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910920(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村里也有几户人家相帮着干农活的,为此也都会商量着插秧,但如此多是亲眷帮衬,辽东这样,大家都是素昧平生,按着村长的安排,一个村彼此相帮的情况非常少见。周老七不免也有大开眼界的感觉,他逐渐意识到,辽东虽然前百十年声名不著,好像在建州崛起之前都是个荒僻地方,但其实土地并不贫瘠,甚至于——一到这里,看到了本地的情况,再听了关于蒸汽拖拉机的描述,周老七立刻就意识到了,这种庞大的机械,非常适用于如此广阔的平原,反而是在地势和缓起伏的南方,至少在大江沿岸,是少了点用武之地呢。

【土壤也肥沃……】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记道,【这里的泥土是黑色的,非常的肥,我捏了一些,稠得都拉丝了。据说本地产的耐寒水稻,口味极佳,农户们自己都舍不得吃,他们除了包购的份额之外,还能把自留的份额用高价卖掉,这里的百姓最多只留个五斤十斤的过年吃,其余时候宁可吃狮子口那里运来的便宜南洋米。】

【这辽东大米,和南洋米完全不是一个品种,据说煮粥的时候,香飘十里,上头的粥油浓稠无比,香冽非常,有药到病除的功效,新煮好的辽东米饭,什么都不配,沾一点秋油都能吃三大碗……这也是六姐给的品种,真可以说是有仙米之称。才刚出产了两年,名头已经非常响亮了,每年京城都争相采买,一斤米甚至高达一两银子!】

【我问艾黑子有没有吃过,艾黑子说没有,他也想尝尝,就是搞不到,还说要是他们在的时候,就有这个米,他们还打什么仗,入什么关,专职种大米就行了……卫拉特的两个王子也非常想尝尝,但是我们来晚了一点,他们的秋收已经结束了,村里的人家就各自留了个五六斤打算过年吃,我们也不好意思硬是强买。好在以后就在这一块常来常往,应该还是有机会能吃到的。】

【我对艾黑子说,通古斯也未必不能种这种水稻,艾黑子也深以为然,他说等建新的人再多一点,他们也打算请田师傅来教种田,以后光卖米都有货和南边交易,我想,苦叶岛、虾夷地,是不是也可以种这种水稻呢?应该可以是可以的,但是现在那边的人还是太少了,不像是盛京外这块,人烟稠密,简直可以说是小江南了,这片平原,田地连着田地,竟没有什么抛荒脱空的地方,都是一个个村子,真不知道这些人都是打哪来的!】

【我四处地问了问,经过好几个村子也都在问村长,发现农户来源很复杂,几乎都不是本地人——有辽东的汉人,先经过东江岛,然后到高丽两道去安身的,现在辽东好了,他们故土难离就又回来了。也有山阴、山阳和直隶的汉人,的确这几年,北方天候不好,灾害多,但气候灾害似乎局限于华北,辽东这里受的影响不大,关键还是土地太肥沃了……前些年辽东在打仗不说,刚一停战,尤其是山阴,活不下去的百姓就开始‘闯关东’了,山阴和关东做买卖是多少年的历史了,虽然前些年砍了一批晋商的脑袋,但砍不断的是两地的联系,他们对辽东是熟门熟路的,过来之后立刻就开始种田了……】

山阳那里,情况好一点,但地震之后,水文地理改变,百姓心中也存着恐惧,其中大多数人是南下了,但也有人听说渤、黄对面的土地肥沃,刚好这里离开家乡也不算太远,就搭船过来,听人指点,知道过了盛京就是买地——大多数人南下,其实就是冲着买地待百姓好呗,现在这里离家近,且一样能享受到买地的恤民政策,甚至竞争还没那么激烈,规矩也暂时还没那么严苛……诸多原因加在一起,他们倒觉得在这里务农,事情少、收入高,比去南面还强,于是寄信回家,呼朋唤友,又带了更多人过来。

“这些人有的也被盛京以南的农庄给截留了,走陆路的多是如此,那里现在是边兵屯田的所在,都是各大将门的私田,他们也是富得流油,这几年拼命请田师傅去,想种烟草,种园参什么的。听说待庄丁也挺体恤的,并非是从前的严苛,但不论如何,这和买地的活死人还是没法相比的。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是愿意坐船横渡,从狮子口上岸,再到我们买地来安顿。所以你看,盛京反而没什么人,过了界线,一到我们买活军这里,那就热闹起来了!”

