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02(第1页)
第九章02
袁术论尊号的消息传到泾县,正为出兵攻打吴郡会稽郡而准备的孙策得知后,即使自己想要脱离自立,当前还算是在他帐下,万一真的成真,自己不免有污名,赶紧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信劝谏:
「商汤讨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周武王讨伐商纣也说『殷有重罚』,这两位虽然都有大德行,但是如果当时天子如果不是无道之君,也没有理由可以讨伐进而夺取天下。加上陛下并没有重大过错,因为年幼被左右强臣挟持胁迫,与夏桀、商纣那时的暴政完全不同。再说董卓贪**骄陵,目无纲纪,没有废黜天子、自立为帝,就让天下一致痛恨,甚至还有仿效或是更过分的吗!听说天子明智聪敏,有早成的德行,天下虽然还没有披受恩泽,但是天下都归心于他。袁公您家五代出任三公宰辅等职位,深受荣宠全天下所不及,应该谨守臣子本分,报效王室,就是周公姬旦、召公的美业,天下人的期望。现在人多被图纬之类的预言所迷惑,牵强附会、望文生义,只为求取主人的一时欢心,却完全不顾及成败,称帝这种事情,从古到今,都是谨慎在三的,不可不深思熟虑!忠言总是逆耳,异议招致怨恨,但是对您有所帮助的,在下不敢推辞!」袁术一开始以为拥兵淮南后,孙策一定会坚定的支持自己,没想到信上竟是这样的反应,大失所望之下就病倒了。
自从起兵以来最令曹操头疼的就是粮秣问题,黄巾之乱后各地的农耕人口急速减少,还有逃亡不在户也不在少数,虽然兖州在自己经营之下慢慢恢复元气,粮食问题一日不解决,不管是与吕布、袁术的作战,都会处于被动。这天在吕布企图袭取兖州中有卓越表现的东阿令枣祗与护军韩浩,同时来禀报许县附近因为战乱,有许多无主之田与荒田,之前收降青州军缴获大量的农耕器具,建议利用这些农具,让青州黄巾中老弱不足以参军的,召募附近流民与贫民,在许县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藉以解决粮食问题。
听完两人的建言的曹操,考虑到东阿在枣祗主政之下,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农政发展大大减轻自己的压力,对于他的农政眼光有足够信心,决定采纳建议,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负责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曹操更发布《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意思是安定国家的办法,就是要使军力强盛,粮食充足。秦国的执政者因为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终于统一了全国;汉武帝因为实行屯田,给养有了保证,平定西域。这是过去的好经验啊!
七月,献帝终于抵达日夜盼望的东都雒阳,虽然先前遭受董卓火烧,还好宫室在董承的监造与刘表的支持下,总算初步恢复,不仅是献帝本人,陪同从雒阳出逃与长安东返的近臣、宫人虽然所剩不多,也都涕泗交错,伏皇后更是激动的紧握献帝的手。当天夜晚献帝以十常侍赵忠的旧宅为临时皇宫。护卫献帝东行的诸人讨论,雒阳不宜全部军队屯守,决定由杨奉和张杨出屯护卫雒阳,韩暹和董承留在城中守卫皇宫。
看似平和的日子没几天又有争议,起因是献帝入住刚刚完成的宫殿。张杨因为自己护卫有功,除了让董承修建,更派人请刘表出资,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杨安殿』,这下引起众人的眼红。没有几天,感觉众人到对自己的敌意,张杨对杨奉等人说:「天子应该是和天下人一起的,现在天子有各位公卿大臣的辅佐,我可以在外捍卫大汉朝,怎么可以留在雒阳呢?」话说的很漂亮,追根究柢也只是怕诸人谋害自己,当下率兵回到野王,献帝为了感谢,在他离开前封为大司马、假节钺。
