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第2页)
行为也力求以俭朴作风为人表率,此后士人不敢不以廉洁的操守自我勉励,即便是曹操身边的宠臣,车马服饰也不敢超越制度。曹操曾感叹:「用人能做到这样,使天下人自己治理自己,我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去年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在留守邺城时曾亲自去见毛玠,拜托他任用自己的亲属,遭到毛玠直言拒绝:「我因为能够恪守职责,才幸而得以免于获罪。现在您所提到的人不合升迁的次第,我不敢奉行您的命令。」连丞相世子都敢拒绝,这消息传出后让所有人都断了请托的念头,专心提升自己的能力求取官职比较实在。
六月,马超虽然遭到击败,余部也没闲着,在蓝田持续给曹军制造麻烦。与张横、段煨等在黄白城击破、斩杀退守的李傕,对当今天子献帝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恩人的梁兴,在冯翊等地抢掠,令各县的官员十分害怕,都想将县府转移到郡府所在地以避兵祸,甚至还有议论此事的人认为这样还不够,万全之计是迁移到险要的地方去据守。
左冯翊站出来说:「梁兴等已经破散,陷藏逃窜到高山深谷,虽然还有人跟随,大多数是被他胁迫的。现在应当广开招降的途径,宣扬朝廷的威信,据险自守这种作法显然是示弱。」
说话的是郑浑,字文公,河南郡开封县人,东汉名儒郑众的曾孙,与何颙和荀攸合谋刺杀董卓失败的郑泰亲弟。起初到淮南避难,寿春的袁术虽然礼待他,他心知袁术必定会失败,转而投靠担任豫章太守的好友华歆。听闻他的事迹后,曹操征召他担任掾属,历任下蔡县长和邵陵县长,凡是他治理的地区重视生产、发展农耕,治理方式让当地人民富足,甚得民心。更被辟命为丞相掾属,迁任现职左冯翊。
这时情况是梁兴率众攻击各县,各县无法抵抗十分惧怕,都逃到左冯翊的治所高陵。郑浑反对移将治所到别处据险防守的提议,认为这是向他示弱,反而应该劝降他的部众,令他们自动瓦解。
于是一方面修筑城墙,一方面又以招募百姓攻击叛民,获得叛民的财物和妇女,十分之七赏赐给夺取者,使得百姓大为高兴,愿意主动加入追捕叛民的行列。另一方面失去妻子的叛民,为了保全家人,赶紧回来请求投降。这样两手策略之下,叛军既无法攻下高陵,陷入被动的部众逐渐土崩瓦解;得知状况后,郑浑派遣有威望的官员和百姓分别到山谷去宣传朝廷的旨意,出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继而命令各县官员各回治县,安抚投降的百姓。一连串的策略让叛军恐惧万分,不得已退守鄜城。
在邺城收到叛乱消息的曹操,命令坐镇长安的护军将军夏侯渊,率领部队与张合协助郑浑前往鄜城征讨,没有花多少时间,在城下交战中斩杀梁兴,余党全部遭到平定。
九月,献帝下诏封诸子为王:皇子刘熙为济阴王,刘懿为山阳王,刘邈为济北王,刘敦为东海王。如果是过去皇权至上的时代,诸大臣甚至各郡太守都要上表,以示祝贺;可是现在,不要说祝贺,身边连个可以信任的大臣都没有,刘协心里该想:这是多么让祖先蒙羞啊!
