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第3页)
接着满宠又上《重请合肥移城表》:
「《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以弱,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此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择利而动,举得于外,则福生于内矣。」
满宠这时援引:「孙子说:『兵者,实为诡变之道。』本来有能力,但却让敌兵认为贫弱而不能,予以小利麻痹敌人使其骄傲,以为我们害怕了。这就是所谓形与实不必相符的道理。孙子又说:『善于诱引敌人示以假象。』今日趁敌兵未到之前,移兵城外,内布精兵,这是设假象而诱敌深入之道。诱敌远离水路,相机而动,则外能御敌,内能生福。」
仔细看过两个人的上表的尚书赵咨,表示满宠的计谋更符合实际的情况,明帝这时想到两年前冬天的一件事情:
满宠与王凌不和,同党诋毁他年老力衰,言行荒谬,不合事理。明帝为此召他入朝。到京城后确认身体康健的明帝,要求他回复原职。他不止一次上表要求留在洛阳,明帝下《报满宠求留诏》:
「昔廉颇强食,马援据鞍。今君未老,而自谓已老,何与廉、马之相背邪?其思安边境,惠此中国。」
意思是:「从前廉颇为向使者表示自己身体健康,仍可带兵打仗,一顿吃掉米饭并十斤肉。马援六十二岁时依然请兵战斗,据马鞍顾视,以示可用。今天你还没有老去却自称年老,怎不以廉颇、马援自比呢?要想法保卫边境,为国效力啊。」
想到这里的明帝下诏按上表办理,满宠选在合肥城西约四十里处的鸡鸣山东边山麓建一新城。
几日后,曹魏宗室出事,这次是中山王曹衮,主管官员上表前来朝见明帝时违犯洛阳禁令,理由是曹魏规定在外的王候,回到洛阳馈赠礼品有定制,如果逾越就会触犯交通禁令,这次就是援引此法请求下令惩处。
曹衮,沛国谯县人,武帝曹操之子,与去年过世的曹植同属明帝的叔父辈。少年时喜好学习,十几岁时能写文章。每次读书,文学官和左右侍从常常恐怕他因为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他停一下,由于太喜欢读书,无法禁止,左右都说有曹植的影子。
建安二十一年受封平乡侯。次年改封东乡侯,再改封赞侯。黄初二年时进封爵位为赞公时,官员属下都来祝贺,他却说:「我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收种庄稼的艰难,有很多骄奢逸乐的过失。各位贤者已经庆贺我的喜庆事,也该辅助我弥补缺陷。」由此可见比起许多兄弟更懂得在兄长眼线下自律的重要性。
兄弟间每次游玩娱乐时,他常独自深思经典。文学官和防辅商议:「我们接受诏令考察赞公的举止,有了过失应当奏报,有了好事也应当奏报,不能隐瞒他的美好!」一同上表称赞陈述曹衮的美好。但是他知道后极为惊惧,责备他们说:「自己提高修养,坚守贞操,不过是普通人的行为罢了,各位却报告给上面知道,这恰恰是为我增加负担和拖累。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他的警戒慎重恐怕更多是来自于文帝对兄弟的猜疑。
对于这个叔叔的行为,明帝是深知的,碍于不能无视主管官员的上表,只得下《诏有司议中山王衮犯禁》:
「王素敬慎,邂逅至此,其以议亲之典议之。」
明帝的意思是:中山王素来恭敬谨慎,偶然来到这里,还是用评议帝王亲属的规则来评判这事吧,就是让这件事情轻轻放过。即使是明帝的命令,主管官员依然不放过,坚持一定要依法行事,不得已明帝只好又下《削中山王县户玺书》:
「制诏中山王:有司奏王乃者来朝,犯交通京师之禁。朕惟亲亲之恩,用寝吏议。然法者,所与天下共也,不可得废。今削王县二户七百五十。夫克己复礼,圣人称仁;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王其戒诸,无贰咎悔也。」
