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我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邻居们也呜呜咽咽,泪流不止!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谁能料到: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穷苦人家,却仍然弄不到饭吃!

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忧民忧国的情绪啊,千重万迭,高过终南,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

想到这边,杜甫又哀叹自己的官运不济,连八品的左拾遗都被自己丢了,更被肃宗逐出朝廷,如果看在当年劝谏自己的李白眼中,不知作何感想?

正月,官渡之战后,与曹操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依然是袁绍,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依然不成威胁。刘表、刘备在去年汝南战后退却,孙权在消灭了庐江太守李术后返回江东。担心袁绍再度南下的曹操,统合这些消息和荀彧等人商量,决定立即北上巡视豫州东部,迅速返回官渡军营,准备应对迎击袁绍的下一波攻势。

为了应对河北袁绍的作战,与加强对黄河、淮水之间的控制,下令疏通水路交通,命令军士在睢阳县境内,利用古睢水遗留的水道,修治水渠,沟通汴水、淮河的水运,水渠在睢阳县内,称之睢阳渠。之所以这么做,除了着眼在与河北作战,运送军队与粮秣、作战器具等目的外,这些对于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漕运,以及农地的灌溉都大有帮助。更在此时曹操发布《军谯令》: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这令中很明白的表示他发动战争的目的:

「我发动义兵的目的,是为天下铲除暴乱。可是我故乡的百姓几乎死光了,我在境内走了一天,竟未看见一个熟人,这种情形真叫我悲痛伤怀。牺牲的将士凡无后人的,让他们的亲戚作为他们的后嗣,分给他们田地,由官府配给耕牛,设置学校,派教师教育他们。给他们修建祠庙,使他们能够祭祀自己的先人。倘若灵魂有知,我死后也没有什么悔恨的了。」只是袁绍、刘备,甚至死去的袁术、吕布、陶谦众人能否认同呢?

曹操更派人以太牢之礼去故太尉桥玄墓前祭拜,以当时汉朝礼法来说是违制的行为,怎么说呢?根据《礼记》记载,周朝时太牢之礼,最早只能是天子祭祀苍天、社稷时使用,东周春秋时期,天子势力减弱、诸侯势力凌驾时,开始有些诸侯越制使用。太牢一般是指一只活全牛,少牢则是大夫祭祀所用,一般是指活全羊,士绅没有做官的,只能使用馈食,也就是用一头活全猪。这些祭祀对象都是社稷之类的神祇,朝廷虽然在曹操掌控之下,名义上还是汉朝政府的司空,没有权力使用太牢之礼,祭祀对象也不是上天,是已故的太尉桥玄,更是违制中的违制。

为何要特意违制来祭祀?曹操年轻时任侠**、不修品行,没有人看好他的未来与展,认为只是个浪**子。因父亲身分得以拜见桥玄,交谈之后感到惊异:「如今天下将要发生动乱,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汉朝极度重视声名评价,就说他的好评还不够,特意写推荐信给当时最有名的人物品评家南阳人许劭,在威胁利诱外加恐吓之下,才得到「你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啊!」这评语。两人相差四十五岁,因为这段遭遇结为忘年之交。

桥玄在黄巾之乱那年五月过世,或许是因为战乱而逝世,死后有人为其撰文立碑,就是叹息董卓之死,遭到王允入狱致死的大文人蔡邕,碑文是:

『公讳玄,字公祖,梁国雎阳人也。大鸿胪之曾孙,广川相之孙,东莱太守之元子也。膺受纯性,诞有特表,岐嶷而超等,总角而逸群。至于初绅,高明卓异,为众桀雄。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经艺传记,周览博涉,瑰琦在前,靡所不识。当世是以服重器,归高名。州郡交请,待以访断,历端首则义可行,处爪牙而威以布。察孝廉,除郎中、雒阳左尉,以公事去。辟司徒,举高第侍御史,直道而往,用免其任。辟大将军,西府表拜凉州刺史,迁齐相,以公事去。诏书印授即家拜上谷太守,迁汉阳太守,征拜议郎、司徒长史、巨鹿太守。被诏书为将作大菝,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即征拜度辽将军,迁河南尹、少府、大鸿胪,遂陟司空、司徒。托屙逊位。起家拜尚书令,以疾笃称,拜光禄大夫。后拜太尉,久病自替。覆为少府太中大夫。春秋七十五,光和七年五月甲寅薨。公性质直,不惮强御,在宪台则有尽规之忠,领州郡则有虎胗之威。其拔贤如旋流,讨恶如霆击。每所临向,清风先翔,远近豫震,慈可谓超越众庶、彰于远迩者已。于是故吏司徒博陵顾烈、廷尉河南吴整等,以为至德在己,扬之由人,茍不述,夫何考焉。乃共勒嘉石,永昭芳烈。』

以曹操的作风和桥玄的交情,非得自己写篇祭文来比拼一下不可《祀故太尉桥玄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他要说的是:「已故的前太尉桥公,美德广布,博爱宽容,国家怀念您那些可以作为法则的光辉言论,士人思念您那些高明的谋略。如今精神已经幽远,肉体已经埋葬,离开人世已经很长时间了!