秣陵,或是该说是建业。自从去年接受张纮建议从吴郡迁移来此后,一直打算在这个长江沿岸的地方,建一个更有气势的城池。与众人商议之后,决定以舍弃烧制砖,改以背后的石山所产石材为建材,建筑城池,命名为『石头城』,完工之时,改秣陵为建业,以示在此地肇始建立功业的意涵。
江东得到从北方来的消息:曹操有意再次东征,证实这个消息的寻阳令吕蒙,来到建业劝说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建营寨。他是怎么证实的呢?先前曹操派庐江人谢奇任蕲春典农,驻扎在自己驻地东北三百多里远的皖城田乡,屡次发动攻击侵扰边境。吕蒙派人诱使他投降,想当然是不会答应,随后找寻皖城营寨的破绽发动袭击逼他退防,他率领的部下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投降,就从他们口中证实这个消息。
期间还发生一件事情,让孙权对他更加信任。吕蒙与成当、宋定、徐顾三人的军营离得很近。三人先后辞世,留下的子弟年幼,没有办法接续他们的职务,孙权想把他们的部队合并给吕蒙掌管。遭到他坚决推辞。写书指出徐顾等三人勤于职事,忠于江东,不能因为年幼废黜他们的子弟,否则将会丧失人心。连续三次上书,才让孙权听从他的意见。日后更请来老师精心辅导三人子弟,传为美谈。
对于这个情形遭到其他将领们反驳:「上岸攻击敌军,洗洗脚就上船了,要营寨有什么用?」吕蒙却说:「军事有顺利之时,也有失利之时,不会百战百胜,如果敌人突然出现,步骑兵紧紧逼迫,连水边也到不了的话,还能上船吗?」孙权认可点了点头说:「说的对!」下令修筑营寨为『濡须坞』。
十月,果然不出吕蒙所料,曹操准备提号称四十万军东征。为了保障荆州一线的防务,让曹仁再行征南将军,假节,屯驻樊城,担当镇守荆州之重任。
出征江东前谏议大夫董昭上书:「应该探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五等爵位。」曹操说:「建设五等爵位的是圣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董昭说:「自古以来,大臣辅佐天下的,谁也没有建立过像今天您这样的功绩。即使有您这样的功绩的,也没有长久居于臣子的地位的。现今明公您为自己德行上尚有缺陷,未达到尽善之境而感觉羞愧,为能保守名誉节操,没有更大的责任而快乐,德行的美好超过了伊尹、周公,达到了至善至美的极致。然而太甲、周成王那样的君主未必可以再次遇到,现在百姓难于教化,更甚于殷代、周代,处在大臣的地位上,让别人在大事上怀疑自己,实在是不可以不重新加以思虑啊。」
停顿后继续说:「明公您虽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如果不能在此时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世考虑,还是没有做到彻底啊。奠定基础的根本在于地和人,应该在这两方面逐渐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护卫。明公您忠诚的节操已经脱颖显露出来,天子的威仪也显现在容颜上,当年耿弇在床下对光武帝说的‘天下无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话,朱英对春申君说的‘处在不可预期的时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么可以没有出于意外的人呢’的话,却无法听到。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寻常,所以不敢不如实讲出。」要说董昭想要借此上位,其实也说的通,因为在入曹营前,已经为曹操做了很多事情,如果能够更上一层楼的话,每个人都不会拒绝才是。
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应该是早有准备,董昭这个进言,只是顺水推舟的作用而已,应该也是想满朝都是自己的人,不会有人反对才是。不过还是出了意外,一向曹操最为信任的尚书令荀彧得知后,从许都上书反驳:「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严守退让的实意。君子以德爱人,不应当这样。」甚至董昭还写信给荀彧解释《议丞相进爵九锡与荀彧书》:
「昔周旦、吕望,当姬氏之盛,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上爵。锡土开宇,末世田单。驱强齐之众,报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复襄王,襄王加赏于单,使东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录功,浓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泰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
自以为众人都会赞成的事情,遭到迎头一盆冷水,收到信后虽然罢议董昭的建言,即使如此也惹怒了曹操。不管如何,大军还是按照原订计划从邺城出征了。
荀彧难道不知道董昭所说,背后代表了曹操真正的意向?聪明如他自然清楚,更清楚如果出言阻止会有什么后果,两人的关系却不是这时才开始变化。建安九年,荀彧就对董昭建议的恢复天下九州岛建制加以反驳,因为如果实行,冀州牧的管辖之地将会大大增加,这时曹操刚刚辞掉兖州牧改任冀州,这意图不言可喻。
建安十二年时,又上表朝廷《请增封荀彧表》:
