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层层算计(第2页)
“我们要打捞那卷磁带。”他说,“然后,把它放进《续灯录》的第一章。”
“可那是深海区!”苏婉提醒,“水压极大,普通潜水设备撑不过三十米。”
“我们不用潜水。”林昭望向窗外,“我们可以请‘他们’帮忙。”
当天午后,茶馆外的海湾再次亮起微光。数十盏心灯从不同方向汇聚而来,漂浮在海面,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形。林昭站在岸边,手中握着一枚由萤花叶提炼而成的信号晶片??这是阿禾母亲生前最后制作的一件工艺品,据说是用自己最后一段健康记忆激活的。
他将晶片投入水中。
刹那间,海面震动,光脉如藤蔓般向下延伸,直抵海底。几分钟后,一台锈迹斑斑的金属匣子缓缓浮出水面,表面刻着“灯核密库?零号档案”几个字。匣子开启时,一股淡淡的檀香弥漫开来,里面静静躺着一卷黑色磁带,标签上写着:**0000-小舟的最后一句话**。
带回茶馆后,林昭亲手将磁带接入改装过的播放系统。屏幕显示解码进度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当音频终于响起,那是一个稚嫩而虚弱的童声,断断续续,仿佛随时会中断:
>“妈妈……对不起,我没等到你回来……护士姐姐说,我已经快睡着了。但我还想再说一遍……我爱你。
>
>昨天梦里,我和你在海边玩沙子,你给我堆了个大城堡。你说等我病好了,就带我去三亚学游泳。我说好啊,我要游到月亮下面去捞星星……
>
>妈妈,其实我不怕死。我只是……舍不得你哭的样子。
>
>如果你能听到这段话,请不要再哭了。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变成了风,变成雨,变成你窗台上那朵新开的小花……
>
>下次想我的时候,抬头看看天好吗?云飘得慢的时候,那就是我在看你。”
录音结束三秒后,整个茶馆陷入死寂。
然后,苏婉突然捂住嘴,泪水无声滑落。小满背过身去,肩膀微微耸动。陈清澜跪坐在地,双手紧紧抱住了自己,像是要把某种无法承受的痛意锁在体内。
林昭闭着眼,许久才开口:“这才是真正的起点。”
“什么?”
“文明的起点。”他睁开眼,目光如炬,“我们总以为历史始于战争、发明或法律。可真正的起点,其实是某个人在生命尽头仍不忘安慰母亲的那一刻。那一刻,人性完成了最纯粹的升华。”
当晚,《续灯录》首章全球同步播出。
没有任何预告,没有任何署名,甚至没有背景音乐。只有那个孩子的声音,在千万种语言的翻译下,穿越国界、阶层与信仰,直达人心最柔软处。
巴西贫民窟里,一名刚失去儿子的父亲抱着录音机反复播放那段话,最终在日记本上写下:“我也想变成风,去看看他在天上过得好不好。”
日本东京,一位准备跳楼的年轻女子停下脚步,拨通了多年未联系的母亲电话:“妈,我想回家吃饭。”
美国某监狱,一群囚犯自发组织了一场“朗读会”,每人分享一段自己最想被记住的话。其中一人说:“我希望别人记得我曾经救过一只受伤的猫,而不是因为我偷了面包坐牢。”
而在欧洲某临终关怀病房,一位老科学家在弥留之际听到这段录音,突然睁眼,对身边的学生说:“把我的研究成果全部公开吧。别等死后才被人发现。活着的时候,就要把光送出去。”
与此同时,珊瑚广场海底的那株萤花悄然绽放。花瓣展开的那一瞬,整片海域泛起柔和蓝光,如同星辰坠入深渊。更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监测到,全球范围内共有九百二十三个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微光据点”同时被激活??这些地点从未被登记在案,全是普通人自发设立的心灯祭坛,分布在山野、巷口、桥下、墓园……
“它们是怎么连上的?”一名研究员喃喃自语。
“也许根本不需要连接。”同事望着数据流,“它们本就是一体的。”
七日后,林昭独自登上一艘小船,驶向远海。船上只有一台便携式发射器和一卷新录制的磁带。他要在海上完成一次特殊的广播??向所有仍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传递一则消息。
当夜,太平洋上空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就在闪电劈开天际的一刹那,林昭按下播放键。
电波穿透云层,沿着光脉网络扩散至全球:
>“亲爱的孩子:
>
>无论你现在多么孤单,请相信??
>这世上一定有一个人,曾在某个深夜为你流过泪,为你祈祷平安,为你写下永远寄不出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