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第3页)
得知丁仪死去后,曹植不禁想起他的《刑礼论》:
「天垂象,圣人则之。
天之为岁也,先春而后秋;
君之为治也,先礼而后刑。
春以生长为德,秋以杀戮为功;
礼以教训为美,刑以威严为用。
故先生而后杀,天之为岁;
先教而后罚,君之为治也。
天不以久远更其春冬,而人也得以古今改其礼刑哉!
太古之世,民故质朴,质朴之民,宜其易化,是以中古之君子,或结绳以治,或象刑惟明。
夏后肉辟,民转奸诈,刑弥滋繁,礼亦如之。由斯言之,古之刑省,礼亦宜略。
今所论辩,虽出传记之前,夫流东源不得西,景正形不得倾,自然之势也。
后世礼刑俱失于前,先后之宜,故自有常。
今夫先刑者,用其末也。
由礼禁未然之前,谓难明之礼,古人不能行也。
案如所云礼,嫂叔不亲之属也,非太古之礼也。所云礼者,岂此也哉!
古者民少而兽多,未有所争,民无患则无所思,故未有君焉。
后民祸多,强暴弱,于是有贤人焉,平其多少,均其有无,推逸取劳,以身先之,民获其利,归而乐之,乐之得为君焉。
夫刑之记君也,精具筋力,民畏其强而不敢校,得为君也。
恐上古未具刑罪之品,设逋亡之法,惧彼为我,而以勇力侵暴,于己能与则校,不能归奉之,明矣。
且上古之时,贼耳,非所谓君也。
上古虽质,宜所以为君,会当先别男女,定夫妇,分土地,班食物,此先以礼也。
夫妇定而后禁**焉,货物正而后止窃。此后刑也。」
丁仪认为要强调先礼而后刑,指出礼决不仅仅是叔嫂不亲之类的伦理规范,必须辨别男女,定夫妇,分土地、食物,得先把这些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种种必要条件安排好,然后才去惩罚那些不合于正常秩序的言行,能够有这个想法的,在魏国中可能也没有几人,可惜就因为政治斗争就永远消失于人世。
处理完诸侯事情后,曹丕重新任命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下令宫中的宦官任官不得超过各署令;将这一规定用金漆写在策书上,存放在宗庙的石函中,表示这是最高的命令,绝对不能逾越。
正当选拔侍中、常侍等官员,长期跟随他左右的亲信就暗示主持选官的人,想要由自己推荐的担任,不要从他处选调。在曹丕还没有正式继位前压下动乱的司马孚表示:「现在新王刚刚登位应该征召和任用全国各地的人才,怎么能够凭借这种机遇,举荐自己身边的人呢?任职不根据才能,做了官也不会尊贵。」因为他秉持这个原则,选官才得以从别的单位进行选拔。
刚被封为昌武亭侯、转任尚书的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饶有兴趣的曹丕问:这是什么?
汉朝选官本来是从武帝开始的查举制,后来天下风气败坏,名气与实才多不相称的太多,曹操生前大力提倡他的选才标准:就算无德,只要有才就任用,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并非名门出身的曹操,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他,甚至与他对抗,也就出现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的举动,像是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即使如此,治理天下不可能不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间有较高的声望,想要完全废除乡评是完全不可能的,所能做的只是把清议纳入常规,让名士与他合作。
陈群的理想就是创造能够行之长久的制度,既然是出身世家,当然要顾及这边的利益,但是国家的制度也不能偏废,终于让他想出国家的利益与世家站在同一边不就好了?苦思出现在献给曹丕这套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资格条件是在中央任职官员并且是德名俱高者。大中正推举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出仕与否都登记其上,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加以评语。小中正则帮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照这份建议清单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中正又是什么呢?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即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主要职责是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岛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评标准有三个:
其一、家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其二、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其三、定品:就是确定士人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陈群想的是: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能在制度之下,为世家发展势力创造条件。
不管是取得太子之位,或是继位魏王的曹丕,其实得力于许多世族之力,像是荀家、崔家或是司马家,为了投桃报李,心中也会选择与父亲不同的道路,与世家合作可说是强强连手,再好不过,就准陈群所奏,让他着手去实行。
就在此时,好像是追随曹操而去一般,大将军夏侯惇薨,自然曹丕要有所表示,穿上素服亲自到邺城东城门发丧,赐谥号为忠侯,令长子夏侯充继承父亲爵位,夏侯家上下也获得优厚待遇。
遭到大哥猜忌被贬回到封地的曹植,为了能够祭祀父亲特意写《求祭先王表》:
「臣虽比拜表,自计违远以来,已逾旬日。垂竟夏节方到,臣悲伤有念先王。公以夏至日终,是以家俗不以夏日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