看得出来,村长对于村落的发展,还是颇为自豪满意的,虽然这里完全比不上云县等地,让人眼花缭乱的繁华,说破天了也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还有交错有致的地窝子,村里唯一的水泥建筑就是村公所,院子里还堆了一些水泥粉……但明显,他认为村民的日子过得不差,未来也会更好。“很多百姓来了才知道,这大辽东真是一块宝地啊,日子真比在南面还好过呢,别看现在住得不咋地,路也没修好,那是因为要顾的地方太多了,一时缓不开手。”

“再说,这里的路也的确不好修,地基真难挖,不过,等路一修好,房子盖起来了,那小日子真没得说,要啥都有!不说别的,就单说一个吃肉——买地的城里日子是过得好了,可农户也没有常吃肉的吧,能经常性给家里的老人小孩吃点鸡蛋,那日子就算是过得不错了,俺们这里就不一样了,开荤那是经常的事!”

【……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去观察艾黑子,因为这里毕竟曾是建州的领地,所以我总忍不住要观察艾黑子对此地现在面貌的反应,想知道他会不会有些失落。但艾黑子是个心胸开阔的人,我认为他可以当得上一时豪杰的称号,见到曾经自己的封地发展得好,他一点也不失落,反而兴致勃勃,心情非常不错,似乎也为这片土地高兴。】

【他对我说,如今的辽东越繁华,对建新和通古斯来说就是越好的消息,辽东能用的办法,他们都可以照着学,所以他们特别盼着辽东发展得好。不说别的,还有很多女金人也留在了辽东那,他们都是建州的同族,所以,女金也没有完全地离开他们的祖地,现在只是大家都融合在了一起……】

【这话并不假,我发现,在北面,似乎民族之间的分野天然就没有南面那么泾渭分明,那么的在乎自己的信仰,或者说,在这样艰苦的天气下,所有人的第一信仰都是活下去。所以北面的宗教往往比较简单,人们也没那么虔诚,很少像是我们在叙州听说的,有血祭神灵先祖的风俗,或许是因为壮劳力在北面是宝贵的,经不起太大的浪费。所以,败军之将也会被接纳、笼络,而很多番族并不介意自己被当成奴隶,他们没有那么骄傲……】

【留在辽东的女金人,很多都是海西女金、野人女金的俘虏,在建州地位也很低下,被当成奴仆、小兵使唤,没有怎么欺压过汉人,等到建州人退走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回老家去,而是留在当地,一些在盛京,被收编为敏朝的边兵、庄丁了,一些则留在我们买地这里,也学着开始种田起来了。】

【这些野人,吃苦耐劳,学种田学得不错,而且,他们继承了女金人的传统,擅长渔猎。所以日子过得相当的滋润,艾黑子说村子里的两个猎人就是老女金人,村长也说他们的确出身女金,让他们带上我们和其他村里人去打秋鱼,他说这也是村里为了过冬的准备,他们要卖一批秋鱼给罐头厂,来买过冬的棉花,再积一点水泥配额。】

【这里的水泥配额不是拿来修房子修路的,而是——让我非常吃惊,而是拿来修沼气池的,有了沼气池,就不用和今年一样家家户户忙着买柴买煤过冬了,这附近都是平原农田,屋前屋后的灌木是不够一冬用的,只能大量买柴火和煤球取暖。但如果有了沼气池,那就不同了,柴火用量至少减半,而且沼气池还能给房子供暖,至少能保证冬天随时用上热水,这么一来,就算是小冰河时期的寒冬,也没那么难过了。】

【当然,在来这里之前,完全没想到的是,这里不但有农田,而且还有罐头厂以及水泥厂,甚至还有煤矿、铁矿,都已经把架子搭起来了。俨然就是一副蒸蒸日上的样子……】

周老七翻了一下前几天的日记,皱了皱眉头,一个极其大胆又荒谬的想法,浮现在他心间,让他禁不住写下了自己的疑惑,【难道……在现有的科技下,在小冰河时期,反过来对苦寒之地进行大开发,已经成为了一种可能……不,一种正在实现的事实?】

【几千年来,一直是人迹罕至的辽东,在几种仙器的加持之下,难道还会在一个最不恰当的时期,焕发出全新的风彩来?其实,别的说起来好像都是锦上添花,真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好像只有蒸汽拖拉机而已——就这么一样东西,难道就这么有用,难道,就能、就能……逆天改命,完全改变一个地区在天候之下的发展大势?】

【可六姐在鸡笼岛试用蒸汽拖拉机好像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十年前的六姐,就已经想到了今天,想到了蒸汽拖拉机在北面平原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了吗……】

【这就是着眼天下,未雨绸缪吗?这……就是圣天子,不,这就是……这样的庙算,是不是只能用神灵来形容了呢?早已超出了人的范畴,不称圣成神,让人怎么过意得去呢——】

第917章初雪

“铛铛——铛铛铛——”

一大清早,天才刚蒙蒙亮,村口的泥路上就传来了马铃声,还有吱呀吱呀的车轮响动,地窝子里的农户们,听到响动,赶紧就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推开门,打了个激灵,隔远了喊叫起来问着,“又运柴火来了?”

