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00110(第10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李维和贺明达对视一眼:“讲座什么时候开始?”

“已经开始了,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前往前面的106号房间。”

事到临头,贺明达又有点犹豫了,拽拽李维的衣服说:“要不算了,李维,他一直没联系我们,就说明不想见我们。”

“但你不亲眼见到他,又怎么能确定他还活着呢?”

贺明达张口结舌:“可是,他在做讲座啊?”

“也许有人冒名顶替,这种事我见得多了。”李维推了他一把,“走吧,我们过去看一眼。”

贺明达在前面踉跄行走,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好奇:该说不愧是学法的人吗?李维去做了什么工作,能经常见到冒充他人的现象?

他没注意到,落在后面的李维压低声音对德莱顿说:“待会就能确定米尔顿和里世界有没有关系了。我希望没有,否则我们就得连着加两次班,却拿不到一分加班费。”

“不要紧,如果情况不紧急,我们可以先回N市,再以公务的名义飞回来。”德莱顿停顿了一下,又说,“我更奇怪你是怎么做到‘平均每天和别人说话不超过一句’的?”

李维语塞:“……贺明达数学不好。”

“他不是学理工科的亚洲人吗?”

“对,但是数学不好。”

“……”

米尔顿·哈耶克是个棕发棕眼的白人,相貌英俊,气场很强,容易给人留下固执、自信、不好沟通的第一印象。

意料之外的是,他是个很受欢迎的学者,讲座进行到一半时,教室里坐满了人,座椅后面和走廊中也站着密密麻麻的听众,本次讲座是有关里世界的,但演讲的内容却和李维所熟悉知识的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讲的东西李维一点都没听说过。

“……里世界,这个词最早由某些神话学家和都市传说研究者使用,指代一个隐匿在我们现实之下,但遵循不同规则的世界。但在学术语境下,我们或许可以给它一个更严谨的定义——在现行社会认知框架之外,但可能通过特定条件进入或感知的现实维度。

“从社会学的视角上看,现实的稳定依赖于人类的集体共识,法律、身份、货币等事物,都只不过是建立在认同基础上的虚拟现实,而如果出现足够极端的情况,例如国家崩溃、身份彻底消失、群体认知瓦解等等,个体便可能进入一个与主流现实完全不兼容的边界,这是否意味着,有人已经身处里世界,只是我们无法察觉?”

德莱顿没听懂,问李维:“他是什么意思?”

在李维回答“我也不知道”之前,前面的一个听众回过头,不满地说:“你们来听讲座都不提前做功课吗?这可是由米尔顿·哈耶克教授提出的21世纪最伟大的理论,我们人类能否战胜里世界,全看该理论是否能够得到联邦政府的重视!”

贺明达的评价姗姗来迟:“怎么听着这么像民科呢?”

第106章异世界无限直播(一)这不会是一场V……

幸好这句话用的不是联邦语,不然他们就要被周围的粉丝听众围殴了。

李维小声说:“我们是路过,对里世界很感兴趣,你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位教授和他的理论?”

听众看看他(的脸),又看看跟在李维身边一脸渴望的托布,退让地嘟囔说:“好吧……该理论的名字是BSI,全称是‘边界研究项目’,据我所知它的创始人并不是米尔顿·哈耶克教授,但是哈耶克教授将它完善并发扬光大了,他从五年前便开始做相关探索……”

“五年前?”贺明达忍不住插话,“五年前米尔顿还在通宵背诵法律条文呢,里世界也不存在——或者说起码在大众的认知中不存在。”

听众眼睛一瞪,说道:“你在道听途说什么?哈耶克教授曾经的专业是计算机!”

“哦,确实,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维打断他们的争论:“他是什么时候从计算机转到这个BSI项目的?”

“他一直在研究,与团队进行私下研究,免得遭受联邦政府的迫害。”

听众不满地回答,“去年政府迫于压力向公民透露里世界存在的真相后,哈耶克教授便在投资者的支持下站了出来,回到母校宣讲他的研究成果。”

突然被指控迫害了男朋友的前同学的德莱顿问:“什么研究成果?”

“别以为我听不出你语气里的嘲讽,你觉得空有理论知识,他能吸引到这么多人吗?”

听众张开手臂示意德莱顿去看人满为患的阶梯教室,“待会他就会向我们展示实验过程了!”

“真离谱。”贺明达小声对李维说,“除非米尔顿在大厂当程序员的时候像我一样,每天都在接需求、等需求改、等需求被砍、等新需求、然后等着发工资,否则他就不可能闲到有时间研究里世界。”

“听上去你们确实还挺有时间的。”李维说。

“嗯……也许他花在写代码上的时间很短,但是其他时间还要开会呢?”

德莱顿问:“在你们印象中,米尔顿·哈耶克是个喜欢哗众取宠的人吗?”

李维摇头:“当年他很务实,我不觉得他会到处宣扬自己研究里世界研究了五年,五年前我们还在上学,这话熟悉他的人一听就知道是假的。”

“有趣,我们等下再看看他会展示什么实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