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第2页)
疏中意思是:「帝王兴业,无不褒扬推崇骨肉至亲,以此增添诸后妃的光彩,鲁国、卫国在周朝所受恩宠超过所有诸侯,汉高祖刘邦以五子为王,封地列于汉朝本土,以此作为中央朝廷的屏障,镇守护卫整个国家。建昌侯孙虑秉性聪敏,有文武全才,根据古代典章制度,应当正其名号。陛下谦让,不肯按照旧制办事,群臣大小,取用于各自的封邑。如今奸寇猖獗横行,战鼓未息,文臣武将,只有亲属及贤士。我私下与丞相顾雍等商议,认为孙虑应当为镇军大将军,授任担负一方面的职责,以光耀国家事业。」
吴大帝于是下《诏孙虑假节开府治半州》,除任命十八岁的儿子担任镇军大将军,授予假节外,并能单独开置府署,治所设在半州:
「期运扰乱,凶邪肆虐,威罚有序,干戈不戢。以虑气志休懿,武略夙昭,必能为国佐定大业,故授以上将之位,显以殊特之荣,宠以兵马之势,委以偏方之任。外欲威振敌虏,厌难万里,内欲镇抚远近,慰恤将士,诚虑建功立事竭命之秋也。虑其内修文德,外经武训,持盈若冲,则满而不溢。敬慎乃心,无忝所受。」
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从这篇诏文表露无遗:「机运混乱,凶邪肆虐,要靠刑罚规范顺序,武器显扬威风。以皇子虑的美好气质,年幼时显露出的军事谋略的才智,必能辅佐国家成就大业,现在授予你统帅的地位,显示特别的尊荣,信赖而托付你军队的力量,委派你治理一方的重任。对外渴望能够威振敌虏,克服万里,对内欲求震慑抚平远近,慰恤将士,这确实是你建功立事、竭命之时。你要内修文德,外经武训。『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有才能而不自炫。』尊敬慎重地看待父亲我的苦心,不要辜负你今日所承受的地位。」
起初以年少皇子身份担此大任,许多人都担心他无法留心辖区政事。等到上任后执掌政务,不仅遵奉法度,更恭侍师友,所作所为都超过众人的期望。高兴的大帝甚至派谒者仆射薛综转任将军府长史,可见期望有多深。
二十岁的孙虑过世,大帝孙权为之悲痛哭泣,更减少膳食。因为他没有儿子继承,生前所领的封邑遭到废除。
得知父亲因弟弟过世伤心过的太子孙登,从武昌启程昼夜兼程赶到建业,大帝下令召见。见父亲因弟弟悲痛哭泣的样子劝说:「孙虑一病不起,此乃命定。如今北方未统一,四海都在仰首盼望,上天授命陛下,陛下按照社会下流百姓的思路,减少朝臣的饮食,超出礼制的要求,身为儿臣的我忧虑不安。」听从劝告后大帝恢复日常饮食。
眼见儿子在建业待十多天,打算命他回到武昌,深切地为自己求情的孙登,陈述长时间的离别使自己不能侍奉父母,作儿子的道义上有所缺憾,更说陆逊忠诚勤勉,武昌那里没有什么顾虑,了解他的想法的父亲让他留在建业,不用回去。
洛阳的明帝下《改封诸侯以郡为国诏》,让诸王们改封为诸侯王,以自己所管辖的郡为诸侯国:
「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诗》不云乎:『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
为此当然要上表谢恩,曹植又作《改封陈王谢恩章》献上:
「臣既弊陋,守国无效,自分削黜,以彰众戒。不意天恩滂霈,润泽横流,猥蒙加封,茅土既优,爵赏必重,非臣虚浅所宜奉受,非臣灰身所能报塞。」
又代妻子上《谢妻改封表》:
「玺书:今以东阿王妃为陈王妃,并下印绶,因故上前所假印,以其拜授书以即日到。臣辄奉诏拜。其才质底下,谬同受私,遇宠素餐,臣为其首。陛下体乾坤育物之德,东海含容之大,乃复随例显封大国,光扬章灼,非臣负薪之才所宜克当,非臣秽衅所宜蒙获。夙夜忧叹,念报罔极。洪施遂隆,既荣枝干,猥复正臣妃为陈妃,熠耀宣朗,非妾妇蠢愚所当蒙被。葵藿草物,犹感恩养,况臣含气,衔佩弘惠,没而后已,诚非翰墨屡辞所能答。〈」
只是众曹家皇亲只有他一直被迁徙,心理怎么想的只有本人知道了吧?
