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5页)
聪明机灵的赵姬成为吕不韦送给他的礼物,后来与吕不韦两人合作,为他生一子为嬴政。异人利用华阳夫人关系回国改名子楚,父亲死后成功即位为秦庄襄王,在位两年后过世,十三岁的嬴政嗣位为王。
成为太后的赵姬与吕不韦秘密来往,两人关系甚是亲密,吕不韦为了保住权势想要与赵姬保持距离,于是进献男宠嫪毐,从此脱身,赵姬与嫪毐日夜**乐诞下两个私生子。秦始皇得知太后私德有亏,不仅一举歼灭仗着母亲企图谋反的嫪毐,更下令车裂嫪毐、摔死与母亲产下的私生子,随后逼死吕不韦,将母亲赶出咸阳城、幽禁在蜀中,四年内忧郁而死。
汉武帝当初登基时,环顾四周皆是外戚,后宫有祖母窦氏太皇太后和母亲王太后,前朝有丞相窦婴和母舅太尉田蚡,连御史大夫等重要的官员也都是外戚家的族人。武帝在朝中犹如木偶一样被后宫势力牵制,想推崇儒学,祖母偏要推黄老学术。窦婴田蚡联合御史赵绾、郎中令王臧设立明堂宣讲儒学,赵绾大胆奏请今后不用对后宫奏事。惹得太皇太后大怒,逼的武帝罢免赵绾,让窦婴和田蚡两人回家做个闲散宗亲,更逼着改任用黄老学派的许昌、庄青翟作为辅臣。这一场官场大洗牌,从头至尾武帝只能俯首听命。
随着窦太后去世、窦家日渐式微,武帝才夺回权力。另一边的母亲王太后家、尤其是田蚡在朝中还是有很大的话事权,凡他举荐无不位高权重,甚至武帝曾恼怒说:「你想任用的官吏已经任命完没有,朕也想任命几个。」田蚡还曾经要求把考工官署的地盘划给自己以扩建住宅,武帝不忿的说:「舅舅何不把武库也一并取走?」在窦太后死后窦家日薄西山,连窦婴田地不成都遭到田蚡抢索,更在娶燕国公主为妻的宴席上和窦婴的好友灌夫发生争执,入宫向王太后告状,虽然窦婴努力廷辩,灌夫难逃灭族命运,甚至窦婴也被斩首示众。武帝经过努力终于清扫母亲家的外戚势力,甚至在临终前赐死儿子的母亲钩弋夫人,就是怕重演类似局面。
六月,第一件事情当然就是要为父亲送葬,结果当天告知群臣因为天气炎热身体不舒服,曹真、陈群、王朗这些重臣不知道是否清楚父子间的紧张关系,竟然就顺驴拍马劝止,送葬队伍就少了最重要的继承人,首阳陵的场面变得很怪异。
得知曹丕驾崩消息的孙权来说,当下反应不是派人吊唁,而是趁此机会出兵。趁人之危、两面三刀一直是孙权的最高指导原则,不论是利用关羽还是曹丕死亡都是。既然是年轻的曹叡即位,吴国方面可就不客气,兵分两路吴王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当年降服荆州后投降的文聘这时作为太守率兵坚守,另一路是大将军诸葛瑾率领部将张霸进攻襄阳。
得知东吴来攻,曹魏朝廷内议论纷纷,建议议派兵增援,明帝摇头:「孙权的军队惯于水上作战,他们如今敢于弃船从陆上进攻,不过是盼望我军没有准备。眼下文聘已经据城坚守,进攻的一方需要比防守的力量大一倍才能互相对抗,孙权终究不敢在江夏城下久留。」不久前明帝派治书侍御史荀禹前往慰劳边防将士,进入江夏境后得知东吴来袭,调动各县的士卒,和自己的随从步、骑兵一千人,登山放火,以为曹魏的援军这么快到的吴王率军悄悄撤退,不过诸葛瑾一路并没有随之撤退。
这个消息传回洛阳,让众人大叹不愧是曹操从小放在军帐中成长,见识比起他父亲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丝毫没有愧对刘晔口中评价的小秦始皇、汉武帝称誉。
回国后的吴王接到来自交州刺史步鹫的报告:交趾太守士燮享年九十岁卒。自从归附江东后,步鹫为他表奏封为左将军,诱导益州大姓雍闿反蜀附吴有功,再封卫将军。自从镇守交州四十余年来没有发生大事,自身酷喜读左氏春秋,中原士人因此往依避战乱者数以百数。每年上缴贡纳杂香、细葛布、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象牙以及香蕉、龙眼等奇珍异果,对于东吴经济与朝贡曹魏多有帮助,每年孙权都会回信并且厚加宠赐。