总算准备妥当的孙策,阵营内对于先攻吴郡还是会稽,产生意见分歧,不得已开军议来统整意见。众将推举孙策的舅舅吴景发言:「严白虎拥众数万,屯兵在诸山头,比起王朗更为难缠,必须先除掉以绝后患!」孙策听完代表诸将的吴景意见后表示:「严白虎不过是盗匪集合而已,没有远大的志向容易对付!」当下决定引兵渡江直取会稽而去。
会稽太守王朗原先在陶谦底下任职,得到朝廷任命任职会稽至今才数年时间。到职后心知非当地人的自己,为了笼络民心,启用出身会稽余姚、兼通医理与占卜的奇人虞翻为功曹。到任后见到当地人民祭祀秦始皇,与夏禹同庙,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配获得人民祭祀,下令取缔祭祀行为。在任四年终于获得当地人民爱戴。
孙策即将率兵渡江攻打会稽之前,恰巧虞翻父亲虞歆病殁,服丧中还是前往太守府,分析两边的兵力相差悬殊:「孙策善于用兵,近来屡屡得胜,应该避免在锋头与他交战,坚守城池削弱他的锐气。」言下之意就是以守代攻、拖垮孙策,考虑双方军力差距,是非常有效的计谋,不过王朗没有听进这番苦心建议。虽然是文人,也不是书呆子,知道不能让孙策顺利渡江,派周昕率兵在会稽北面渡江口的固陵驻守,企图造成渡江困难。这个布阵果然奏效,发动数次渡江作战的孙策,全部以失败告终,顺利阻止气势如虹的孙军前进。
叔父孙静建议:「王朗据险守城不容易攻下,此地向南数十里为查渎,虽有驻军高迁屯,推测兵力并不多,应该从那里下手攻击他的后方,这就是兵法说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静不愧是孙家人,熟读孙子兵法,这句话是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善于用兵者「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了解叔父的意图的孙策,也不能大摇大摆的南向派兵攻击,于是作了一些布置。
当天夜里,孙策命人在营账四周多点火把,让王朗军以为要发动夜袭,暗地派一支小部队,偷偷渡江绕过固陵,出发前特别吩咐渡江之后要全速前往查渎,务必要在有所警觉之前攻下高迁屯。第二天会稽城收到急报,高迁屯受到袭击,恐怕支撑不了太久。王朗深怕自己被南北夹攻,一心急忘了虞翻交代,派周昕出固陵迎战在江北好整以暇的孙策军,跟孙家有颇深的仇怨,正好趁此机会清算前帐。
按理说孙策与周昕素不相识、孙家也从未到会稽,怎么会有仇怨?就要说到孙策父亲孙坚。周昕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周昂、周喁,都是袁绍部下,孙坚攻打董卓时,袁绍派周昂去夺取孙坚的根据地阳人,孙坚的上司袁术于是联合公孙瓒,派孙坚与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一同攻打周昂,周昂成功守城,流矢射死公孙越,使袁绍与公孙瓒结下仇怨。
孙坚击退董卓后本该升为豫州刺史,周昂被袁绍派往接替,派他的弟弟周喁协同与孙坚开战,战败后周昂不知所踪,周喁退回南方依附大哥丹阳太守周昕。袁术虽然在淮南一带有很大的势力,厌恶**虐行为的周昕坚决不与来往;袁术派孙策的舅舅吴景攻打丹阳,没有办法突破他的防守,吴景宣布百姓有敢于跟随他的一律是死罪不赦。听闻后说:「就算是我的不是,百姓们又有什么罪?」不仅遣散自己的兵马,更离开丹阳返回会稽,途中发生憾事,周昕弟周喁在逃回会稽老家的途中,被当时吴郡都尉许贡杀害,周昕可说与孙家有血海深仇也不为过。
即使有报仇的心情激励,双方实力差距还是存在,交兵不久周昕遭孙策斩于马下,周氏一门算是彻底被孙家灭门。在会稽得到固陵战败消息的王朗,决定出逃交州,功曹虞翻为报知遇之恩随之前往,王朗军从海路逃往侯官县,不料遭到县长拒绝入城,还好虞翻出面劝说才得以放入城。这时候对虞翻表示:「你在会稽还有老母尚待奉养,就送到这里就好了。」虞翻就此告别,王朗本人继续往东治逃亡。
