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1章 纵横捭阖(第1页)
傅冰住在铁旗杆巷南面一个不起眼的四合院里,从外面看朴素无华,根本不象堂堂超级大国一号首长的住处。
这是傅冰进京担任正务院副理时安排的,按待遇标准现在应该换到更好些的四合院,傅冰却说住惯了懒得搬,他不搬,桑向民、陈瑞华等也顺势保持不变,其实他们基本达到“家国天下”境界,家即国,国即家,真不在意住所风水、环境、条件之类。
据说聂华辉生重病住院期间,家人准备请术士在老家找处风水好的墓地,聂华辉说不需要,我埋到哪儿就是风水!
细想想,此言很有道理。
夜幕降临之际,朝明省委副书记何朝迅在秘书陪同下敲开傅家院门,“敲”的动作仅具象征意义,事实上没有预约和批准,早在几十米开外就被拦住了,连门框都碰不到。
进了院子后何朝迅笑容满面与傅冰家人打招呼,然后径直来到厨房,找了个水桶将随身带来的两尾鱼放进去,又将两大瓶水郑重其事放到案台上,拍拍手道:
“咱朝明湖的鱼,朝明湖的水,马上炖上就能尝到原汁原味家乡菜啦。”
“何叔想到我家老傅心坎里去了,”傅冰爱人笑道,“前几回让厨师买朝明湖的鱼,红烧、清炖、剁椒,怎么都吃不出家乡菜的味儿。”
何朝迅笑道:“水质不一样,京都这地儿的水硬;而且我这两条大清早刚出水,自带那股特有的湖水气,跟冷链运输来的天壤之别,哎,一号首长想吃地道家乡菜都没辙儿,说出去外面谁信?”
傅冰爱人笑着说:“没必要为吃条鱼搞特殊化呀。”
“说得也是,”何朝迅道,“京都吩咐下来一号首长要吃鱼,朝明起码每年进贡两三吨,到头来咱家这边还只吃了两三条,其它都打着一号首长的幌子瓜分掉了,哈哈哈哈……”
紧接着到院里四处转悠,傅家家人个个都熟悉得能叫出名字,碰到长辈鞠躬尊称,吁长问短,关照注意保重身体;碰到小孩亲切询问成绩情况,志向考哪所大学等等,的确如同邻居街坊之间走动似的。
然后被引到傅冰的书房,这是他接待最亲密、亲近、尊贵客人的地方,此前享受这一待遇的只有邱家长子邱子捷等为数不多者。
书房布置得简约大气,没省部级领导流行的各式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等,桌上摆着两个相框,一是三家之口合影,一是傅冰与女儿合影,关于他女儿的名字、照片、履历等至今严格保密,但在何朝迅而言真是看着她长大的。
关于古玩字画,傅冰担任朝明省委书记期间就说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若让基层同志知道我喜欢收藏,清代只是门槛,明代、宋代才拿得出手,最好唐代,青铜器则非春秋战国不可,这样下去肯定滋长泛滥腐败之风,所以我就偶尔到博物馆欣赏欣赏,同样达到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目的。
书柜里大都是各种文选、文集和传记,也有部分财经和金融方面论著,其中还夹了两本朝明地方志,可见傅冰对家乡感情之深。
何朝迅没有乱抽乱动书柜里的书,而是拿了本书桌上最上面的人文地理杂志翻阅起来,很巧,这一期就有关于大西北人造山的系列报道,他便津津有味读起来。
不知看了多久,书房门一响,傅冰大步进来紧紧握着何朝迅的手道:
“何老师久等了,刚刚一进院子闻到家乡鱼汤的味道,我就说炖这么久,说明我回来晚了。”
“哪里哪里,首长日理万机,能拨冗回来接见就很不容易。”
何朝迅笑道。
“嗯,厨房那边差不多了,咱俩边吃边聊?我都迫不及待先喝两口鱼汤了,哈哈哈哈……”
傅冰笑道。
没有陪客——到傅冰的地位还需要哪个陪?小餐厅里就坐着傅冰和何朝迅,果真第一道菜便是热气腾腾、粘稠如牛奶的鱼汤。
洒了点胡椒粉,傅冰端着碗骨咕骨咕喝了小半碗,惬意地说:
“才饮潭州水,又食武昌鱼……就说的这味儿,只不过不及老人家的体魄,没法横渡长江。喝着鱼汤,想想当年拍板勒令朝明湖周边化工企业搬迁的决策是正确的,不单单草长鱼肥,重要的是优化了环境,成为朝明省一张靓丽的名片。”
“首长作为这个决定时反对声音很大哟,纷纷质疑厂子搬了之后经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