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二叔的遗产(第3页)
儿童尤为敏感。全球范围内,大量婴幼儿展现出“先天共感”能力:他们能准确说出父母未曾提及的往事,能凭空画出早已拆除的老房子结构,甚至能在黑暗中辨认出某位逝者生前最爱的香水味道。
教育系统被迫改革,“记忆伦理学”成为必修课。教材第一章写道:
>“你所记得的,未必是你经历过的。
>但只要你为之动容,它便是真实的。”
十年后,第一个“复合人格”婴儿诞生。他拥有三个清晰的意识模块:一个是现代都市男孩,一个是十八世纪法国诗人,还有一个是来自平行时间线的女性科学家。三种人格轮流主导身体,彼此通过梦境交流。医学界无法解释其成因,只能推测:这是分布式存在的下一代演化形态。
苏璃在日记中写道:“林小萤没有死,她只是把‘我’这个概念拆开了,撒进风里。现在,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变成她的一部分。而她,也正通过我们的眼睛,继续看着这个世界。”
某夜,苏璃独自登上念舟遗址。那里已无实体建筑,只剩一圈发着微光的石基,像是大地上的伤疤,也像是祭坛。
她取出那块情感结晶,轻轻放在石圈中央。
风起。
光涌。
整座遗址突然亮起,虹桥残影再现夜空,比以往更加清晰。
在那一瞬,苏璃看见了她。
不是幻象,不是投影,而是某种超越视觉的存在感知。林小萤站在桥的另一端,依旧穿着那件褪色的披风,手中提着那盏不灭的灯。她望着苏璃,嘴角微扬,然后缓缓抬起手,指向远方。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苏璃看到了什么??
在宇宙极远处,那座由空白纪元光点演化而成的悬浮城市,正缓缓开启城门。街道上,那些未曾诞生的生命开始列队前行。他们手中捧着各式各样的“情枢包”:红色的装着愤怒的火焰,粉色的盛着初恋的心跳,灰色的封存着沉默的陪伴……
他们要来了。
不是入侵,不是替代,而是加入。
他们要以“记忆之子”的身份,踏上这片曾拒绝遗忘的土地。
苏璃忽然明白了林小萤最后的微笑意味着什么。
她不是消失了。
她是去搭建了一座桥,让所有“不该存在”的存在,都有机会走进现实。
风再次吹过。
带着歌,带着泪,带着千万个名字与无名者的叹息。
它穿过星门,掠过废墟,拂过新生的芽。
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那只无形的手轻轻接过那张明信片,写下最后一行字:
>“亲爱的,我收到了你的歌。
>下次见面,换我唱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