去年因为袁绍不肯援助,导致张超与张氏一门死在雍丘,心生怨怼的臧洪在东武阳起兵反抗。袁绍虽然派兵围城,却是久攻不下,只好派出手下文人陈琳去劝说投降。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与现在被迫跟从吕布的陈珪、陈登父子是同乡。灵帝末年担任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一职,中平六年因何太后拒绝交出宦官,何进想要招诸侯入宫兵谏。陈琳认为根本就是「掩目捕雀」,讽刺何进自己骗自己,认为尽快率兵杀进宫中,引外兵入宫只会招来大乱。果然何进先被宦官杀害,召来的董卓的确令天下大乱,的确见识不凡。
就算派笔杆子一流陈琳写信劝降,还是被臧洪拒绝。东武阳粮尽之日到来,见自己难逃厄运,臧洪劝说手下将士各自逃亡,部下七八千人表示宁死不降,足见平日多么得人心。开始断粮时,还能挖鼠洞抓老鼠来烹煮解燃眉之急。老鼠也被吃完后,主薄所掌管的米剩三斗,想要每次取一点煮给臧洪,都遭到拒绝,命令主簿将粥熬稀,更将妻子、爱妾杀害,烹煮分给将士。直至城陷之时,部下数千人被活活饿死,竟然没有一人叛逃,堪称一城忠烈。
城陷后,臧洪遭到活捉,知道守城情况的袁绍还是很重视他的才能,继续劝说希望能放弃敌对的态度,重新回到冀州旗下,自己愿意既往不咎。不过臧洪仍然坚决不肯投降,不得已袁绍只好顺其所愿。臧洪有个部下叫陈容,城破之前被派了出去。听闻他遭到杀害,急忙从城外赶回,不顾自己生死去质询,袁绍感到惭愧之余想要饶他性命,陈容坚持要跟臧洪同日而死,袁绍再次听从意愿,在座之人无不惋惜。
朝廷回到雒阳后一个月,八月朝廷封赏诸将,韩暹为大将军、司隶校尉,假节钺;杨奉为车骑将军,假节钺;董承为卫将军,连同先前回到野王的张杨为拜为大司马、假节钺,看似大家欢喜的封赏,仍有隐患。韩暹自从登上大将军,自以居功自傲、为所欲为、扰乱朝政,董承对他极为痛恨,担心韩暹会成为李傕、郭汜第二,更怕自己会成为樊稠,毕竟自己的兵力相较之下处于弱势,突然想到之前被自己挡在雒阳外的曹操使者曹洪,又想到杨奉之前大肆要与兖州合作,秘密写信给兖州牧曹操,要他赶紧率兵来雒阳勤王。
梁县城内,率部离开雒阳驻军于此的杨奉,帐下一人私下建议:「现在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和卫将军董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我们不应该参与两方的斗争,将军之前要引兖州曹操为援,现在兖州兵精粮足,且在近临,何不派人前往表示依靠诚意?」杨奉决定听从建议,兖州东面就暂时得到安定。
自从前往雒阳的曹洪被董承挡回来之后,苦思怎么实现荀彧迎奉天子计划的曹操,听到门外送来自雒阳的密函,当下想了一下那里没有自己的熟人,不过还是赶紧打开,看完后笑逐颜开,拍腿大笑:「就是在等这个机会啊!」赶紧派人传令曹仁等人整顿兵卒、粮秣,十日后进京勤王。
曹操一到雒阳,立刻上殿奏明献帝,尽数韩暹、张杨等人的过错、罪名。知道曹操进京揭发自己,心想手下的白波军绝对打不过青州军,还是赶紧一走了之,于是韩暹舍弃部下自己投奔早先一步屯兵在雒阳、许县东南面沛国梁县的杨奉,献帝以韩暹、张杨有护卫车驾、东返雒阳有功,不予治罪。
十八日,献帝下诏封曹操为司隶校尉、主管尚书事务。随后曹操公布尚书冯硕三人所犯的过错罪责,决议处以死刑;以护驾有功,封卫将军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算是酬谢董承密函之助;最后追封因为阻止李傕、力战被李傕杀死的董承部下、射声校尉沮俊为弘农太守,哀怜他为国牺牲,这一连串可说是杀有过、赏有功、怜其忠。
感激议郎董昭在河内、雒阳,为自己做的许多事情,视他视为朝中心腹的曹操,找来商谈让他并坐一起以示信任:「如今我已经到雒阳,你认为接下来该采取什么策略为好?」面对曹操自然知无不言:「将军您兴起义兵、讨伐暴乱、晋见天子、扶持王室,这些都是春秋五霸的事业。现在雒阳的诸位将领,各有心思,不一定会服从将军您的意思行事。留在雒阳控制朝廷,不仅远离您的根据地许县,雒阳也有许多不利您的可能,唯有把朝廷迁到许县才是上策。天子刚刚从长安历经艰险回到雒阳,还没有安顿,不论远近都希望获得安定,如果贸然迁都,恐怕会影响民心。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想要创造不世之功,就要有过人的胆识,才能建立功业,愿将军做出正确的抉择。」