收到叔叔的两篇上表,得知曹植近日脸色不好、食欲不振的情况,基于侄子的立场还是下诏关心《与陈王植手诏》,派人送食给叔叔:
「王颜色瘦弱何意邪?腹中调和不?今者食几许米?又啖肉多少?见王瘦,吾甚惊,宜当节水加餐。」
收到侄子的信,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曹植还是上一篇《答诏表》谢恩:
「近得赐御食,拜表谢恩。寻奉手诏,愍臣瘦弱。奉诏之日,涕泣横流,虽文武二帝所以愍怜于臣,不复过于明诏。」
几日后,明帝的爱女曹淑未满月而夭折,父亲自然极为悲痛,除了追谥为平原懿公主外,更在洛阳建庙、选南陵安葬,更让母亲甄后过世的侄孙甄黄与她合葬匹配,追封甄黄为侯爵,为他选立继承人,承袭爵位。亲作《故平原公主诔》表达身为父亲的哀思。
得知侄孙女过世的陈王与曹彪等作为长辈的宗亲,联名上《答诏示平原公主诔表》:
「奉诏并见圣思所作《故平原公主诔》,文义相扶,章章殊兴,句句感切,哀动神明,痛贯天地。楚王臣彪等闻臣为读,莫不挥涕。」
随后曹植又上《平原懿公主诔》:
「俯振地纪,仰错天文。悲风激兴,霜飙雪。雕兰天蕙,良干以泯。于惟懿主,瑛瑶其质。协策应期,含英秀出。岐嶷之姿,实朗实一。生在十旬,察人识物。仪同圣表,声协音律。骧眉识往,俯瞳知来。求颜必笑,和音则该。阿保接手,侍御充旁。常在襁抱,不停笫床。专爱一宫,取玩圣皇。何图奄忽,罹天之殃。魂神迁移,精爽翔。号之不应,听之莫聆。帝用吁嗟,呜咽失声。呜呼哀哉!怜尔早殁,不逮阴光。改封大郡,惟帝旧疆。建土开家,邑移蕃王。绲惟鲜,朱绂斯煌。国号既崇,哀尔孤独。配尔名才,华宗贵族。爵以列侯,银艾优渥。成礼于宫,灵而交毂。生虽异室,殁同山岳。爰构玄宫,玉石交连。朱房皓璧,皓曜电鲜。饰终备卫,法生象存。长埏缮修,神闺启扉。二柩并降,双魂孰依。人谁不没?怜尔尚微。阿保激摧,圣上伤悲。城阙之诗,以日喻岁。况我爱子,神光长灭。扃关一阖,曷其覆晰。」
做完这些事情明帝还想要亲自前往许昌送葬,知道这个情形的司空陈群赶紧上《谏谥皇女淑平原公主疏》,企图阻止这个决定:
「长短有命,存亡有分。故圣人制礼,或抑或致,以求厥中。防墓有不修之俭,嬴博有不归之魂,夫大人动合天地,垂之无穷,又大德不逾闲,动为师表故也。八岁下殇,礼所不备,况未期月,而以成人礼送之,加为制服,举朝素衣,朝夕哭临,自古以来,未有此比。而乃复自往视陵,亲临祖载。愿陛下抑割无益有损之事,但悉听群臣送葬,乞车驾不行,此万国之至望也。闻车驾欲幸摩陂,实到许昌,二宫上下,皆悉俱东,举朝大小,莫不惊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于便处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为吉凶有命,祸福由人,移徙求安,则亦无益。若必当移避,缮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皆可权时分止。可无举宫暴露野次,废损盛节蚕农之要。又贼地闻之,以为大衰,加所烦费,不可计量。且由吉士贤人,当盛衰,处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宁乡邑,从其风化,无恐惧之心。况乃帝王万国之主,静则天下安,动则天下扰;行止动静,岂可轻脱哉?」
