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慈恩塔下题名处(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刘禹锡答道:“这就像人们初次见面时提自己的郡望,高一点、好一点、近一点,总不会是坏事。”

“我们家可真是河东柳氏。”

“我可没质疑这件事,”刘禹锡随后催促他,“我们赶紧跟着其他人一起往前走吧。”

慈恩院内一林杏,送别寄托来年的白衣书生,迎来红光满面的一大队人。

雁塔题名的传统,据说是从唐中宗李显的神龙年间开始的。那时有一位名叫张莒的进士,他在大雁塔题名后,一下子有了好运,春天就在“进士张莒”几个字上面加上“前”字。

毕竟来考试便能称为进士,登科之后当然是鱼跃龙门,必定要和囿于考试之中的人划清界限。

刘禹锡望着满墙的名字,黑压压一片,早就写不下了。后人仍要题名,只好另求妥协的办法,改为在墙前面挂板子。如今板子也是数量繁多,一块贴一块挤在一起。

他在名字的银河里,仔细寻找红色的星星。

刘禹锡早前听说慈恩还愿已经不单纯是加个“前”了,若有谁能出将入相,还会重游此地拿朱笔把先前的题名再描一描。

朱笔描红可真难呀。

刘禹锡寻了一圈没找见一个,或许将相们和柳宗元一样,并不信这些。

先前在宴席上遭人忮忌,如今柳宗元主动申请起草今科进士的题名,面对别人对他书法的称赞,他非常谦和地引导别人去推举一个更有威望的人。

柳宗元不计前嫌,首先和那些背后嫌他虚伪的人确认郡望,热情推荐板子上的好位置——

右起靠前,左边尊贵。

热热闹闹的氛围里,倒是冷落了刘禹锡。

“我们两人姓名挨在一起,如何?”柳宗元后来问他。

刘禹锡当然没问题。只是负责执笔的人见题名起草得差不多了,凑过来一瞧,小声提醒:“板子押缝题名的人,不易升官呀。”

柳宗元赶紧否定:“这话可不是我说的。”

刘禹锡发现他和柳宗元的名字在板子中央,感叹道:“本以为你不信这些呢。”

柳宗元低语:“可是他们信。”

【待王维过来,岐王李范盯着玉真公主的反应。她读一句诗,就看一眼王维。岐王便劝王维自己来读。】

【王维接过玉真公主递过来的诗稿,玉真公主对王维目不转睛。】

【不久之后,王维一举拿到了状元。他也因为琵琶的才艺,得以在太乐丞任职。】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科举能不能过,还是看脸嘛。

这稿子又不是我写的,我只是总结一下。

科举考诗赋、帖经、策问,王维能当状元,诗文只是其中一项,肯定还是其他部分答得好。

科举现场写诗只有一首,每个人喜欢的风格又不甚相同,就像是岐王让他在玉真公主面前把音乐、书法、绘画、诗词都展示了一遍,谁知道玉真公主究竟被什么打动了呢。

所以科举考试能行卷,有机会让考生多展示一些,更容易对上主考官的口味,不是吗?】

柳宗元的草稿基本完成,还差几个人的郡望。其中幸南容不在身边,问了一圈,大家也和他不太熟。

执笔者耐心不足,柳宗元便直接回答:“东海人。”

“这可不兴不得作假。”

柳宗元一本正经地回答:“东海之大,无所不容。”

幸南容赏花归来,发现所有人目光交汇,热切地等着他说郡望,反而令他不安起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