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1页)
第四十二章
这天屋外狂风大作,呼啸作响,让在屋内的杜家感到恐惧,杜甫此时竟口诵,之前在成都草堂同样遇到大风所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对于身在这种老弱无力、穷困无助、凄苦难言和焦虑不眠的苦境,杜甫有说不出口的痛苦:
「八月秋深季节狂风愤怒吼叫,卷走了我茅屋顶上三重茅草。茅草飞过江散落在野地荒郊,飞得高的缠挂在树木的枝梢,向下飘转的落入池塘和洼坳。南边村里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忍心当着我的面做盗贼。他们公然抱着茅草进竹林去,我唇焦口燥想喊也无能为力,回家靠着拐杖独自一人叹息。一会儿风停了云象墨的颜色,密布在天空就使得天昏地黑。布被子多年来冷得就像钢铁,宝贝儿子睡不安稳把它蹬裂。屋子漏雨床头附近没块干地,雨水纷乱倾泄下来长流不绝。自从安史之乱我就睡眠不好,漫漫长夜满屋湿漏如何得了!如何能得到宽广大厦千万间,多多庇护普天下受冻之人让他们喜欢,在风雨之中安然不动稳如山!啊呀!何时能看到面前高耸起这些高房大屋,即使我个人房子破了冻死也心满意足!」
等到大风稍为平息,对着子女吟诵当时从同谷入成都时所作《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黄昏时暮色苍茫,夕阳的光辉笼罩在我身上。
一路行程山河变换,一瞬间就在天的另一方。
只是不断的遇到陌生人,不知何时会再见到故乡。
大江浩**东流去,客居异乡的岁月会更长。
城市中华屋高楼林立,寒冬腊月里树木苍苍。
人声鼎沸的大都市啊,歌舞升平吹拉弹唱。
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只好侧身把远山遥望。
夜幕四合鸟雀归巢,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
初升的月儿斜挂天边,天空繁星闪烁与月争光。
客居他乡自古有之,我又何苦独自哀愁悲伤?」
当时杜甫全家风尘仆仆地在岁暮黄昏中来到成都,他遥望星空,愁思怅惘,却不知道未来是如何?过了六年,好像情况也没有好转的迹象?
一开春,明帝宣布改元太和。
去年举兵叛变的彭绮遭到东吴解烦兵督胡综、番阳太守周鲂等人的讨伐,不仅被生擒还押送至武昌受审,得知消息的吴王封周鲂为昭义校尉,以示慰劳。
明帝即位之初曾以此事询问中书令孙资,他说:「番阳的在地大族,前后数次起事,每次都是人数不多,加上见识浅陋,很快就被击败溃散。文皇帝也曾详细分析过吴国形势,说我军在洞浦杀吴军民一万人,缴获千余艘战船,在数日之间,吴军又把人和船聚集到一起;江陵被围数月,孙权仅靠一千几百名士兵驻在江陵东门,吴地并未因此发生动乱;这是他们法纪严密,上下共相维护的明显证据。以此推论彭绮起事,恐怕不会成为孙权的心腹之患。」这时彭绮的失败正好印证预测。
曹魏领地内同样也发生叛乱,西平郡曲英掀起反旗,连续杀害临羌令、西都长等地方官员,明帝派遣在河西极有威望、也在先前解决曲演叛乱立有大功的将军郝邵、鹿盘等人率兵前往平定叛乱,一战而胜并且成功斩杀曲英,顺利解决叛乱。
二月五日,仿效祖父、父亲,明帝亲行耕籍田之礼,以示重视农耕的态度。当然曹操时代是否越制不得而知,文帝与明帝肯定都是三推三返的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