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第1页)
第二十三章:古寺探秘
推开云隐寺那扇斑驳的木门,一股混杂着檀香、霉味与银杏果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是穿越了千年时光。院内静得能听见银杏叶飘落的“簌簌”声,三棵合抱粗的古银杏树矗立在庭院中央,枝桠虬曲如青铜神树的枝干,金黄的叶子铺满了青石板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古蜀先民在耳边低语。
“这树怕有上千年了吧?”燕承风抬手抚过一棵银杏的树干,树皮粗糙坚硬,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裂纹,像是刻满了岁月的密码,“你看这纹路,倒有些像三星堆玉琮上的弦纹。”
苏瑶弯腰捡起一片银杏叶,叶片金黄透亮,边缘带着细微的锯齿,叶脉清晰如网:“川西的古寺多植银杏,说是能镇宅祈福,没想到这云隐寺的银杏长得这么旺。”她抬头望向寺庙深处,红墙斑驳,露出里面的青砖,墙角爬满了墨绿色的爬山虎,几间厢房的门窗朽坏不堪,唯有正前方的藏经阁还算完好,木质的阁楼带着飞檐翘角,透着古朴庄严的气息。
两人顺着青石板路往里走,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打破这千年古寺的静谧。庭院的墙角立着几尊残破的石佛,佛像的面部已经模糊,却依旧能看出悲悯的神态,佛衣的褶皱处刻着细密的花纹,竟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的衣纹有几分相似。
“你看这石佛的衣纹。”苏瑶停下脚步,指着一尊石佛的袖口,“这种卷曲的纹路,和青铜人像长袍上的云雷纹太像了,会不会这寺庙与古蜀文明有渊源?”
燕承风凑近细看,果然如苏瑶所说,石佛衣纹的线条流畅,卷曲的弧度与古蜀青铜器上的纹样一脉相承:“说不定这寺庙就是古蜀人后裔所建,用来守护与古蜀相关的秘密。穆然说的手抄本,十有八九就在藏经阁里。”
藏经阁的木门是深褐色的,上面刻着繁复的缠枝莲纹,门板已经干裂,缝隙里塞满了灰尘。燕承风轻轻推了推,木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是不堪重负。阁楼内光线昏暗,只有几缕阳光透过窗棂的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霉味和纸张的气息。
阁楼里摆满了高大的木质书架,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古籍,大多都用蓝布或黄布包裹着,布面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书架上的木头发黑腐朽,有些书架已经倾斜,上面的古籍摇摇欲坠。
“小心点,莫碰倒了书架。”燕承风叮嘱道,伸手拂去一个书架上的灰尘,指尖立刻沾满了黑灰,“这些古籍怕是有几百年了,得轻拿轻放。”
两人分头行动,燕承风负责左侧的书架,苏瑶负责右侧。他们小心翼翼地取下包裹古籍的布包,翻开一本本泛黄的书页,书页脆薄如蝉翼,稍一用力就可能撕裂。古籍上的文字大多是竖排的楷书,有些已经模糊不清,还有些是晦涩难懂的古体字,需要仔细辨认。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棂的光线变得柔和。燕承风翻完了左侧的最后一个书架,除了一些佛教经文和历史记载,并没有发现与古蜀符号相关的内容,他有些失望地坐在地上,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咋个还没找到?难道穆然骗了我们?”
“莫急,再找找。”苏瑶头也没抬,依旧专注地翻看着手中的古籍,“右侧还有最后两个书架,说不定就在里面。”
燕承风站起身,走到苏瑶身边,看着她认真的模样,心中的失望渐渐散去。他也拿起一本古籍,慢慢翻阅起来。这本古籍的封面已经脱落,里面的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字迹工整秀丽,记载的是川西高原的地理风貌和民俗传说。
“咦,你看这个!”苏瑶突然叫了起来,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她手里拿着一本线装古籍,书页已经泛黄发脆,“承风,你看这幅图,还有旁边的符号!”
燕承风急忙凑过去,只见古籍的中间一页,画着一幅详细的祭祀场景图。图中,一群身着长袍的巫祝围绕着一个高大的青铜人像,青铜人像的造型与他们发现的那尊几乎一模一样!巫祝们手持玉璋和玉琮,朝着青铜人像跪拜祈祷,周围还有许多先民,手里捧着祭品,神情虔诚。在图画的边缘,刻着几个细小的符号,与青铜人像底座上的神秘符号极为相似!
“太好了!终于找到了!”燕承风的眼睛亮了起来,激动地说道,“你看这符号,和青铜人像上的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苏瑶点点头,手指轻轻拂过图画和符号,眼神专注:“你再看旁边的注释,虽然有些模糊,但能认出‘祭祀’‘太阳神’‘青幽谷’这几个字。”她顿了顿,又说道,“这说明,青铜人像确实是古蜀人祭祀时用的神器,而那些符号,很可能与祭祀仪式和青幽谷有关。”
两人凑在一起,仔细研究着这幅祭祀图和旁边的符号。他们发现,图画边缘的符号与青铜人像底座的符号一一对应,只是排列顺序略有不同。注释中提到的“太阳神”,很可能就是指传说中的太阳神石,而“青幽谷”,正是他们之前发现祭祀遗址的地方。
“你看这里,”苏瑶指着图画中青铜人像的底座,“底座上也刻着符号,和我们发现的一模一样!注释里还写着‘引神之路’,难道这些符号是指引神灵降临的路线?”
燕承风沉思片刻,说道:“有可能。古蜀人认为,通过特定的路线和符号,就能与神灵沟通。这些符号,说不定就是连接三星堆和青幽谷祭祀遗址的‘神路’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