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闭关锁国(第1页)
但这回有些特殊,问题依旧出在胡大老爷身上。胡大老爷这两年任主考官期间,出的题目在外引起轩然,可到了朱元璋这儿却显得别出心裁。这让朱元璋内心忐忑不安。毕竟,胡大老爷成绩斐然,他这个皇帝总不能逊色太多。于是,好胜心强的朱元璋决定立刻召胡大老爷前来商议。这样一来,自己岂不是就能找到灵感?趁胡大老爷未到,朱元璋一边思索,一边随意翻开一份奏章阅读。身为工作狂的他,根本闲不住,哪怕稍有空闲,也必须找点事情做,否则心中空虚。但刚打开奏章,他就看到一封让他极为不满的奏报。内容提到,沿海地区有商人从事海上贸易,遭官府抓捕,被判斩首。按照大明律例,此类案件,必须上报刑部及皇帝审批核准。并不是说县太爷一声令下就能让人家破人亡。地方上总有办法无声无息地解决问题,破家的府尹,灭门的县令,绝非戏言。朱元璋平时对这类事情的核准相当慎重,毕竟明朝缺人口,能不死人的就尽量不死。但这次看到奏折,他几乎没有犹豫就批准了,因为他对商人极为厌恶,认为他们不事生产,斤斤计较,不该存在。尤其是胆敢违禁从事海外贸易的人,更是罪无可赦。就在这个时候,胡大老爷来访。胡大老爷并非初次入宫,行礼完毕后,他大大咧咧地靠近朱元璋。察觉到皇帝今天神色有异,胡大老爷心中一惊。糟了,老朱今天心情不好?是谁又惹他生气了?竟然敢触怒朱元璋,真是胆大包天。胡大老爷心里盘算,这要是自己也牵连进去,那可就冤枉了。所以,他装作没看见朱元璋的表情,尽量保持低调。他只希望等皇帝冷静下来再说。可偏偏事与愿违,朱元璋一眼就看到了缩在一旁试图躲藏的胡大老爷。朱元璋哭笑不得,这徐达是在搞什么名堂呢?我有那么可怕吗?他觉得对这些老兄弟们还算不错。当然,这句话他没说出口,否则胡大老爷恐怕会当场气炸。好啊!实在太好了!不仅让人家满门被灭,还要大范围牵连,只要有一点关联,就得死。不过既然已经找到胡大老爷了,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重要的谋士。于是立刻问道:“惟庸,我们不是早就下了禁海令吗?这是为了让沿海百姓免受海盗侵扰。”“为何那些商人如此大胆?”“他们看不到我的良苦用心,只顾自身利益,无视禁海令,在海上做生意!”“这些人该不该杀?”朱元璋越说越生气,最后猛地一拍桌子。显然愤怒到了极点。然而看到朱元璋发怒后,胡大老爷反而镇定许多。哦,原来是关于禁海令的事啊。如果是这件事的话,那就跟我无关了。我怎么会和禁海令扯上关系呢!既然与我没关系,那这件事就有必要仔细探讨一下了。不得不说,老朱这个人有时思维和视野确实太狭隘了。这也没办法,出身低微,见识不足,无法从更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过没关系,你不明白,我明白啊。老朱,好好观察,好好学习,胡大老爷来教你了。------------胡大老爷原本准备站出来条理清晰地说明一切。朱元璋怒气未消的脸让胡大人心里一紧。这老家伙心情好时确实平易近人,但一旦触碰到他的敏感点,后果不堪设想。胡大人连忙转移话题,说起最近商人们无视禁海令的事情。他承认朱元璋的出发点没错,禁海是为了保护农业,毕竟在皇帝眼里,土地比海洋重要得多。海洋不仅无利可图,还容易滋生海盗。与其投入资源管理,不如干脆禁止,省事又安全。再好的初衷,也无法掩盖“一刀切”政策过于僵化、目光短浅的问题。大明因禁海而自我封闭,断绝了向外扩张与掠夺的路径。反之,缺乏外来财富与人口流入,使得国内土地兼并愈加严重。在没有新财路出现时,土地自然成为最重要的资产,哪位官员愿意轻易放手?若非为了特权与利益,谁愿担任明朝官员?禁海不仅使国库失去关税这一重要收入来源,还让海贸的巨大利润落入沿海富商豪族之手。他们利用禁海政策阻止他人下海经商,自己却垄断商路获利颇丰。这实际上是将本应归国库的收入转入私人腰包。更糟糕的是,禁海政策让明朝水军形同虚设,倭寇在中后期更是肆无忌惮。当时的倭寇已不只是猖獗,大量浪人在日本岛难以立足,稍有胆量便敢来大明冒险。