我在幼年得以跟您亲近,以愚笨的资质,受到德高望重的您的款待。为我增加了荣誉,提高了社会地位,都是由于您的奖掖扶助,就像孔子自称不如颜回、李生赞叹贾覆一样。士为知己者死,我怀念您的知遇恩德,至死不忘。

承您从容地和我约定:「我死去之后,路过坟墓时,如果不以一壶老酒一只鸡相祭祀,车子过了三步,别怪我让你肚子疼。」虽是一时玩笑,要不是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么肯说出这样的话呢?不是相信您的魂灵发怒能使我生病,只是回首旧日的交情,想起来就悲伤。我如今奉命东征,驻扎在家乡,北望您的故乡,心里想到您的坟墓。致送一点菲薄的祭品,希望您来享用吧!

」从祭文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对忘年交的感情有多深厚,能把太牢之礼说成一点菲薄的祭品,普天之下大概只有他敢这么说。祭拜后整理好心情的曹操继续率军赶路,抵达最熟悉的官渡。

五月,时刻担心袁绍卷土重来的曹操,在官渡军营接到来自河北,一个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或是说该不该高兴的情报:袁绍薨。古代死亡是有专门称谓的:「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到了汉朝标准有所不同,诸侯之死不能再称「薨」,只有王、上公、三公、大将军、大司马在职期间的正常死亡才叫「薨」。袁绍至死都还是献帝朝廷承认的合法大将军,在官职上司空曹操依然是地位矮他一头,算是死前的小小胜利。

得知袁绍死讯后,官渡军营内瞬间议论四起,即使是死对头,到底为什么会死的这么突然,令人难以理解。建安六年秋天后,他一步都没有离开过邺城。即使曹操率主力部队南下汝南企图消灭刘备,让他逃到荆州接受刘表庇护,邺城还是按兵不动,没有利用此时黄河中游曹军防备力量空虚的机会,再次渡河挥军许都,当时可出动的兵力来说,依然远超过曹操,绝不可能是兵力不足。这一切主因来自自从官渡之战后,身体情况因为战败的屈辱,导致每况愈下。建安七年五月,天下大乱以来,除董卓外最强横的政治军事力量,纵横河北十四年的霸主袁绍,病发不起一命呜呼在邺城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袁绍过世的消息传到河北四州,民众莫不悲痛,市巷挥泪、如丧考妣,为什么会这样呢?袁绍对外喜欢搞小动作与阴谋,对于手下如田丰也有不信任甚至残害的举动,针对的都是手握大权或是具有影响力的官员。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那就不同了,在他的治理下河北是汉朝天下大乱以来所有割据势力中较为宽松、优惠的,不论是农、工、商各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天下经济最繁华、社会最安定的区域。袁绍的军队有时迫于经济压力,免不了抢劫财物、刨坟掘墓等恶行,相较于曹操,从来没有向辖区或是战争区的老百姓举起过屠刀,如果说他珍惜民力,也不算过誉,死讯传开后民众才会如此感念、替他悲伤。

袁绍原本有四个儿子,官渡大战前夕,田丰劝谏袁绍趁曹操兵发徐州、攻打刘备之际,从后方袭击,遭到袁绍拒绝的原因就是与刘氏所生,和袁尚、袁熙一母同胞的幼子袁买生病,即使如此还是逃不过早么命运。三个儿子:嫡长子袁谭、庶子袁熙、袁尚。三人中袁绍后妻刘氏偏爱自己所生的小儿子,经常在袁绍面前称赞。为了企图让像自己的袁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拒绝沮授认为长子应该在内的建议:「世人常说:一万个人追逐一只野兔,一个人捉到后,其他人即使贪心,也全停止下来,这是因为所有权已经确定。袁谭是您的长子,应当做继承人,您却把他排斥在外,灾祸将由此开始。」

袁绍却表示:「我想让儿子们各自主持一州的事务,以此考察他们的能力。」除了把袁谭过继给自己已死去的哥哥袁基,离开邺城担任青州刺史,更命庶长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让最得宠爱的小儿子袁尚留在冀州自己身边。迟迟没有表态要让谁继位的情况中,因官渡之战的失利忧愤而亡后,一场争夺嗣位的战争,就此开打。