「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往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侥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绍既破败,臣粮亦尽。将舍河北之规,改就荆南之策。彧覆备陈得失,用移臣议,故得反旆冀土,克平四州。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覆若南征刘表,委弃兖、豫,饥军深入,逾越江沔,利既难要,将失本据。而彧建二策,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是故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力。原其绩效,足享高爵,而海内未喻其状,所受不侔其功,臣诚惜之。乞重平议,增畴户邑。」虽然由荀攸代为来回拒绝十多次,才放弃增封,但是感受到荀彧藉由不愿接受增加俸禄,表示忠于汉朝的意志。
出征孙权之际,曹操上表《留荀彧表》:
「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谋而鲜过者也。臣今当济江,奉辞伐罪,宜有大使,肃将王命。文武并用,自古有之。使持节、侍中、守尚书令万岁亭侯彧,国之重臣!德洽华夏,既停车所次,便宜与臣俱进,宣示国命,威怀丑虏。军礼尚速,不及先请,臣辄留彧,依以为重。」
目的是请求献帝派尚书令荀彧到谯县来慰劳军队。到达后借口将他留下,继而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为什么还要特意给荀彧这些官衔,就要从比较原有官职与新职之间的差别,才能知道他的用意。
侍中,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位次常侍」,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侍中任务很杂,分掌乘舆服物(包括『虎子』即溺器在内)。汉武帝以此为近臣加官。《齐职仪》:「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就是说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也会参与朝事,因此官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地位渐趋贵重。
侍中无定员,多由名儒或贵戚子弟担任。《汉官六种》:皇帝见诸侯王、列侯起,侍中称曰:「皇帝为诸侯王、列侯起!」起立,乃坐。
武帝时因侍中莽何罗图谋行刺,开始让侍中出居宫外。王莽执政时又恢复旧制,东汉章帝时复出外。秦、汉侍中员额无定。
光禄大夫呢?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无固定员数,亦无固定职务,依皇帝诏命行事。汉武帝太初元年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之后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
尚书令呢?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实际任务是传达皇帝命令给丞相,从元帝、成帝以后,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尚书权力很大,由于是内廷职务,没有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权者,以录尚书事为名。武帝用宦者,改置中书谒者令,张安世、五鹿充宗等都担任过尚书令。汉武帝置四尚书,尚书令这时还不是尚书台的长官,《汉官名秩》记载的皇帝赏赐中,尚书郎、尚书丞赏赐钱比尚书令多,『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三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丞、郎各万五千。千石、六百石各七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五千。』权限应该还是汉武帝时期中书谒者范围,只是中书令的谒者,负责宣读诏书。成帝时还是起用士人担任,职掌章奏文书,作为天子近臣,日后职权渐重,光武帝为防止臣下专权,避免王莽的情事再度发生,亲总吏职,下令将政务中枢由三公府移入宫中,让尚书协助处理,人称「事归台阁,政由上出」。政务均归尚书台,主官尚书令在制度上属于少府,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
自此三公成为有名无实的虚职,尚书成为职掌枢机的重任。日后逐渐侵夺九卿之职掌,从汉明帝以后,行录尚书事之制度,就算是位列三公,也必须带录尚书事,才能得知、参与国政。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可见荀彧原先任职的尚书令,品级不高却是枢机重任,光禄大夫是谏议职、侍中为加官职,等于是把他从献帝身边给调开,剥夺参与政事的职权,换句话说就此离开许都朝廷中心。当初迎奉献帝来到后,挟天子以令天下,身兼录尚书事,就是尚书台的事务要向他报告,荀彧担任的尚书令,就是曹操放在尚书台的代表,以实行他的意志。由于长年在外征战,荀彧就成为当时的汉朝的实际执政者(最少在曹操控制及遵从许都命令的时是如此),荀彧担任的尚书令权力很大。
曹操将朝廷与献帝都交给荀彧负责,自己则在外征战,对他的信任一时无二;反对进位国公后,等于是挡了自己扩展权力的道路,信任在权力前面,变得不值一文。为什么荀彧反对?汉朝也是有许多封国,如多年前一口气取消了八个封国,但是这些都是刘氏皇族担任的。
想要进位国公的想法,在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这边,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曹操和皇帝之间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旦封了魏公,就会建立一个独立公国,公国和大汉王朝变成是国与国的关系,不再是从属中央的地方。当然大汉王朝是宗主国,公国是宗主国册封的邦国,但是相较郡县与中央的关系可就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