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02(第1页)
第三十二章02
章帝建初中,让他担任兰台令史、拜郎中,和班固、贾逵一起校勘禁中书籍。模仿周颂清庙篇的笔法,完成十篇显宗颂,赞扬明帝的功德,文名为世所知。车骑将军马防擅权,让他担任军司马,以师友礼待,马防后来因为奢侈败家,他也受到牵连免官归乡。和帝永元元年,外戚车骑将军窦宪以征匈奴有功贵显,请他出任主记室,崔骃为主簿。窦宪升任大司马后,又以他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
按理来说,两人曾经二次为同僚,感情不致于恶劣才是,曹丕认为班固会有此言,纯粹就是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的习性,不懂的欣赏别人的长处所致。
文中也将邺城中著名文人也做比较,把刚刚过世的王粲列为第一。
至于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算是他的同乡前辈。
感叹同乡前辈司马相如的赋文壮丽典雅,心中佩服。作赋时常引为榜样模仿。后来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被世道逼迫不被容纳,作《离骚》投江而死,读后感到悲伤,每次读没有不流泪。认为君子顺应时势就能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会像是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便写了一篇文章,摘取《离骚》中的句子反驳,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以《离骚》为本重作一篇,名叫《广骚》;依《惜诵》以下到《怀沙》作一卷,名叫《畔牢愁》。
日后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征召他担任门下史。同乡人杨庄爱惜他的才能向上推荐,成帝让他随侍左右。
元延二年正月,扬雄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仍以劝谏为主题作《羽猎赋》。担任黄门郎时,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为了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又作《长杨赋》。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当时有人讥笑,为此写《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写《逐贫赋》。
从《论文》中可见文学功力深厚,与典籍掌故的熟悉,应该不会逊色弟弟太多,只不过曹植才能过于耀眼,使得在父亲面前总是逊色一筹。
在外人看来白热化的夺嫡中,出现了几桩事件。要来看看两人身边的帮手有谁?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人称『四友』,拥护曹植阵容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明眼人都能看出两方的差异,支持曹丕的都是熟于政治的能手,不仅司马懿、陈群,被曹植揶揄转投的吴质,除文名外智计也是过人。相反地丁仪兄弟与杨修,都是文采出色,对于政治场合可就逊色很多,此外丁仪会站在曹丕对立面也是他造成的。
丁仪,字正礼,沛国人,与曹家是同乡,丁冲之子,丁廙之兄。曹操一直很感激曾为他立下大功的丁冲。他死后曹操打算把自己的爱女嫁给被喻为才学美盛之士的丁仪,和长子曹丕商量这件事时,没想到遭到反对:「女人对于男人的容貌还是比较重视的,丁仪虽然很有才华,可是眼睛太小,我实在是担心您的爱女不会喜欢他,我觉得不如嫁给伏波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这样亲上加亲更合适。」曹操接受儿子的意见,就把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懋。
后来丁仪担任曹操的西曹掾,经过交谈之后,对他出众的才能更加欣赏的曹操叹息:「丁仪的确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两只眼睛都瞎了,也应该把女儿嫁给他才是,何况只是眼睛有点小,唉!都是曹丕坏了他妹妹的婚姻大事!」
因为没能娶到清河公主,对曹丕是恨得咬牙切齿的丁仪,自然与曹植更加亲善,不时与杨修等人夸奖。令本就有些犹疑的曹操,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
去年崔琰自杀、毛玠获罪事件中,丁仪在当中起了很大作用。当时他在曹操面前得势,群臣都很畏惧,不敢正眼相视。独有尚书仆射何夔以及东曹属徐奕不随波逐流。当然就会遭到气量狭小的他报复,遭到谗毁后徐奕调离许都任魏郡太守,靠桓阶在魏王前面告脱,得免皮肉之痛。尚书傅选对何夔说:「丁仪已经害了毛玠,您应对他稍稍低头。」何夔回答说:「做事不义,恰恰害了自己,怎么能够害人!况且怀有奸险之心的人,在圣明的朝廷中能够长远吗!」可见他在魏国高层是普遍不得人心的,对于曹植来说是增添更多不安与不利因素。
想要在父亲的心中更增添地位,曹丕却不知该去找谁,知道他心思四友之一的丞相东曹属司马懿提出:「不如去找太中大夫贾诩。」曹丕心想找他有用吗?这些年跟闭门不出的程昱都算是淡隐出魏国高层的人了。知道他疑惑的司马懿说:「贾诩是少数魏王眼中能够与他匹敌的智谋人士,千万别小看!」这时他心中想的该是:这老狐狸可不是一般人啊!
