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0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殿下,用一点这个压一压。”

待他喉间翻涌的不适稍稍平息,眼神恢复一丝清明,才继续那漫长而艰难的喂药过程,从不催促,眼神里只有沉静的坚持与不容置疑的守护。

夜间,则是另一场更为漫长的煎熬。

旧日眼伤的隐痛、肺部难以抑制的瘙痒引发的咳嗽、以及大病后体质极度虚弱导致的盗汗,如同无形的枷锁,将他牢牢捆绑在痛苦与清醒的边缘,难以获得片刻真正的安眠。

萧寒声便不再回自己的房间,直接和衣卧于内室窗下的一张窄小短榻上,警醒得如同守护着唯一幼崽的孤狼。

谢知白任何一点细微的动静——

一声压抑在喉咙深处的闷咳、

一个因酸痛而极其缓慢翻身的细微摩擦声、

甚至只是无意识溢出唇齿的、带着痛苦意味的微弱呢喃——

都会让他瞬间惊醒,悄无声息地如同鬼魅般来到榻前,俯身仔细查看情况,为他掖好滑落的锦被边角,或是递上一直温着的、恰到好处的清水。

有时谢知白会被光怪陆离的噩梦骤然惊醒,浑身冷汗淋漓,呼吸急促得如同离水的鱼,独眼中充满了未散的惊惧,萧寒声便会立刻上前,用温暖干燥的大手紧紧握住他冰凉微颤的手指,用低沉而极富安全感的嗓音反复安抚:

“臣在,殿下,只是梦魇,一切都好,安心。”

那平稳的声调仿佛带有魔力,直到谢知白狂跳的心脏逐渐平复,呼吸重新变得绵长,再次沉入不安的睡眠,他才悄无声息地退回阴影里,却再也无法阖眼,直至天明。

这种无微不至、近乎窒息的全方位照料,成了谢知白在这无边病痛中唯一的支柱与依靠。

他对萧寒声的依赖,也因此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近乎病态的顶峰。

在意识昏沉、半梦半醒之间,他会无意识地伸出手在虚空茫然抓握,或是发出极其微弱的、含糊不清的音节,只有听到萧寒声立刻回应的低沉“臣在”,或是感受到那熟悉的气息瞬间靠近,他紧蹙的眉头才会微微松开,才能勉强压下那份因极度虚弱而产生的、深埋于灵魂深处的不安与恐惧。

他甚至默许了萧寒声替他擦拭被冷汗反复浸透的身体、更换潮湿的寝衣,这在以往那个冷漠孤高、界限分明的七皇子身上,是不可想象的。

而萧寒声,则将这所有艰辛的照料视作至高无上的使命与独一无二的恩赐。

他凝望着殿下在他眼前极其缓慢地、一丝丝地恢复生机,哪怕那过程慢得令人心焦如焚,也足以让他获得一种近乎虔诚的满足感。

谢知白每一次微不足道的好转——今日比昨日多勉强咽下了小半碗精心熬制的肉糜粥、夜间的咳嗽声减轻了片刻、能在他的搀扶下靠着引枕勉强坐上一刻钟看看窗外——都能让他连日紧绷如铁的面部线条柔和些许,眼底深处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亮光。

他的整个世界仿佛急剧坍缩,只剩下这张病榻和榻上之人,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感知,皆系于此。

期间,皇帝又遣心腹内监送来了一批极其珍贵的野山参、雪蛤等补药,以及几句程式化的、不痛不痒的关切口谕。

内监在厅中等候时,看到的依旧是七皇子被萧寒声几乎半抱着搀扶出来、虚弱得几乎无法独立站立、需要全程倚靠才能勉强完成谢恩礼仪的模样,脸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

以及旁边那位萧统领,虽恭敬却浑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凛冽气息,眼神如同护巢的猛兽,时刻警惕地盯着任何靠近殿下的人,那架势仿佛只要来人有丝毫异动,便会立刻血溅五步。

消息传回森严宫阙,皇帝看着描述中儿子那副“形销骨立”、“气若游丝”的模样,心中那点残存的、因宫宴而起的疑虑与忌惮,似乎又被这持续的病弱景象冲淡了几分,只淡淡吩咐太医院酌情拨付所需药材,便不再投入更多关注。

翰林院中,林惟清内心挣扎再三,最终还是郑重地递了一份措辞极其恭谨的拜帖,以晚辈门生探望师长的名义,附带了一些他于故纸堆中辛苦寻得的、关于调理陈年眼疾与元气大损的古方秘录。

拜帖如同石沉大海,自然被以“殿下需绝对静养,暂不宜见客”为由婉拒。

但有趣的是,那些被仔细誊抄的古方秘录,却被萧寒声亲自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悄然收入了书房案头。

林惟清得知后,心中情绪复杂难言,既有一丝“或许能帮上忙”的微弱安慰,更多的却是更深沉的困惑与迷雾——那位七皇子,究竟是一位真正需要民间偏方续命的可怜病人,还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伪装者?

都察院那边,王御史派出的精干探子,依旧如同幽灵般在别院外围小心翼翼地徘徊打探。

但整座别院如同一个被无形力场笼罩的铁桶,除了每日固定外出采购必需生活物资的、嘴严如瓶的老仆役,几乎捕捉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流出的缝隙。

所有的回报都是千篇一律的“汤药日夜不断”、“院内寂静无声”、“未见异常访客”、“一如既往静养”。

这种过分的、近乎死寂的平静,反而像不断加压的浓云,让王御史心中的疑团愈发沉重膨胀,但他此刻就像面对一颗浑然一体、毫无缝隙的石卵,焦躁却无处下口。

这一日午后,冬日的阳光难得挣脱了连日的阴霾,透过雕花窗棂,在室内投下几块明亮而温暖的光斑,带来一丝久违的暖意。

谢知白的精神似乎也被这暖阳唤醒了些许,竟主动示意想离开床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