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解缙中会元惹众怒(第1页)
翌日,便是贡院放榜之日。一众考生早早聚集在榜单张贴处,一边等待放榜,一边对解缙怒骂不已。自会试结束后,解缙的名字已在大明士林中传得沸沸扬扬。没办法!往昔的他只是个神童,稍有名气罢了。然而,能走到会试这一步的考生,还有那些早已通过科举的人,又有谁年轻时不被称为神童呢?只是,他们的神童称号或许是师长们的自夸,远不如解缙这般名声广布。但问题是,他们当年并未做出如解缙这般令人不满的事。解缙声名鹊起,并非因才华横溢,而是因为他在会试前传播的那句“摆烂宣言”。这宣言乍一听很有道理:既然胡大老爷的考题不是靠死读书能解决的,何不放下书本享受生活呢?不过,熟悉解缙的考生都清楚,他的目的根本不是通过考试。连他的父亲也只是希望他来见见世面而已。毕竟解缙年纪尚轻,不该过早涉足官场。正是这几天,解缙的所有事情被翻了个底朝天。所以,尽管考生们口头上对解缙怨言不断,但实际上并无太多行动。毕竟解缙自己都不想继续考了,他的“摆烂”行为实属无奈。你若执意模仿,出了问题,还能怪得了别人吗?这些天,考生们都清楚,解缙确实没有读书。不是假装不读,而是彻底放飞自我,几乎住进了青楼。他根本就不再回家!总不能真有人相信他在青楼还能专心复习吧!如果有这样的本事,所有人恐怕都要对他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不过,解缙的行为还是对大家产生了影响。原本信心满满的考生,也开始忐忑不安起来。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顺利通过考试。以往按照常规复习的话,以这次试题的情况来看,他们应该是十拿九稳的。可是现在出现了这么个意外。真是令人头疼!既然大家都在偷懒,自己考砸也就算了,别人也可能考砸。到底结果如何,谁能预料?科举的规则中有一条,平时没人注意,但现在大家都记起来了。科举不同于普通的考试。普通考试,成绩不达标会被责骂甚至惩罚。但科举不同!只要不是犯下重大错误,就有机会上榜。关键在于,要胜过同科的其他考生。你比别人优秀,就能上榜。然而,即使你在同门师兄弟中遥遥领先,若遇到本届科举中有百年难遇的顶尖高手,也只能认命。这就是命运!正因为最近大家明白了这一点。表面上,人们都在埋怨解缙。实际上,也有一些人暗自高兴。好!都不读书该多好!这样下去,那谁谁岂不是要出事了吗?他要是出了问题,我岂不是就有机会了?往常可能差他一截,但现在机会来了!很现实!但实际上,这才是考生之间的真正较量!哪有那么简单,脑袋一热就能怎样怎样的。不过,此刻所有人嘴里都在骂解缙。毕竟,这事可以公开指责,但自己的小算盘,怎么可能轻易被人发现?有趣的是,有了这么个共同的目标后,大家反而亲近了不少。好像骂几句解缙成了考生们的共同话题。嗯,挺符合潮流的!在这种氛围中,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考生到来。虽然大家都差不多,但每个人都希望取得好成绩。不多时,两个官差一人拿浆糊和刷子,另一人拿着大卷红纸,还有一些维持秩序的,大步从贡院门走出来。见状,所有考生哪还能站稳,立刻蜂拥而上。互相拥挤,把负责贴榜单的官差围得水泄不通。不过,这两个官差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事了。除了让周围的人帮忙维持秩序外,他们一句话也不想多说。他们清楚得很,只要榜单贴上去,那些自视甚高的士子们根本不会理他们这些武夫。随着官差迅速刷浆糊、贴榜单,考生们立刻瞪大眼睛看过去。但一看之下,人都懵了!不对劲,这榜单没写错吧?考生们觉得是不是自己眼花了?否则怎么会排在榜首的会元是解缙的名字?一众考生揉揉眼睛再看,仍是解缙的名字。再三确认后,众人皆震惊。这下好了,大家的心态崩了。他们本以为解缙整日流连青楼,没认真备考,却没想到他居然夺了头名。那些未能上榜的学子更是气愤,怪罪于解缙。他们觉得自己落榜都是因为解缙的影响。这时,解缙从角落探出头,偷偷瞄向榜单,见到自己的名字,不禁脱口而出:“淦!我成了会元?!”此言一出,众人恍然大悟。------------“是你,解缙?”一群同年热情得过分,让解缙头疼不已。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别追了,各位,这跟我没关系。”但众人仍围着他七嘴八舌。“解大绅,等等!”“解缙,我们聊聊!”面对这些喧哗,解缙只想逃离。聪明如解缙,怎会相信这些人的花言巧语。转身拔腿就跑,速度之快如同脱缰野马。身后那些刚才还笑眯眯的人此刻已咬牙切齿,怒吼着追赶。“解缙,你跑什么?害了我们就这样溜了?”“有种你就继续跑,今天非和你拼了。这事没完!”“解大绅,你这家伙,让我们考试失利,自己却偷溜当了会元,你太不应该了!”“解缙,给我站住,让我打你一顿出气,不然绝不罢休!”听着身后愤怒的咆哮,解缙边逃边苦笑。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啊?他觉得自己比窦娥还要冤枉!他本就没想过这次能考中,只是随便应付一下罢了。会元?别说会元,上榜他都没想过。而且说实话,考试时他还有所保留呢。