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故事的开端(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普通的下午。

娟娟正准备给孩子们上语文课,手机却收到了父亲的消息:家里的板栗又滞销了。看着屏幕上的几个字,她心里一沉。

下课时,孩子们围着她问东问西,她笑着回答。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为什么不试试直播呢?

她把手机架在窗台上,小声地对着镜头说:“大家好,我是娟娟,这里是光棍村……”

镜头里,是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是窗外金黄的板栗。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仿佛抓住了什么。

故事的转折,来自于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东东。

他是村里少数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在城里的牛肉厂工作。看到娟娟的直播后,他给她发来消息:“要不要试试卖我们厂的牛肉?”

娟娟有些犹豫。她怕自己不懂行,卖不好。但东东说:“你只要如实说,把好东西告诉大家就行。”

于是,在一个放学后的傍晚,她第一次在镜头前展示了牛肉。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

那晚,她和东东一起打包、称重、发货,忙到了深夜。当她走出村委会,看到满天繁星时,她突然觉得,这条看似不可能的路,也许真的能走通。

当然,成功的路上并非没有阻碍。

村里有人说她“不务正业”,还有人质疑她卖的东西是“假货”。甚至有一次,她收到了一个差评,说牛肉“不新鲜”。

她没有退缩。她请来了村支书帮忙,一起去做质检,公开了所有流程,用事实回应了质疑。她还亲自带着孩子们上山,直播板栗的采摘过程,让大家看到了这些土特产的来之不易。

慢慢地,质疑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订单和支持。

故事的高潮,是村里的第一场丰收节。

那一天,村里张灯结彩,像过年一样热闹。娟娟在广场上搭起了一个小舞台,用最大的声音对着镜头说:“欢迎来到光棍村!”

东东也回来了,他把厂里的牛肉带到了现场。村民们有的表演节目,有的帮忙打包发货。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笑声此起彼伏。

直播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出,礼物特效闪烁不停。那一天,光棍村不再只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而是全国网友共同关注的焦点。

娟娟坐在教室里,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背影。

她的手机屏幕上,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消息,但她的眼神却比以往更加坚定。

她知道,直播带货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她想让村里的孩子们有更好的教育,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

窗外,夕阳洒在操场上,金光一片。娟娟拿起手机,轻轻说了一句:“明天,我们继续。”

清晨五点半,鸡叫头遍时,娟娟已经摸黑蹲在灶台前烧火。铁锅腾起的白雾裹着玉米糊的香气,飘出泥坯房的窗户,落在院坝里那棵歪脖子核桃树上,树桠间挂着的旧广播喇叭,是三年前她建希望小学时,从县城废品站淘来的宝贝。今天喇叭没像往常那样播放晨读声,娟娟望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指尖还沾着昨晚修直播支架蹭的锈迹,心里反复盘算着下午那场特殊的直播。

暴雨是昨天后半夜来的,狂风卷着雨柱砸在教室的玻璃上,娟娟在宿舍里一夜没合眼。天刚亮她就扛着锄头往山涧跑,果然看见那座用木板和石头搭的小桥被冲垮了,浑浊的河水裹着树枝翻滚,对岸就是孩子们上学必经的路。石头他爹站在河边急得直跺脚,手里还攥着给学校送的两捆柴:“娟老师,这可咋整?娃们总不能天天绕着山梁走,那得多走两个钟头!”娟娟没说话,只是蹲下身摸了摸被冲断的桥桩,指尖触到冰凉的河水时,突然想起前几天直播时,有网友问她山里的孩子最怕什么,当时她没答上来,现在心里有了答案——怕路断,怕书读不成。

上午的语文课,娟娟在黑板上写“桥”字时,粉笔断了三次。小莲坐在第一排,眼神一直瞟着窗外,手里的铅笔在作业本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小桥。下课后小莲怯生生地走过来,从兜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几颗晒干的野枣:“娟老师,我攒的枣子,能卖钱修桥不?”娟娟蹲下来,把野枣放回她兜里,指尖碰到孩子冻得发红的耳朵:“能,咱们下午一起想办法,让好多人都来帮咱们修桥。”小莲眼睛亮了,转身就往教室外跑,嘴里喊着“石头,咱们下午有办法修桥啦”,声音在空荡的院子里飘得很远。

中午饭刚过,姚姚就背着吉他出现在校门口。她的牛仔裤上沾着泥点,头发用根红绳随意扎着,一看见娟娟就晃了晃手里的充电宝:“我从县城赶过来的,路上堵了俩钟头,直播设备带够没?”姚姚是娟娟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在城里做文艺策划,上次娟娟直播卖山核桃,还是她帮忙弄的背景音。娟娟拉着她往教室走,指着黑板上写的“大山音乐会”四个字:“就用孩子们的教室当直播间,我已经让石头他们把课桌搬到墙角,腾出中间的空地当舞台。”姚姚蹲下来调试吉他弦,抬头看见墙上贴满的奖状,突然说:“还记得大学时你说要去山里教书,我们都以为你开玩笑,没想到你真守了这么多年。”娟娟笑了笑,把直播手机架在讲台上,镜头对准窗外的山景:“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就像需要一座能走的桥。”