曹操大悦:「我本来打算就是这样,杨奉屯兵在许县东南的梁县,韩暹也去投奔,这样不会阻挠我吗?」董昭说:「杨奉势单力孤,缺少外援,才与将军结交,将军任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的事情,都是他出力的,这时应该派使者带重礼去答谢让他安心。告知他雒阳无粮,想迁朝廷于鲁阳,地近许县便于运粮,免去粮食匮乏的压力。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必然相信,将军在使者来往之间,赶紧定下大计,将天子迎奉到许县,他怎么来得及阻挡?」听完曹操抚掌大笑:「妙计啊!」赶紧派遣使者前往梁县去见杨奉。
王朗为什么要选择南逃交州,除了南逃是唯一、也是最好选择外,交州距离会稽路途遥远,心想孙策应该不会长途奔袭,交州也多有势力盘据,如果他提兵入侵,难保不会遭来反击。交州此时没有刺史,原刺史朱符到任后横征暴敛,造成民怨不小,去年亲兄弟朱皓上任豫章太守,遭到被笮融所杀,为了报杀弟之仇提兵北上,出兵不久就被怀恨已久的部下暗杀。王朗南逃时交州主要势力是交趾太守士燮。他是当地交州广信人,祖上是鲁国汶阳人,为了逃避王莽之乱避难到交州,落地交州成为当地大族,父亲士赐曾任日南太守,可说是在交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族。
士燮不仅掌握交趾,势力更广及岭南,兄弟多任太守,如士壹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士?是徐闻县县令兼任九真太守,士?的弟弟士武兼任南海太守,可说士家为交州一方之霸,即使如此也没有掌握交州全境。率军来到东治的王朗,想说休整一下再前往交州,谁想孙策尾随杀到,不得已双方在东治开战,匆促之下王朗军又吃败仗,无奈之下只好投降,王朗势力彻底遭到消灭。
带着王朗回兵的孙策,自称会稽太守。很赏识先一步回到会稽的虞翻,认为对旧主有恩必报,亲自前往他家里拜访,以朋友之礼相待,并恢复会稽功曹职位。孙策喜好外出打猎,为了感念知遇之恩,他提出建议:「您喜好轻装出行,随行人员常常跟不及警戒,兵卒也感到辛苦,身为长官,不够稳重就很难树立威仪。即使传说的白龙,如果化为鱼就算是普通渔夫都能射杀。被汉高祖刘邦射死的白蛇,就是因为放纵,请您多加留意。」虽然认可这个建议,不过还是无法改变他的习惯。
孙策敬重王朗并不想加以杀害,更想纳为己用,屡次遭到拒绝,只好派出张昭前去说服。为什么派张昭不派别人?在徐州,王朗就与赵昱、张昭是好友,当时朝廷名士、后来泰山太守应劭曾经发表应该避讳前任皇帝,张昭不仅与王朗讨论,还专门发表《宜为旧君讳论》抵制此事:
「客有见大国之议士君子之论,云起元建武已来,旧君名讳五十六人,以为后生不得协也。取乎经论,譬诸行事,义高辞丽,甚可嘉羡。愚意褊浅,窃有疑焉。
盖乾坤剖分,万物定形,肇有父子君臣之经。故圣人顺天之性,制礼尚敬,在三之义,君实食之,在丧之哀,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恩莫大焉,诚臣子所尊仰,万夫所天恃,焉得而同之哉。
然亲亲有衰,尊尊有杀,故《礼》服上不尽高祖,下不尽玄孙。又《传》记四世而缌麻,服之穷也;五世袒免,降杀同姓也;六世而亲属竭矣。又《曲礼》有不逮事之义则不讳,不讳者,盖名之谓,属绝之奸,不拘于协,况乃古君五十六哉!
邾子会盟,季友来归,不称其名,咸书字者,是时鲁人嘉之也。何解臣子为君父讳乎?
周穆王讳满,至定王时有王孙满者,其为大夫,是臣协君也。又厉王讳胡,及庄王之子名胡,其比众多。
夫类事建议,经有明据,传有征案,然后进攻退守,万无奔北,垂示百世,永无咎失。
今应劭虽上尊旧君之名,而下无所断齐,犹归之疑云,《曲礼》之篇,疑事无质,观省上下,阙义自证,文辞可为,倡而不法,将来何观?言声一放,犹拾沈也。过辞在前,悔其何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