不得已只好削减叔叔两个县、七百五十户的封邑。为此忧虑害怕的曹衮,告诫命令属下官员要更加谨慎,得知叔叔这么配合的明帝,除了赞赏外更下令不准再追究此事。
六月,鲜卑领袖轲比能和步度根结亲,诱使他依附于自己并背叛并州刺史,亲率兵万余人在陉北迎接他的人马辎重。身为刺史的毕轨察觉两人勾结,上《出军表》表明想要出兵威吓:「辄出军,以外威比能,内镇步度根。」
毕轨,字昭先,东平人,后汉典军校尉毕子礼之子。年轻时因才能着有名声。曹叡被策封为太子时,他担任与司马懿当年相同的文学,后来转任地方任长史。
曹叡即位后,征召他回到洛阳担任黄门郎,将宗室公主嫁给毕轨之子,从此家中富有起来。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后,自认地位显赫常显露出骄傲和放纵的行为,在任时北方游牧民族常常侵扰边郡和杀害吏民,这次轲比能劝诱步度根,恐怕与利用他往日行为劝说背叛有关。
接到上表的明帝认为兴兵讨伐只会让两部鲜卑团结,日后难以对付,也无法振奋曹魏声威,起兵没有任何益处。赶紧派遣使者持旨前往:「步度根因和轲比能私下联系,心中必定自疑。今天唐突出兵,定然会促使双方联合。即便需要用兵,也不可越过边塞。」这样细密的指示就怕毕轨莽撞出兵。
明帝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诏书还没送达前,他已从治所晋阳北上三百六十余里前往阴馆,派遣将军苏尚、董弼两人前往追击。轲比能派出儿子率领千余骑兵去迎接步度根时,与毕轨追击部队相遇,双方在阴馆往西将近两百里的楼烦展开大战,此战不仅曹魏全军覆没,苏、董二人更是当场战死,更严重的是让步度根与泄归泥打定与轲比能合作一同出边塞,坚定扰边决心。得知毕轨大败的明帝赶紧派出虽不姓曹却属宗室、按排序也是属于叔叔辈的秦朗,率领中军出发讨伐两人。
秦朗,字符明,小字阿苏,新兴云中人。父亲秦宜禄是吕布部下,奉命出使汝南时,袁术把汉朝宗室女嫁给他,把前妻杜夫人和儿子秦朗留在下邳。建安三年,曹操在下邳围攻吕布时,关羽请求迎娶杜氏。曹操眼见杜氏美貌,一反约定将她纳为妾。
秦宜禄随后归降曹操担任铚县县长。张飞以夺妻之仇怂恿他叛曹,出走后不久反悔遭到杀死。当时秦朗随母住在曹府,尹夫人的孩子一并收养在府,他与行事无所忌惮的何晏截然不同,言行谨慎低调,让养父曹操也很喜欢他,曾对宾客说:「世上有人像我这样疼爱继子的吗?」
长大后暂离曹府四处游历,在曹操、曹丕时都没有任官。直至六年前曹叡即位后的太和元年,才被征召为骁骑将军、给事中,经常伴随明帝出行。明帝有喜好举发罪行的嗜好,甚至有数个罪犯只因小过失被处死;眼见这些事都没有谏止,也未曾为朝廷推荐一个贤才的秦朗,只因行事低调得到明帝的赞扬。每次询问、召见,大多叫小名『阿苏』,累次公开赏赐外,更为他在洛阳建一幢大府第。朝野上下虽然知道即使去贿赂,为人低调的他也不会在皇帝面前说好话,终究他是皇帝亲近之人,因为这个关系去贿赂的人依然不绝于途,财富可比得公爵、侯爵之家。
东吴遣往辽东的船队终于抵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为首的使节团,以大帝的名义封公孙渊为燕王。见到如此阵仗后,意外吴大帝会如此看重,当下心想东吴距离远而曹魏近在咫尺,害怕与东吴来往过密会引来曹魏讨伐,又看到大量的金宝珍贷、九锡备物等送来的珍宝,心中垂涎又不想得罪曹魏,就只能有一种选择:设下酒宴招待后诱斩东吴节团,将首级献给明帝,更将随行的一万甲士、船只全部纳入辽东。
九月,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东吴的张群等人口中,得知公孙渊无视自己的好意,不仅杀死自己派出的使者,更吞并珍宝与军队,让他觉得面目无光、愤怒至极。
