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定计(第1页)
科举……这是前些天胡惟庸闲来无事,和几个老友相约在茶楼喝茶时,从隔壁几个年轻学子的口里听到的。当时他并没有想起科举本身。只是身为官场重臣,大明丞相的胡惟庸,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他好不容易出来喝杯茶,哪有那么巧隔壁就有几个年轻学子,还偏偏在说关于的朝堂的事情。越是老的狐狸,就越是警惕。胡惟庸当即便让人,去隔壁看了一下,记下这几个学子的模样,然后再专门调查一番。有言道丞相门前三品官。有胡惟庸的关系,事情很快便被调查清楚。就是他想多了而已。这年轻几个学子,不管是身份还是家世,全都清清白白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在近期,也没有和朝中什么人有过接触。知道结果的胡惟庸,在心里笑了自己几声,转眼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直到又过几天时间。他在府中正是心烦,太子朱标提拔太学出身的官员,调任到朝中六部的事情时。家仆见他烦心,按他的习惯特意给他倒了一杯浓茶。这一杯茶刚喝下去,科举这两个字,就忽然显现到了他的脑海之中。顿时豁然开朗。太子朱标重用太学学子,其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在针对什么人。而且因为年前两件大案,导致朝廷空出大量官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朝政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受损最严重的户部,少了一半人手还要多。直到现在,哪怕有新的官吏调进去帮忙,都还有许多账册政务积压……这么大的缺额,太学要有多少学子才能够?并且还要符合太子朱标的要求,更是少之又少,几乎已经找不到了。但朝中空缺的官位,却还有很多很多。特别是胡惟庸最眼馋的户部!既然他举荐的人,朱元璋不应允,朱标也已经找不到合适的人员充任。那他为什么不试着,找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办法呢?科举!正好就是最合适的办法!当然胡惟庸没那么大公无私,只想着帮助朝廷度过难关,做朱家父子的忠臣孝子。他在乎的一直只有他自己,还有紧紧握在手中的权力!科举不同于太学。取的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天下各地。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有很多还未进入官场,便已经看透了官场。知道人情世故,和光同尘。有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而他胡惟庸,正好就是官场上最大的那棵树!当然胡惟庸也很清楚,大明之前举行过科举,可没过多长就又匆匆停下。说到底还是元廷的统治太过粗放残忍。百余年的时间,使得整个北方,读书种子都快断绝干净!甚至于孔孟之乡的山东,都找不到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学子。而南方却恰恰相反。在元廷统治期间,无数家族趁机壮大,有足够的资源作为依靠,去供养族中子弟读书习字。此消彼长百余年,南北之间的差距已是天堑。如果按照正常思维。现在主张重开科举,最终受益一定不会是他胡惟庸!人是团体动物,是会抱团取暖,并且这种属性常以地域划分。与胡惟庸针锋相对的浙东一系。他们的祖籍,恰巧就是南方读书种子最多,文气最为旺盛的地方。重开科举他们最是得利!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朝堂上的大树?辛苦办事,甜了敌人。胡惟庸自然不可能做这样的傻事。所以他想到了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一种不管成与不成他都能得利的办法。既然地分南北,人也分南北。那为什么科举取士就不能分南北了呢?如此便能直接砍断浙东一系,在科举中最大的优势,在大的天堑也能填平!当然同时胡惟庸也很清楚。他一旦把这个想法向朱元璋谏言,请求重开科举并分设南北榜,分别取士。浙东一系,肯定会使出各种办法,以各种家国大义。誓要把此法摁死在萌芽中。就算他是丞相,是朝中最大的那棵树,面对那群老学究,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嘴。也是轻易抵挡不住的。所以他准备把这份功劳让出去,让一个出身北方,但却不是他麾下门人,甚至还是他眼中钉肉中刺的朝中大员。来向朱元璋谏言,重开科举,分设南北榜取士!这样做虽然会使胡惟庸,失去名扬天下,尽获北方士子之心的机会。但如此却能让他置身事外,做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渔翁。这是国策,是与国有大益的国策。浙东一系敢阻拦,朱元璋肯定会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甚至会发发雷霆之怒!说不定直接罢官也不无可能。而提出这个国策的人,则会成为浙东一系,乃至整个南方官员的死敌!,!会想尽办法的把他拉下马,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国策若行。重开科举,分设南北榜,他胡惟庸有的是办法,从大量北方学子中,培植党羽,网罗人才。甚至于不属浙东之地的南方学子,他都能插上一脚而提出此国策的人,必定会遭到浙东一系,乃至整个南方官员大族的仇视。就算有名望加身,圣眷庇护,往后的日子,也肯定是难过无比。只他胡惟庸,在旁观战,尽收利益,还没有任何的风险。而若国策不行,他也没有任何的损失。浙东一系阻碍国策,朱元璋心中肯定不痛快,对他们多有微词。那他胡惟庸的地位,肯定水涨船高。到时候说不定他的谏言,提举麾下门人入户部,填补朝中官位,朱元璋就能答应下来。达到他最初的目的。所以这件事,成与不成他都能得利,只不过得利的大小不一样罢了。至于要选谁,做这个提出谏言,重开科举,分设南北榜的人。胡惟庸心中早已有了人选。户部左侍郎,暂掌尚书事赵好德!户部中最碍他眼的人就是他!此人性情高洁,刚正不阿,从不会攀炎附势,导致朝中许多人都对他不喜。更重要的是,他出身河南。是最好最合适的人选。至于怎么毫无征兆,突然的让他一个户部侍郎,去向朱元璋谏言,重开科举这件事。胡惟庸也早就有了办法。旁敲侧击,循序渐进,默默引导……赵好德的家族,在河南算是一个大家族,族中后辈不知繁几。受他这个京官重臣的恩惠,这些后辈许多都已启蒙读书。其中就有一个,是赵好德的子侄,顶好的读书苗子,这些天正好启程前来京城。想着看看能否在赵好德的帮衬下。进太学读书,进而入朝堂为国效力。这孩子还小,不懂得这世间险恶,一路上交了不少的朋友,又从这些朋友口中听到了许多的话。又被这些话引导着,在脑中酝酿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为何大明不开科举!为何让他们这等学子,无入仕途之望?!就算真有南北之别,那为何不分设两榜?!而以这孩子的速度,可能再过几天就能到京城了,到时候等到他们两个亲人见了面。有这孩子做因。事情就好办多了……:()大明:我姐是马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