只要有船只突破海洋阻隔,面对几乎不存在的海防和的地方卫所,他们简直如入无人之境。,!更令人愤慨的是,即便到了这种地步,仍有不少本土商人不但不出资出力防御,还积极配合倭寇活动。在明朝中后期倭寇最为猖獗之时,至少一半所谓的倭寇,实则是大明某些海盗和商贾势力派人伪装的。可以说,那时的大明在海上已完全不设防。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这个星球上的资源、土地、粮食等一切财富,就这样被欧洲强盗近乎白捡般掠走。然而在这个时代,若论国家实力,大明才是最强的啊。大明在人口、粮食储备以及军事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尽管是最强盛的国家,却因统治者目光短浅,将各类资源拱手相让,还给予对手数百年安稳发展的时机,最终丧失世界主导权,这是何其悲哀之事,更是令人痛心之举。听完胡大老爷的话,朱元璋脸上刚消散的怒意又浮现出来。胡大老爷舔舔嘴唇,随即说道:“虽然这些商人罪无可赦,但禁海令从臣的角度看,仍有不足之处。”朱元璋闻言愣住了。他本以为胡大老爷会认同他的决策,没想到转而批评禁海令有问题。胡大老爷一向行事诙谐,但在大事上从不让朱元璋失望。即便朱元璋对此不满,仍冷静回应:“那你具体讲讲,咱们一起研究研究。”胡惟庸见朱元璋并未发怒,松了一口气。只要还能沟通,就有机会说服他。胡大老爷擅长言辞交锋。他调整神色,严肃地说:“首先,禁海令会阻碍经济发展。陛下要知道,经济不仅仅关乎商人的盈利。”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税收收入、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整体发展息息相关。我来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某个地方以制作瓷器闻名。这里的人不仅可以在工坊打工增加收入,还能按时缴纳税收。而那些做瓷器生意的商人,一旦赚到钱,就会继续投资,修建更多的工坊,雇佣更多的人。这样下去,这个地方的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胡大老爷对“经济”这一概念的阐述让朱元璋听后陷入深思,片刻后他缓缓点头表示认可。如今的大明,商税几乎形同虚设。但一个地方是否繁荣,差距却是巨大的。毕竟,百姓富足,才能多生孩子,缴纳更多的人头税。尽管朝廷设定的商税不高,但许多有实力的商人早已找到避税的方法。没错,即使大明现有的这点微不足道的商税,他们也毫不在意。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分散收入,直至完全规避。然而,无论如何,一个地方经济若能发展起来,对官府和百姓都有莫大的好处。不说别的,就是让普通百姓做些小生意,生活也会改善很多。更不用提地方富裕后,官府也能多出一些银钱用于修缮水利、清理沟渠。想到这里,朱元璋觉得这番话确实有道理。看到朱元璋表情逐渐放松,胡大老爷也暗暗松了一口气。嗯,能听进去就好。生怕像颗炮仗一样一点就炸,那样就没得谈了。得赶紧走人,多待一秒都觉得是对生命不敬。但现在嘛!胡大人倒不介意给朱元璋上一课。“陛下,经济问题还得换个角度思考。”“您之前批准的那份奏折提到,商人们垂涎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不惜违法冒险。”“这当然是无视朝廷法规的行为。”“但换个思路,是不是说明海上贸易收益丰厚,才让人趋之若鹜?”“要是规范管理,高额征税,是不是能让百姓日子好过些,国库也充盈不少?”“既然您觉得商人的贪念压根吓不住,那这些商人不管禁令如何都会干下去吧?”“与其让他们暗地里积累巨额财富,还拖累官员,为何不让朝廷公开征税?”朱元璋听后来了兴趣。他就是:()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