群臣赶紧询问怎么逃出辽东的?公孙渊打算消灭抵达辽东襄平的东吴使节时,一开始就拆散官兵,将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等及官兵六十人安置在辽东以北二百里、由太守王赞管辖二百户人家的玄菟。秦旦等人都要求蛰居在民家,四十多天中只能靠他们供给饮食过活。这期间秦旦与张群等人商议:「我们远在异域,辜负背负的使命,今日被弃于此地与死无异。我仔细观察此郡的防守十分薄弱,假使我们齐心一致,就能放火焚烧城廓,杀死他们的官吏,进而为这次羞辱出使报仇雪耻,即使一死也无恨。比起茍且偷生沦为阶下囚而活如何!」众人闻言都赞成。
众人暗中约定在八月十九日深夜起事。那天中午却被当地人张松告发,太守集合部众并关闭城门阻止东吴人离开,众人眼见事泄赶紧爬过城墙逃出。东吴众人中膝盖生疮的张群,行走不方便跟不上别人的速度,屡屡要靠杜德的搀扶照应,由于山路过于程崎岖不平,走出六七百里后,张群的伤势持续加剧,只得躺在草丛中无法再向前走,两人互视悲伤流泪。他说:「我不幸伤得厉害,离死没几天了,你们几位应该加紧向前赶路,指望有个去处,白白地守着我都会死在深山穷谷之中,有什么益处!」杜德反说:「万里流离,生死与共,怎么能忍心抛弃你!」让秦旦、黄强在前先行,杜德一人留下来守护张群,在附近采集野菜、果实充饥。
先行出发的秦旦、杜德在几天后到达高句丽国,宣称吴王给高句丽王位宫及主簿颁下诏书,谎称赐品都被辽东劫掠。得知消息高句丽众人非常高兴,当下受诏后,派人跟随秦旦返回迎接张群两人,又派遣差役二十五人,除了护送秦旦等返回东吴外,更上表称臣,进贡貂皮千张,鸡皮十件。回到东吴的秦旦诸人悲喜交集、不能自制,被他们感动的大帝将他们提升为校尉。
感动归感动,遭到公孙渊侮辱的大帝怒说:「我都已经年近六十,人世间的艰难困苦还有什么没看过、经历过!近来却被鼠辈所戏弄,令人气愤不已。如果不亲手斩掉鼠辈脑袋扔进大海,也没有颜面君临万国,即使让东吴为之颠覆,也不后悔!」
怒火冲天的大帝,没有人敢正面劝止,留守武昌的上大将军陆逊得知后赶紧上《乞息亲征公孙渊疏》:
「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泛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方今天下云扰,群雄虎争,英雄踊跃,张声大视。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方**平华夏,总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闻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阙,戚至而忧,悔之无及。若使大事时捷,则渊不讨自服。今乃远惜辽东众之与马,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惜乎?乞息六师,以威大虏,早定中夏,垂曜将来。」
他想说的是:「陛下以神明威武的资质,生当大命,在乌林大破曹操,在西陵大败刘备,在荆州生擒关羽,这三个败虏都是当世英雄,都被陛下摧折他们的锋芒。圣明的教化安抚四方,风行万里而小草为之倾倒,如今正临**平中原、统一天下之时,现在不能忍住小恨而发出雷霆万钧般怒火,是违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古训,轻视自己为帝王的贵重身分,这是我感到疑惑的。我听说,行万里路的人不在中途止步,立志取得天下的人不对小事耿耿于怀而危害大局。强大的敌人压境,荒远之地还没有臣服,陛下乘船远征,必然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事到临头才去忧虑,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如能使国家大事及时报捷,公孙渊不用征讨自己就会归顺。而今陛下还恋惜远在辽东的人口和马匹,怎么单单要舍弃江东万安的根本基业而不珍惜呢?」
陆逊很清楚孙权很喜欢别人称赞他英明神武之类,上表一开始就以打败曹操、刘备将他捧高,然后再以成功治理江东来劝止舍弃领土征讨辽东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