本来让儿子士徽继承父亲位置就没事了,在想把交州彻底掌握在手中的孙权眼中,除了任命士徽为安远将军,兼任九真太守外,更派遣校尉陈时担任士燮的交趾太守位置,同时采纳吕岱的建议,以交趾道路险远为由,分合浦郡及其以北的三个郡设立广州,任命吕岱为广州刺史;交趾及其以南的两个郡为交州,戴良为交州刺史。这下引起士徽的不满,凭借整个交州七郡人民所依附的人望,决定反抗孙吴的命令,自称交址太守,派遣宗族兵力驻守在海口,阻止戴良和陈时赴任,当然这个反应是在孙权与吕岱预料之中。
随着诸葛瑾回到东吴,又一件不幸的消息传来:仅剩最后一位三代元老冠军太守韩当因病逝世。去世前还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一万人,讨平丹阳郡贼寇叛乱,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月,辅国将军陆逊上表《议缓兴利改作》:
「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脊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爱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是以《诗》叹「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乞垂圣恩,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陆逊想以此劝吴王广施德政,缓和刑罚,放宽赋税,免征徭役。又进言:「忠诚善良的建议,不能彻底向君王陈述;取悦君王的小臣,才反复以小利上奏。」
吴王孙权看完陆逊的上书后,下《报陆逊》:
「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君以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为之耳。今承来意,当重咨谋,务从其可。且近臣有尽规之谏,亲戚有补察之箴,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书》载『子违汝弼,汝无面从』,孤岂不乐忠言以自裨补邪?而云『不敢极陈』,何得为忠谠哉?若小臣之中,有可纳用者,宁得以人废言而不采择乎?但谄媚取容,虽暗亦所明识也。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又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茍免,此实甘心所望于君也。」
吴王的想法是:「《尚书》上记载:『‘我的错误,你要帮我改正』。你在信中不敢彻底陈述,怎么能称作忠心善良呢?」下令有关人员,把要实施的条款拟好,派郎中令褚逢带给陆逊和诸葛瑾,让他们对其中的不妥之处进行删改或增添。
东吴失去元老,同盟的蜀汉也失去一位人才:当初与张温对答的大司农秦宓。与他交好的谯周想起他的诗《远游》:
「远游何所见?所见貌难纪。岩穴非我邻,林麓无知己。虎则豹之兄,鹰则鹞之弟。困兽走环冈,飞鸟警巢起。猛气何咆厉,阴风起千里。远游长太息,太息远游子。」
东吴境内的山越民一直是很头疼的问题,丹阳、吴郡与会稽等地的山民又起贼寇,攻破附近县城。吴王下令分这三郡间的山地险地为东安郡,任命绥南将军全琮领太守。到任时并不先行讨伐,反而是明赏罚、招诱降附,企图收拢人心,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十二月,明帝正式大封群臣,依序是: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就像之前负责扬州方面的军务。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华歆表示要将职位让给朋友管宁,明帝不同意,反而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大夫《下诏征管宁》:
