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请受孤一拜(第3页)
两张纸,一张是李逸向太子献地一千顷,一张是李逸向朝廷献地一千顷。
“无逸你这是何意?”
一出手就是二十万亩地,虽並不全是关中河南的地,可这数量实在是不少。
李逸笑道:“前几年天下未安,无数百姓流离失民,大量田地拋荒,臣也就买进了一些荒地,招纳流民开垦,
既是救济了他们,自己也收穫不少粮食。
而如今天下一统,渐趋安稳,百姓也都返回家乡,朝廷为百姓均田授地,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但大乱过后,田地兼併比较严重。
朝廷的均田令,尤其是在关中河南河北河东等地推行並不理想,这些地方战后人口恢復迅速,
地狭人多,
尤其是大量田地在私人手中,
可供官府分配的官田並不多,因此一丁授田百亩,实际很难办到。
就雍州府的二十二县,
这种情况尤其严重,本来当一丁授田百亩,但武德初年,百姓还能授田五十亩,能授到足额一半。
可这两年,已经往往是只能授一半的一半。
甚至有的地方,因为已经无官田可授,因此只能等,但等到什么时候有田可授,已经很难了。
一户人家,有三丁以上者,可能有百亩田地,而如果仅有一二丁者,也就二三十亩地。
这田地数量,已经难以维持一家的吃用开销,更別说还得承担租调,还要服役。
太平年景,还能勉强维持,一旦遇到点天灾,或是生病什么的,就得借债,而债务,会让许多百姓抬不头,甚至最后被债务压垮破產,连手里的那点田地也都失去,
只能成为逃户、隱户。”
李世民拿著那两张纸,听著李逸的话,也不由陷入沉思。
均田令,按丁授田,一丁百亩,这是个理想的状態,可实际只有边疆之地,地广人稀,才能有这条件授田,但也往往授的是生田、荒地。
而如腹心之地,哪有这么多田地可授呢。
李逸道,“以前战乱,许多田地拋荒无人种,臣就收地耕种,乱世粮食贵过黄金,是救命的。
多种一亩地,多收七八斗粮,就有可能多活几条人命。
如今,大家缓过来了,许多百姓却无地可种。
我呢,也不好占著这么多田地,因此打算把部份田地出让,尤其是在地狭人多的腹心之地,少点些田,多退些田给百姓耕种。”
这两千顷地,一千顷给太子的,以后收成可以做为东宫的內库开支。另一千顷地,交给官府,按均田令授田给无地百姓。
“臣家里剩下的田地,也还会拿出大部份,售卖出去,优先卖给那些无地或地不足的百姓。”
李世民听完这番解释,不由的大为惊讶与感嘆。
“先前陛下赏赐裴寂良田千顷,也不见裴寂想到半点百姓,无逸你能这般想,我真的很受感动,”
说完,李世民起身,“请受我一拜,”
“你给我这一千顷地,孤一亩也不留做皇庄,也全拿来授给无地或地不足的当地百姓!”
“不仅如此,孤还要再拿出一些名下的田地来授分给百姓。”
“无逸啊,我觉得你刚才那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贫者无立锥之地,豪强贵族却地连阡陌,
田地兼併,確实是个大问题,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予以限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