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第18页)
那他是怎么开始仕途的呢?
答案是:靠走关系,找人举荐。
朱元璋有召开‘恳谈会’,与社会名流交谈时政看法,以此提拔人才的习惯。
方孝孺通过‘走后门’,让已经当官的浙江老乡吴沉帮助联系,分别在洪武十五年和二十五年,参加了两次朱元璋举办的社会名流恳谈会。
结果朱元璋见了他两次,都是非常礼貌的夸奖了一番,然后说‘今非用孝孺时’,就送他回家了。
后来方孝孺跑去给蜀王当“府学教授”,也就是私人家教。一直到建文帝继位,才应招他入朝,当正五品的翰林侍讲。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功名,他给建文帝的新政提议恢复一部分宋朝的举荐制,建文帝采纳了,然后方孝孺就推荐了一大堆他们浙江宁海人,这些人都成了建文一党。】
【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这?】
朱棣也一脸不屑,方孝孺是什么小垃圾,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过。
就这?就这?
【建文四年6月12日,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投降,史载:城破当天,有姓名记载的殉节者141人。
这141人里,有朝廷官员,有看城门的戍卒,有宫里的太监。
但是没有方孝孺。
而自杀的非公职人员里,有方孝孺的老婆,方孝孺的两个儿子,方孝孺的两个女儿。方孝孺老婆和两个儿子是上吊自杀,两个女儿都是投河而死。
但是里面还是没有方孝孺。
方孝孺在哪儿呢?
他没有守城,没有募兵,没有殉节,而是躲在家里,然后被抓进大牢。】
【当初成祖靖难起兵的口号是什么?
清君侧!
指的不就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这四个人么?靖难成功之后齐泰、黄子澄都被杀了,凭什么你方孝孺能让成祖求你写诏书?就凭你是翰林么?
所以成祖根本就不可能跟方孝孺进行大殿对峙,也根本用不着他方孝孺写什么诏书。】
崇祯想了想,觉得天幕分析的确实有道理。
可是为什么所有人都说有这件事?!
【方孝孺殉难事迹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是永乐年间的《奉天靖难记》,但根本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艺术加工”,到了成化年间宋端仪写的《立斋闲录》里,就发明出了“瓜蔓抄”这种说法,说“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但也没出现所谓的诛十族。
到了正德年间的祝枝山所写的《野记》中,不仅记载了两个人大殿对峙的具体过程,甚至详细列出了是哪十族……就真的很离谱。
但是经过不停的迭代加工,到了明末时,这件事仿佛就是个板上钉钉的真事儿了。
崇祯年间的《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迹。
甚至,连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而且还有他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崇祯羞愧,他和天启的感情很好,所以《熹宗实录》他也是会仔细盯着,时不时查看进度的。结果竟然还是让这些不实的流言混进去了。
【这些人是真的能编。
up再举一个例子。
据说杨荣在成祖进南京之后,神威万丈,单枪匹马拦住燕王大军,不让他直接去南京故宫登基称帝,而是告诉他应该先去拜祭朱元璋,不然就是不孝,不能为天下表率。
然后成祖恍然大悟,感激涕零,表示要不是有杨荣提醒就犯下大错。于是礼贤下士,让杨荣进了内阁。
这个杨荣,就是辅佐朱祁镇的托孤大臣“三杨”之一。
求求了,编故事也要讲究基本法,不要拿这种东西侮辱大家的智商好么?】
朱棣回头跟朱高炽说:“杨荣最近在内阁,天天都跟你一起处理政务吧?”
“是……”
“回头你替我问问他,他敢单刀赴会么?哼!”
【成祖进南京那天发生了什么?南京的皇宫大火,建文帝在火海里生死不知,成了千古谜题……就这成祖为什么要赶着去金銮殿?登哪门子的基?去火里登基么?
根据成祖的实录记载,6月12日进南京,13日成祖就撤出来了,驻军在龙潭,等着手下人清扫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