「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则襁负而至,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而黄初以来,征命屡下,每辄辞疾,拒违不至。岂朝廷之政,与生殊趣,将安乐山林,往而不能反乎!夫以姬公之圣,而耇德不降,则鸣鸟弗闻。以秦穆之贤,犹思询乎黄发。况朕寡德,曷能不愿闻道于子大夫哉!今以宁为光禄勋。礼有大伦,君臣之道,不可废也。望必速至,称朕意焉。」
更命令青州官府,要他们以朝廷大臣的礼仪规格,派官吏用可坐乘的安车将他护送到洛阳,但是他依然是不应征召,此事就此作罢。
士徽叛变后,戴良不得已在合浦停留。以前获士燮推荐在郡中作吏员的柏邻,劝说迎接戴良来交趾上任。惹得士徽大怒,将他活活打死,他的哥哥柏治得知后,召集宗族士兵进攻,可惜并未成功。
受命为广州刺史的吕岱上书请求征讨士徽,亲自指挥三千士兵,日夜兼程渡海前往。有人对他说:「士微凭借他家几代对交趾人的恩德,为一州人所归附,不可轻视。」他回说:「现在士徽虽然图谋不轨,却不知我已迅速到达这里;假使隐蔽行动、轻装出发,一定可以将他打个措手不及,一举获胜;假使行动迟缓,使他产生疑心并绕城固守的话,七个郡内上百个蛮族部落,就会群起响应,到时候即使有才智很高的人,也无法轻易智取!」说完下令行动,经过合浦与滞留的戴良联合进军。还任命士燮的侄子士辅担任从事,以师友之礼对待,派他劝说投降。
士徽听说吕岱前来,果然大为惊惧,不知如何是好,率领兄弟六人赤膊跪迎。当下吕岱下令将他们全部斩首,将送首级送到建业。士徽手下大将甘醴、桓治等人不服,率领官吏百姓攻打吴军,将他们打得大败的吕岱,乘胜进军讨伐九真,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自此岭南才算真正纳入东吴政权直接控制之下。吴王因这次功劳将吕岱封番禺侯,升为镇南将军。这个计策成功瓦解士家后,取消广州建制,恢复交州原来的划分范围。
当今皇帝的叔叔、雍丘王曹植得知明帝封赏群臣后,上《辅臣论》:
「盖精微听察,理析豪分。规矩可则,阿保不倾。群言系于口,而研核是非;典诰总乎心,而唯所用之者,钟太傅也。
文武并亮,权智时发。奢不过制,俭不损礼。入毗皇家,帝之股肱。出作侯伯,实抚东夏者,曹大司马也。
知虑深奥,渊然难测。执节平敌,中表维藩。恭以奉上,爱以接下。纳言左右,为帝喉舌。曹大将军也。
英辨博通,见传异庆。德实充塞于内,知谋纵横于外。解疑释滞,剖散盘诘者,王司徒也。
疏达,至德纯粹。容中下云,则众诸不身。进吐善谋,则众议不格者,陈司空也。
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很明显的就是对于明帝任用的大臣的评语,希望侄子皇帝能够善用大臣,光大曹魏基业。
明帝又下诏封自己最小的叔叔,其实年龄比自己还小的曹茂为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性格倨傲而缺乏教养,让父亲曹丕屡屡不肯封他为王,只有侯的地位,一直到今天才让侄子封王《封聊城王诏》:
「昔象之为虐至甚,而大舜犹侯之有鼻。近汉氏淮南、阜陵,皆为乱臣逆子,而犹或及身而复国,或至子而锡土。有虞建之于上古,汉文、明、章行之乎前代,斯皆敦叙亲亲之厚义也。聊城公茂,少不闲礼教,长不务善道。先帝以为古之立诸侯也,皆命贤者,故姬姓有未必侯者,是以独不王茂。太皇太后数以为言。如闻茂顷来少知悔昔之非,欲修善将来。君子与其进,不保其往也。合封茂为聊城王,以慰太皇太后下流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