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2页)
当然不会。
若乾元帝真看得顺眼,又何必让林如海、萧清芬等人代他监视江南?
所以瑞王登基的可能性并不大。
究其根本,还是甄贵妃母子的眼界太狭隘了。
譬如说丝捐,林姑父和他说过甄家在织造局里渔利的数目。
他心里算过,甄家渔利的数目已经将近江南丝绢的一成了。
根据他前世的经验,他能够推断出来,在不影响国家财政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皇帝与底下各层官吏每年最多能抽走两成半的丝绢自用。
甄家分走了一成,各级大小官吏也要分走半成,这就意味着乾元帝的内承运库也只能分到一成。
和甄家一样。
五五分成,哪个皇帝会满意这样的分配方案?
或许甄家人会觉得他们根本没犯错,毕竟他们截留的钱也没花到自己身上,而是贴补给了瑞王殿下。
但在皇帝那里,若皇帝高兴,他会觉得这些银子是他给宠妾爱子的赏赐。
若他不高兴,这些银子就是甄家大逆不道的罪证。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顾此常常失彼,贪小必然失大。
这是亘古未变的道理,可惜身在局中的人总是看不明白。
贾璋不知道杨宗祯会不会喜欢他的答案。
他也不去多想,照常去听国子博士授课,做诗词义理文章,依旧刻苦读书罢了。
他的国子监的生活非常平静。
因为国朝重视太学教育,国子监的风气一直都不错。
叶士高为人清正,心里更是存有一腔热血,他见不得潦草塞责、浮夸奢顽的学生,更见不得敷衍差事、盗窃学生文章的夫子。
自他来后,国子监的学风竟比原来还要清正三分。
因为这件事,不知多少监生对叶士高感激涕零。
他们对贾璋的态度也相当友善。
当然也有一些纨绔学生、贪弊夫子对叶士高暗含衔恨的,可叶士高和贾璋这对师徒的靠山是杨宗祯杨阁老,这些人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
九月第三季度的季考成绩出来了。
贾璋又得了一次榜首。
叶士高心知自家学生翰林院历事的机会已经稳了。
他为了防止外人说他给学生走后门,都把出题的机会让给国子监的两位司业了。
如今贾璋考出了好成绩来,总算没有辜负他的良苦用心。
而贾璋也收到了杨宗祯对他的答卷的看法。
杨宗祯说他答出来的潜龙勿用与隐介藏形两个词语非常好,对局势的分析也非常到位。
捧着杨宗祯的《诫子书》手书,贾璋对让叶士高笑道:“师父,我表现得好吗?”
叶士高直接用孔明的话回答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