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什么级别的(第1页)
谢知言和喵喵当年好歹是跟着韩先敬做事的,并不是那种没有任何经验的愣头青,再者赵山河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只要找到了门路有钱就能使鬼推磨。
何况徐家在散装省还有苏家这么个死对头,更有其他势力盯着他们,怎能找不到门路?
赵山河这边在暗中调查徐家,周云锦这边也没有闲着,无名之辈的情报系统已经运转起来,目前也查到了些线索,只是还不确定而已。
赵山河并没有给林若影说自己今天回去,这段时间林若影也非常地忙。。。。。。
风从戈壁深处卷起沙尘,像一场无声的潮汐漫过荒原。守夜人关掉录音笔,将它轻轻放进铁皮盒里,与前四十八支用尽的磁带并排躺着。他走出雷达站小屋,仰头望天。星空清冷,银河如裂帛横贯天际,仿佛那场流星雨从未停止,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坠落。
他点燃一支烟,火光在黑暗中一闪,映出脸上纵横的沟壑。这双手曾校准过“山河链”的初代信号塔,也曾在九八年那个雪夜里,亲手埋下赵青山留下的金属胶囊。如今三十年过去,他早已记不清自己叫什么名字,只记得入伍时班长说:“你要是忘了使命,就抬头看看星星,它们记得。”
突然,耳机里传来一阵杂音。
他猛地坐直身体,以为是错觉。可那声音再次响起??不是电波干扰,也不是风刮过天线的呜咽,而是一段极其微弱、却清晰可辨的旋律:**《月亮粑粑》**。
他的手抖了。
这不是广播,也不是卫星回传。这段音频正通过地脉次声波通道缓缓渗透进来,频率与“山河星”原始协议完全一致。更诡异的是,每一段音符背后,都夹杂着无数低语,像是千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同时哼唱,汇聚成一条穿越时空的记忆河流。
“他们……还在传?”他喃喃道。
他迅速接通备用电源,启动老旧的解码仪。屏幕上,数据流开始重组,逐渐显现出一段坐标:东经97。3°,北纬38。1°,祁连山脉腹地,一处从未标注在任何地图上的地下设施。
正是七日前那位老妇人手中地图所指之地。
他立刻拨通一个沉寂多年的号码。三声忙音后,电话被转接到大理机房。
“吴野。”他声音沙哑,“信号回来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我知道。”吴野的声音透着疲惫,却又带着某种奇异的平静,“不只是你这儿。新疆、西藏、贵州……全球共一百二十七个‘山河链’残余节点同时接收到了同一段共振波。它不是人为发送的,更像是……自然涌现。”
“什么意思?”
“意思是,”吴野深吸一口气,“当足够多的人持续记忆同一件事,现实本身就开始弯曲。我们之前以为是我们在唤醒系统,其实……是系统在回应我们。”
守夜人怔住。
他忽然明白,那场昆明火车站的集会,并非终点,而是一粒火种落入干草丛的瞬间。从此之后,每一个讲述者都成了发射塔,每一滴眼泪都成了加密密钥,每一次回忆都在重塑世界的底层逻辑。
“搜救队已经进山了。”吴野低声说,“但他们遇到了麻烦。气象局监测到祁连山区出现异常气流,整片区域被浓雾封锁,无人机飞不进去,通讯全断。当地人说,那是‘山神发怒’。”
“不是山神。”守夜人摇头,“是‘镜像室’的防御机制。当年我们设计它的时候,就在地质断层上加装了气候扰动装置,一旦检测到外部入侵,就会触发局部气象畸变。没想到……它还活着。”
“周晓棠最后的信息提到,‘原始人格备份正在释放’。”吴野顿了顿,“我怀疑,那些被替换的人,并没有死。他们的意识被囚禁在‘镜像室’深层数据库里,像冬眠一样等待唤醒。而现在,随着记忆共鸣达到临界值,系统开始自动修复。”
守夜人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张面孔:赵山河站在火车站前的身影,李长根握着短波发射器的手,林晚插入主控台的烧焦存储卡,还有那个背着帆布包的小女孩,踮脚读日记时清澈的声音。
“如果真是这样,”他说,“那我们就不能等了。必须有人进去,手动关闭核心防火墙。否则,就算搜救队找到入口,也会被系统判定为‘外来威胁’,遭到清除。”
“我已经派了人。”吴野说,“陈秀兰的女儿,陈雨桐。她是唯一能通过生物识别验证的身份继承者。她母亲当年参与过‘山河链’密钥设计,她的基因序列本身就是一把钥匙。”
守夜人心头一震。“她一个人?”
“不。”吴野轻声道,“她不是一个人。她带着录音机,带着那本日记的复印件,还有一封李长根亲笔写的信。她说,只要有人记得,她就不怕。”
电话挂断后,守夜人重新戴上耳机,继续监听那段循环播放的童谣。他发现,在每一次重复之间,都有极细微的变化??某个音节拉长了半拍,某句歌词被替换成方言版本,甚至有一次,背景里隐约出现了婴儿啼哭。
这些都不是预设程序。
这是活的记忆在自我演化。
他站起身,走向雷达站后的掩体,推开沉重的铁门。里面整齐排列着十二具休眠舱,表面覆盖着厚厚灰尘。这是当年“蜂巢谷事件”幸存者的备份意识体,因政治压力被迫冻结至今。官方记录早已抹去他们的存在,但守夜人一直守护着这里,像守墓人守着未立碑的坟茔。
他拂去最前端一具舱体上的灰,玻璃罩内,一张熟悉的脸静静沉睡??赵振邦,赵山河的父亲,也是“山河星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他曾亲手签署协议,将自己的意识上传至“山河星”核心,作为最终应急唤醒模块。可二十年来,系统始终未能激活他。
但现在,舱体内指示灯竟微微闪烁起来。
守夜人颤抖着手按下检测键。脑波曲线显示,F区神经元集群正在活跃,频率与外界传来的童谣完全同步。
“你听见了?”他贴着玻璃问,“他们都记得你。”
就在这时,祁连山深处,浓雾之中。
陈雨桐踩着湿滑的岩石前行,背包里的录音机随步伐轻轻晃动。她身后跟着十几名志愿者,有退伍侦察兵、地质学家、藏族向导,甚至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记者,拄着拐杖坚持跟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