于是曹丕派人向贾诩求计,得到回答是:「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这在一般人眼中,这些可算是正确的废话,但是曹丕听出话中的含意,接受建议并刻意磨练自己。
贾诩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你们俩边玩的计谋,都只是小儿科,在那位堪称用计前辈的父亲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还是诚恳做人、实在作事,才能得到重视。
八月,继七年前的《求贤令》后,魏王曹操再度发布《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在这篇令中强调求才的标准,不管是否有道德缺失、或是有杀妻求禄的行为,都不要紧,只要确定是个人才,通通举报上来,让我来任用,用意就是对于儒家哪种只重表面道德、不在乎能力的风气,加以扬弃:
「古时候,伊挚、傅说都出身卑贱,管仲曾与齐桓公为敌,但都得到重用而使国家兴盛;萧何、曹参都曾是县府的小官吏,韩信、陈平都曾背负名声受污、遭人耻笑之辱,但最终都能帮助帝王成就大业,名声着于千载。吴起为了当上将领,杀了自己的妻子以取得信任,散发金银以求得官职,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归葬。但是他在魏国,秦国不敢向东用兵;在楚国,三晋不敢向南谋划。现在天下怎么会没有具有极高道德的人生活在百姓中间呢?比如果断勇敢不顾一切,遇到敌人拼死作战的人;习性文俗,才能极高,而气质优异,可以当守将的人;尽管背负受污辱的名声,有过被人嘲笑的行为,或虽不仁不孝,但有治理国家和用兵打仗的本领的人。大家都要推荐自己所了解的人材,不要遗漏。」
曹操这篇中又另外提起包括伊挚、傅说、韩信,尤其是吴起,都是什么样的人?
伊尹,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空桑人。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因为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远近闻名,让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有莘王拒绝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的伊挚逐渐受到重用。
为了测试九夷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停止贡纳,导致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知道九夷还在夏桀的指挥下的伊尹,献计暂时恢复贡纳,但同时要积极准备攻夏。
过了不久,观察到情势改变的伊尹,建议再次停止贡纳,想要起兵却遭遇『九夷之师不起』、不愿意听从指挥的夏桀,不管在政治和军事都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观察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的伊尹,建议商汤立即下令出征。战败南逃回到都城的夏桀,还是得面对灭亡夏朝三个属国的商汤,不久夏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沦陷,此战不久夏朝走入历史。
建立商朝后,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让商朝初年恢复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一改夏朝的昏闇。历任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达五十余年,奠定商朝强盛基础。
傅说,商代时古虞国人。武丁继任国君后想重振殷商,苦于没有贤臣辅佐,继位三年间都不说话,国事交给冢宰来管理,自己在旁观察情势。某一日做梦,有一个贤人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不仅仅是个囚徒。」
醒来的武丁分析:『傅』是辅佐的意思,『说』是欢悦的意思,难道天下有人,既能辅佐国政又能让百姓欢悦呢?下令让画工根据他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苦寻之下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名唤说的囚徒和所绘很像。说本来是个很有才能的贤人,隐居在傅岩,因生活穷厄自卖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监狱里,穿着粗麻布衣服带着索链,在傅岩筑城求取衣食。说被带到商的都城,武丁与他交谈之后,认定就是梦中的那个贤人,起用他担任相,殷商就此重新振兴起来。
韩信,淮阴人,汉朝开国功臣。个性放纵而不拘礼节,加上是平民身分,没有被推选官吏的资格,又没有经商谋生的能力,得靠别人接济糊口度日,乡里许多人都很讨厌他。母亲死后穷得没钱置办丧事,即使如此他也要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曾经一连数月前往很赏识他的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让亭长妻子也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后在**就吃掉了。韩信在开饭的时候前往,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明白她的用意,一怒之下就离去不再回来。
后来在城下钓鱼求食,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一位大娘见他饿了,拿出饭给饿肚子的韩信吃。一连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很高兴的韩信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又有一次,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他:「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爬过去。」仔细地打量他一番的韩信,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认为他胆小怕事。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随着渡过淮河北上,带着宝剑的韩信虽然前往投奔,依然默默无闻。直到项梁兵败死后,归属项羽时让他担任郎中。借职务多次献计,却屡遭拒绝不予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