元为了刘禹锡特意赶回来。
“宅子疏于打理,”柳宗元有点不好意思,“外面大旱,今年也不好养花,更别提把花养在平时看不见的地方。”
刘禹锡欣慰不已。
可是柳宗元面露难色。
不是为花,而是因为百炼镜。
柳宗元把百炼镜还给刘禹锡,并说还请以后别再托他保管。
一个镜子而已。
柳宗元频频称其古怪。
“此话怎讲?”刘禹锡问道。
“那上面的文章,有时能点开来看。我拿不准该看什么,但又忍不住去读,为此魂不守舍。”
“那就看嘛。”
“这个镜子太古怪啊,”柳宗元强调道,“文章中的事情,好像点开之后,就会发生。”
“你的意思是,我们当时不看裴延龄的那一篇,他就是个好人了?”刘禹锡反问道。
柳宗元摇头:“我是说,我当时不点开陆贽的那一篇,他就不会被贬黜。”
刘禹锡不信:“圣人阴晴不定,陆……宾客早就知道,他可是见过不少宰相一言不合被赐死。说不定,过几天圣人回心转意,他便官复原职。”
“你倒是乐观。”
“我过来参加吏部铨选,考的是身言书判,失了自信,不够乐观,怎么能通过呢?”刘禹锡捧起镜子仔细观摩,“要不要试试看另外一篇?《国子司业》的这一篇,你没有点过吧?”
柳宗元颔首:“这主意太妙了。《国子司业》和裴延龄定然无关,所以点开之后,可以看看镜子是不是真的能干预命运。”
“说不定是预知天命呢?”刘禹锡雷厉风行,“这文里的人名,怎么有点熟悉呢?”
柳宗元抢过来一看,《国子司业》开头第一句写着两个大字——
阳城。
这是什么普罗大众的常见名吗?
柳宗元和刘禹锡四目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