“今天份量足够吗?”

“还有没有棉花的,絮双棉鞋穿!”

“大兄弟,早饭吃过没有?来家里吃一口呗?”

“柴火没多少,都是煤!大家以后要柴火得和我说,要登记了去取,还得加运费!”

在这样的地方,声音不嘹亮可不行,大家都是喊着聊天的,货郎甚至还带了小喇叭,到处招呼着村里人,“要煤的都尽快,报纸也有!棉花也有!说是今年冷得早,怕下周就下雪了,到时候运费贵了,煤价还得往上加,能买的尽量都买点,还有那些烧柴火的,你们都看看还缺不缺了,要从我这买就尽快说,要自己踅摸也都安排上,别到时候下雪了,天寒地冻的还得去林子里砍柴——”

“来了来了,我们家要点煤——”

“大哥,给我们留个三百斤的,一会送家门口呗,我们当家的昨天送鱼去了还没回来,我们家没劳力了——”

零零碎碎的对话声,顺着风钻进了地窝子篱笆门的缝隙,穿过厚厚的草毡子门帘,进耳朵就只有些模糊的响动了,周老七在伸了个懒腰,从厚实的稻草床上坐起来了,仍然拥着棉被,他伸出手把炉子口略微拨开了一些,原本不断散发温热的炉子,温度立刻又提升了起来,整个小窝子里温暖如春,被子盖久了甚至还有些冒汗,实际上,透过镶嵌在地窝子顶部的两面小玻璃窗往外看,还是可以看到,土地已经泛白了——一进十月,天寒地冻,就算一时还没下雪,早起地上也结了白霜,前几日捕回来的鱼,就撂在背阴地里,第二天就挂霜了,三四天轻易都不朽坏的。

当然,这是留着自己吃的,昨天大部队捕的秋鱼,那是当天就要送到罐头厂去,取个新鲜。也因此,这会儿村子里的壮劳力比较少,留村的男人们,赶紧都洗漱了出来帮着干活送货——这是家里有女眷的,有些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跑出去送鱼的,人不在家的,就由村长做主,先为他们把燃料留出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知道今天商队来了,村长早饭也顾不得吃,赶紧就先蹬上他的自行车,到全村的后院去转悠着,确认他们的过冬燃料储备了。

“你们家这柴火留少了,去再买点煤,这就不是省钱的时候,没听着说吗?可能过几天就下雪了,到时候再来卖煤就得拉爬犁了,价格也会比现在更贵,去去,再去买个两三百斤的,你们想冻死在家里咋地啊?到时候柴火烧没了,那炕拔凉,你们就得烧炉子,不然还不如睡地下稻草床暖和呢。”

这倒是真的,地窝子的保暖能力大为出乎周老七的意料——这是一种专属于北方的建筑,在南方是非常罕有的,尤其是在川蜀更是如此,也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南面的地气太过于潮湿的关系。当然,川蜀气候温和,就是穷人家,住个棚子也够了,也不必还要费力挖坑,这也是原因之一。

这东西建起来实在简单,就是挖个坑——多是在缓坡上,若不是,平地也可以起,挖个坡道往下就行了。这样空间大部分都在地下,地上的部分拿石块、碎砖、土砖垒墙,用料是很俭省的。

这样,四面墙大多数是天然,少部分是自己垒的,拿泥巴一糊就算是建好了,在上头支个棚子,用树枝什么的充当屋顶,之后再在屋顶上堆上土焙实了,这就算是差不多齐活了,有些人家懒得弄门,就在门口先拦一道草毡子的门帘——这个门帘要大,要超过门的尺寸,安设在门外头,这样偶尔来风,它就会被紧紧地吹在墙上,起到一个挡风的作用,然后再在墙内遮一道细帘子,两重帘子挡风,冷气就很难进来了。

屋子里,有的用炉子取暖,有的用炕,用炉子的冬天就在屋子里做饭了,用火炕的话,地窝子要挖得比较大,在外间有个灶台,因为烧炕用柴火多,烟大,不分里外间,屋子里烟熏火燎的,人咳嗽,所以一般是背靠缓坡的地窝子,前方空地大,留灶台方便的,就会烧火炕多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