田丰、沮授死后,袁绍阵营的四个谋士、谋臣就分成两派,颍川派的辛评、郭图认为嫡长子理当接替父亲的位置,立场偏向袁谭,剩下非颍川也非冀州出身的两人,从逢纪在袁绍生前于审配危机之时伸出援手后,基本上就是生命、利益共同体,不被嫡长子袁谭所认同、甚至是厌恶,倾向支持袁尚继位就不足为奇。袁绍死后四人开始搞内部分裂,众人都认为袁谭是长子理当继承,在打算拥立他时,审配等人怕他掌权后,他们会受到平日就不和的辛评、郭图等人的报复,趁自己在邺城内、袁谭远在青州之时,假造遗命,让在城中的袁尚成为继承人。

受到审配等人阻挠,无法进入邺城继位的袁谭,恼怒之下自称车骑将军,率兵进驻黎阳。如果把他当做鲁莽、甚至是无谋的莽夫,可就大错特错。出身汉朝最有影响力的汝南袁家,父亲是河北最有实力者,虽然被外放青州,历练比起两个兄弟更加充足,无论政治或是军事眼界,都不是一般世家子弟可以比拟的。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当然知道抢占政治先头的重要性,被审配等人占去先机后,选择自号车骑将军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车骑将军最早出现在楚汉时期,齐国齐王田广下面有将华毋伤担任车骑将军,此后担任此职最有名当属汉武帝周亚夫。汉朝的将军大概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包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以及卫将军四个职位。严格来说,这四种将军的地位都是超然的,至少都是三公以上的待遇。其中袁绍生前担任的大将军,是汉朝所有军事职务中最高的,比起曹操父亲曹嵩、或是桥玄担任过的太尉,只高不低,地位略低于丞相,却掌握全国的军事大权。

袁尚抢先继承位置,他就无法自称大将军,为什么不选择次之的骠骑将军,反而选择车骑将军?车骑将军主要的职务就是掌管征伐所有叛军,不论是国内还是降服的外族,也就是说如果袁尚心怀对汉朝不轨的举动,如叔父袁术的自称皇帝,就能论以叛逆罪名,理所当然的拥有大义名分,以车骑将军征伐叛逆的权限攻打,绝对是熟稔汉朝政治才能做出的举动。

屯兵在黎阳后,袁谭以在对曹操前线的立场,向邺城要求增兵,以情理来说并非是过分要求。继位的弟弟袁尚听从审配的建议,怕增兵过多会让他反向攻打邺城,除了只有拨给他很少的兵力外,还让逢纪作为监军前往黎阳,这样的举动明白表示不信任的态度。得知邺城只派了这些兵力,再次请求增派军队,审配等人商议后决定不继续增援,一怒之下袁谭杀了派来的监军逢纪,本该在父亲死后同心协力对抗曹操进攻的兄弟二人渐生嫌隙,种下河北风暴的种子。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邺城与黎阳之间时,都忘了幽州的袁熙。同样是袁绍的儿子,受关注的程度不要说不及大哥袁谭,甚至同母所出的袁尚都抢过锋头,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甚至跟随自己到幽州的张南等人也是一样。争夺父亲留下的位置,恐怕也不是他最在意的,念念不忘、牵挂心怀的,应该是身在邺城的娇妻甄氏,只希望弟弟袁尚能善待他的嫂子。

九月,派人潜入黎阳与邺城,得知袁家两兄弟的情况之后,下定决心的曹操挥军渡过黄河,目标是过去袁绍曾经屯驻、现在是长子袁谭所在的黎阳。得知曹军进兵之后,知道自己目前兵力不足以抵抗,赶紧派人去邺城求救增援,怕其他人率兵前去会被大哥吞并,让审配留守邺城,袁尚自己率军前往支持。

渡过黄河、面对袁家兄弟的曹操,发生当初袁绍遇到同样的问题:粮食运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派遣李典与程昱等将领用船运输军粮。知道曹军必然要渡黄河运输,袁尚先派魏郡太守高蕃带领部队驻扎在黄河上断绝水道。面对这个情形的曹操,令战胜袁绍后封为裨将军的李典、程昱:「如果判断黄河船运不行,就改走陆路。」派人侦查高蕃动态的李典与各将领商议:「高蕃的部队缺少兵甲,有的是抢先依仗水势的先机,麾下的大部分士兵因此有轻视我方,心存我方必然会绕开他们改走陆路的想法,趁这个时候突然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在军队可以不听命令;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自己做主也可以,这时候应该立即攻打,如果按照司空命令走陆路,前方粮食恐怕会有问题。」程昱赞同他的判断。两人率军向北渡黄河,攻打自认有水上优势的袁军取得大胜,高蕃败走后水路终于在两人的努力下畅通,消息传到曹操大帐,自然是高兴万分,对于两人的判断赞赏不已。

畅通水道、粮食运输无虞的曹军,纵使袁家兄弟齐心协力都很难抵挡,更何况两人各怀心思,势必无法完全抛弃歧见,仅有的一点地利优势,面对曹军也难以发挥作用。几番对阵下来,还是敌不过曹军猛攻,两人连续失败,只好退守营寨,不敢擅自出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