下午四点,直播准时开始。娟娟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站在镜头前有些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攥着衣角。姚姚先弹了首轻快的民谣,吉他声透过手机屏幕传出去,弹幕里很快热闹起来,“这背景是哪里呀?好漂亮的山!”“姐姐弹吉他真好听!”娟娟深吸一口气,走到镜头前:“大家好,我是希望小学的老师娟娟,今天直播不是卖土特产,是想跟大家说说我们的桥。”她把镜头转向窗外,浑浊的河水在屏幕里清晰可见,“昨天的暴雨冲垮了孩子们上学的桥,现在他们要绕很远的路,有的孩子早上五点就要出门,走两个钟头山路才能到学校。”

就在这时,石头突然从教室门口跑进来,手里举着个用树枝做的小桥模型:“娟老师,你看我做的桥,不会被水冲垮!”他的裤腿还沾着泥,鞋子湿了大半,却一脸骄傲地把模型举到镜头前。弹幕瞬间刷屏:“这个小朋友好厉害!”“模型做得真像,加油!”娟娟蹲下来,帮石头把歪掉的树枝扶正,对着镜头说:“石头的梦想是当建筑师,以后要给村里盖一座真正的大桥。他每天早上都要走一个钟头山路来上学,从来没迟到过。”姚姚趁机拨动吉他弦,轻声唱道:“山里的孩子有双翅膀,想飞过河去读书堂……”歌声里,小莲和几个孩子也走进来,手里拿着自己画的桥,有的画着带栏杆的石桥,有的画着能开车的大桥,一张张画纸在镜头前展开,像一片片小小的希望。

娟娟拿起手机,沿着教室的墙边走,镜头扫过孩子们的作业本,上面的字迹工工整整,有的扉页上写着“要考县城的中学”,有的画着小小的太阳。“我们学校有二十八个孩子,都是附近村子的,有的孩子以前因为家里穷,差点就不上学了。”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建这所学校,就是想让他们能读书,能走出大山,也能以后回来建设大山。现在桥垮了,我怕他们的路也断了。”弹幕里的礼物开始刷屏,有人留言:“娟老师辛苦了,我捐两百块修桥!”“算我一个,希望孩子们能好好上学!”还有人问:“能不能买些文具寄过去?地址在哪里?”

姚姚放下吉他,走到娟娟身边:“其实我第一次来这里时,看见孩子们在院子里捡松果当玩具,却抱着课本看得入迷,就知道娟娟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她拿起桌上的一袋山核桃,“这是山里的特产,以前娟娟直播卖这个,都是为了给学校买课本、修桌椅。现在我们想攒钱修一座结实的石桥,让孩子们不用再走危险的山路。”娟娟接过话:“如果大家愿意帮忙,不管是捐钱还是买些山核桃,都是在帮孩子们搭桥。等桥修好了,我会经常直播给大家看,看孩子们安全地走过桥来上学。”

直播进行到一个钟头时,捐款金额已经够修一座简易石桥了。小莲突然走到镜头前,对着屏幕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叔叔阿姨,我们会好好读书的。”孩子们也跟着一起鞠躬,小小的身影在镜头里排成一排,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像镀了一层金边。弹幕里有人说:“看哭了,这些孩子太懂事了。”“娟老师是好老师,姚姚姐姐也很棒!”娟娟看着弹幕,眼眶湿了,她知道,这座桥不仅是修在山涧上,更是修在孩子们的心里,修在无数陌生人的善意里。

天黑时直播才结束,姚姚帮娟娟收拾设备,突然说:“我跟城里的朋友说了,他们想帮学校捐些图书和电脑,以后孩子们也能学电脑了。”娟娟愣住了,随即笑了:“真的吗?那太好了,孩子们肯定高兴。”石头跑过来,手里拿着个烤红薯:“娟老师,姚姚姐姐,吃红薯,我娘烤的。”红薯的香气在教室里散开,三个身影坐在课桌旁,看着窗外的星空,山里的夜晚很静,能听见虫鸣和远处的河水声,却不再让人觉得孤单。

几天后,修桥的工人来了,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去河边看,有的帮着递工具,有的蹲在旁边看工人砌石头。娟娟依旧白天上课,下午直播,只是现在的直播里,多了修桥的进度,多了孩子们的笑脸。有一天直播时,有人问娟娟:“你会一直留在这里吗?”娟娟看着镜头里正在砌桥的工人,看着旁边蹦蹦跳跳的孩子,笑着说:“会,这里有我的希望,有孩子们的梦想,我会一直守着这里,守着这座桥,守着这些山里的光。”

桥修好那天,孩子们排着队走过石桥,小莲拉着娟娟的手:“娟老师,这座桥真结实,以后再也不怕下雨了。”娟娟点点头,看着孩子们跑向学校,阳光照在石桥上,反射出温暖的光。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桥,连接着大山和外面的世界,连接着孩子们的现在和未来。而她,会一直在这里,做孩子们最坚实的桥,做大山里最亮的那束希望之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