最后那首诗和前面的策论,他都没全力发挥。在他看来,这种题目根本难不倒人。低调一点,不就成了走过场吗?谁承想,同场的考生竟如此不堪。让他这个隐藏实力的人意外领先。真是难以置信!解缙也不是软柿子,被人追骂怎能沉默?“你们追我有什么意义?”“考前难道是我逼你们不复习的?”“我压根就没想过要考上,我就一混混罢了!”“我还特意放水了,策论和写诗我都留了余地,你们还想让我怎样?!”这一下,全场寂静无声。接着,原本在一旁冷眼旁观的中立派和冷静派也坐不住了。几乎瞬间,他们满脸通红,双眼赤红,大声怒吼:“解缙,你真是该死啊!”随后,他们撩起衣摆冲了上去。就连一直保持冷静的人都是这样,后面追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肯定地说,解缙刚才的话彻底激怒了所有人。没办法,解缙的话虽然句句在理,但这些人现在想听的可不是“在理”。解缙的话就像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句句在理,却句句刺痛人心!这谁能忍?于是,在应天府出现了一幕非常奇特的场景。一群身穿学士服或儒生服的读书人,像是发疯了一样,疯狂追逐着前面看起来更年轻的读书人。而且,边跑边大声咒骂。那样子仿佛不拼个你死我活绝不罢休!最关键的是,无论前面的年轻人还是后面追赶的一群人,似乎体力都不太好。想想就知道,虽然儒家提倡君子六艺之类的。但到了明代,儒学早已变成了一群只会空谈的弱者。更何况,能读得起书、参加科举的,家里至少都有一些实力。偶尔去青楼就成了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你能期待这些人的体质有多好?后世虽然常说亚健康、职业病之类的话。但这个时代难道就没有了吗?简单来说,这些人就算放在后世,身体素质或许还不如普通的白领。至少现代人多少明白锻炼和养生的重要性,还能时不时活动一下。即便是饮食方面,也会注意营养搭配。然而今天,应天府的居民算是见识到了前所未有的场景:平日难得一见的新科进士和举人们,在街上完全不顾形象地狂奔,还大声咒骂。这场景实在令人捧腹,成了大家的笑料。喘息如风箱般的解缙,大汗淋漓地从某个地方偷偷溜进大明周报社。看到方孝儒时,他勉强挤出一丝笑意,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对周围好奇的目光毫不在意。“总算躲过一劫!”解缙感激地说,“多亏上次跟你一起去了那个地方,不然今天恐怕就麻烦了。”方孝儒不清楚解缙为何这般狼狈,但他猜测应该不是与官府起了冲突。毕竟若是那样,解缙绝不敢来这里,因为这里同样是官府的地盘。既然问题并非来自官府,那就不重要了。其他人即便背景再深厚也不敢在这里,因为这里是胡大老爷的辖区,如今由太子掌管,谁敢随便挑衅?不过,当方孝儒扶着解缙进入一间偏僻的会客厅,送上三杯茶后,听了解缙的讲述,他陷入了沉思。娘的,这人似乎真的该死。而且,这样天天流连于青楼的人,怎么能高中会元呢!方孝儒此刻心中感慨,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道无常吗?然而,看到解缙一脸庆幸的模样,方孝儒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这家伙若参加殿试,岂不是又要见到“陈近南陈兄”?只是不知那时的解大绅会有何表现?想想真是有趣!------------话说回来也很巧合,按原本历史记载,本应是方孝孺中榜,解缙跑龙套的!,!如今,两人的命运不仅改变了,甚至前程似乎更加光明了。这也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有时候真是奇妙无比。此时,皇宫里,朱元璋坐在谨身殿内,看着眼前的奏折陷入沉思。身边的宋利安静地站着,目不斜视,一声不吭。但实际上,他竖起耳朵,随时准备回应朱元璋的召唤。但他也有点疑惑。皇上这是怎么了?愣了好一会儿,难道是有棘手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还是与刚刚让他去传话的胡大老爷有关?朱元璋其实不怎么常召胡大老爷进宫。毕竟,皇帝嘛,必要的架子还是要摆的。总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找胡大老爷解决吧。那样岂不是显得朱元璋太无能了?更何况,朱元璋也很注重平衡臣子之间的关系。要是对胡大老爷过于亲近,胡大老爷万一“恃宠而骄”,那可怎么办?这种事头绪繁杂,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然而,朱元璋有一件事非常确定:若遇棘手之事,自己理不清思路,找胡大老爷准没错。果不其然,朱元璋刚才就在思考殿试的事情。自古以来,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环,也是授予官职前的最后考核,题目一向由皇帝亲定。以往,朱元璋出题并不觉得有何难处。他的文化虽不及大多数大臣,但阅卷总能应付。试题优劣,他一眼便知。所以,往年的殿试对他来说都顺利推进。:()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