他想说的是:「八岁以下的孩子死亡,没有丧葬的礼仪,何况还未满月,就以成人丧葬之送葬,加穿丧服,满朝都穿白衣服,日夜在棺哀哭,自古以来没有能与此相比的。陛下还要亲自去察看陵墓、亲自送葬。愿陛下抑制割舍这种有损无益之事,这是普天下最大的愿望。听说陛下打算驾临许昌,太后、皇后两宫上下都将一齐随驾东行,满朝大小辟员无不感到震惊奇怪。朝中有人谣说这是想要避灾,甚至说是打算营缮宫室而迁移殿舍,其他人则为了什么原因。我认为吉祥和凶险,全是天命,灾祸和福分由人掌握,用移居来祈求平安也无益于事。如果必须移居避灾,修缮整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都可暂时分住,为什么要举宫上下暴露在旷野之地,公私开支庞大得难以计算。而且民间的善心人士,尚且不轻易搬动,为的是保持乡瑞安宁,使乡亲们不致心情惶恐。何况陛下,身为皇帝、万王之王,一举一动怎么可以如此轻率?」
少府杨阜也上书《谏帝送葬平原公主疏》劝谏:
「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备不虞也。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
他想说的是:「文皇帝、武宣皇后去世,陛下都不送葬,为的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以防不测,为什么要给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送葬呢?」其实当初明帝是借口天热故意不去为父亲送葬,朝中大臣也顺他的心意以皇帝不适取消亲祭的礼节。明帝过世时杨阜并未在朝中任职,这时以这件事情来提醒,明帝也不好发怒,两人的建议有没有发挥作用呢?当然是没有。
三月初七,不顾大臣谏止的明帝,依然照计划由洛阳启程前往许昌。
东吴这边又有对外动作,不过并不是出兵,而是大帝组建『浮舟百艘』的舰队,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渡海到辽东,与公孙渊求购北方良马来补充江东最缺乏的战马。
性情疏直、多次犯颜谏争,且性多不协俗,屡使孙权大怒的虞翻,即使被放逐到交州,听到周贺出发后也想建议,只是他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之前在登吴王宴会就假装喝醉惹怒孙权的虞翻,曾经搭船出行与降将麋芳相遇,因为自己船上人多,想让让虞翻避让,仪仗队的前锋更说:「给将军让路!」没想到虞翻高声骂:「丧失忠信,拿什么服侍君主?献出人家两座城还称将军,行吗?」这下说的赶紧关上船窗赶忙回避。有次他乘车出行,经过麋芳的虎帐大门,这时已经关上营门,见到车马过不去,开口大骂:「该关的时辰反而打开,该打开的时辰反而闭塞,这是你们应该做的吗?」听到这话的麋芳脸上充满羞愧神情。他个性冒失刚正,多次在酒宴上失口,甚至连吴王都没有忌讳。曾有次孙权和张昭辩论神仙,路过的虞翻指着张昭说:「你们都是死尸,还辩论神仙,世上怎么会有神仙!」这下把已经不止一次被他激怒的孙权给气炸,下令把他放逐到交州去。
虞翻认为辽东路远,派人前往求马没有益处,只会损耗人力和财力。已经惹怒吴王多次的他,虽想劝谏却怕再度逆龙鳞,拜托交州刺史吕岱传话,遭到他的拒绝。这些话又被平日怨恨他的人向大帝告发,悲惨的他再次走上被流放的命运,这次是更远的苍梧郡猛陵县。
四月,从洛阳出发的明帝抵达许昌。
五月,来到许昌就是为了安葬爱女曹淑的明帝,又收到一个让他崩溃的消息:去年七月十五出生的皇子曹殷,不足岁夭折。去年对他的诞生非常高兴的明帝,还特别大赦天下。朝中众人都认为这小孩必将继承皇位,甚至东阿王为了庆贺写下《皇太子生颂》:
「于我皇后,懿章前志。克纂二皇,三灵昭事。祗肃郊庙,明德敬惠。潜和积吉,钟天之厘。嘉月令辰,笃生圣嗣。天地降祥,储君应社。庆由一人,万国作喜。喁喁万国,岌岌群生。禀命我后,绥之则荣。长为臣妾,终天之经。仁圣奕世,永戴明明。同年上帝,休祥淑祯。藩臣作颂,光流德声。吁嗟卿士,祗承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