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02(第1页)
第十三章02
陈矫,字季弼,当地广陵东阳人。出身自广陵刘氏,与广陵厉王刘胥后代刘颂为近亲,过继给母亲一族继承香火,改姓为陈,与刘晔都是皇室旁支后裔,只是单从姓氏无法分辨。早年间和许多人一样,为了远避兵难远走家乡,曾在江东一带居住,孙策和袁术都听过他的声名,都想礼聘为幕僚,都不应命出仕,为了免除这些困扰,决定回到广陵居住。广陵刚由曹操署命的陈登担任太守,邀请他出任郡功曹,曾交代去许都一趟,并特别嘱咐:「许都一带的文士近来颇有议论,似乎对我的评价并不甚好,请你到走一趟,为我探听消息的真伪,再回来告诉我实情。」
应命前往许都后回来复命:「听到附近的言论,都认为您为人颇骄傲自大。」陈登说:「说到家门严谨,德行俱全者,我最敬重陈元方两兄弟(陈群的父叔);说到德行清高,如玉般洁白者,最敬重华子鱼;说到正直有义,嫉恶如仇者,最敬重赵元达;说到博闻强记,才华横逸者,最敬重孔文举;说到英雄杰出,有王霸之略者,最敬重刘玄德。我如此尊敬他人,怎会是一个骄傲的人呢?只是其他人太过庸碌,不值一谈而已。」可见陈登性格高雅,对他也是深深尊重。陈矫与同郡徐宣齐名可惜两人关系并不融洽,都被陈登器重,一同在郡府任职。
家乡受到孙权的围攻军情告急,接到命令自然不敢稍有迟疑,日夜兼程赶到官渡面见曹操说:「我们广陵虽然只是一个小郡,却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如果可以得到您的救援,将成为您的外部屏障,挫败吴人北上的图谋,进可保徐州安定。如此一来您的声望从此远震四方,您的仁爱得以流传,还在观望不肯臣服的势力也会望风归附。此举既可推崇德行,二来培养威势,实在是王者的所作所为!」
听到陈矫的分析后,很佩服他的智策,曹操就想把他留在身边辅佐。陈矫就说:「因为我郡县受到侵略,才奉命四出奔走告急求援,即使没办法像申包胥那样求得援兵,无法忘却弘演的那份忠义啊!」话中提及的申包胥,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楚王蚡冒的后代,大名鼎鼎助吴破楚的伍员(伍子胥)好朋友。伍子胥家族在楚国被迫害,父亲与大哥遭到楚王下令处决,伍子胥出逃时曾对申包胥说:「我必定要消灭楚国。」申包胥回答:「加油!你能消灭,我就能使楚再兴。」
吴国大军入侵楚国都城郢,率领军队的伍子胥到处搜寻昭王没有找到,愤怒之下命人掘开楚平王的墓,拖出尸骨,抽打三百鞭方才住手。申包胥逃出郢都躲在山中,知道这件事情后,派人责备伍子胥:「你这样报仇,未免也太过分了吧!我听说虽然人多势众,一时或许能胜过天理,天理最终还是要获胜的。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曾经面朝北亲自侍奉过他,现在竟然鞭打死人,这岂不是不讲天理到极点了吗!」伍子胥派人解释:「替我向申包胥致歉吧,就说我因为年事已高,报仇心切,像眼看要日落西山却仍路途遥遥,才做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事情。」
申包胥跑到秦国去告急,请求发兵救楚。无奈秦国不肯出兵,他就站在秦国宫廷中日夜不停地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哭声始终没有中断。深受感动的秦哀公说:「楚王虽然无道,有这样的臣子,怎么能不保全楚国呢!」于是答应他派遣五百辆兵车援救楚国,抗击吴国。
弘演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很被国君器重。奉命出使国外之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狄人突然攻打卫国、杀死卫懿公,将他的尸体全部煮食,只留下肝脏。朝歌沦陷后,他前往荧泽为卫懿公收尸,只见血肉模糊、尸体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尚称完好。大哭对肝叩拜说:「主公一世风光,如今无人收葬,连个棺木也没,臣仅且以身为棺吧!」说着持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手取懿公之肝纳入腹中,不久死亡。从者只好把弘演的尸体当作懿公的棺材,草草掩埋。
陈矫的回答是说我现在是陈登的属下,应该为他尽忠节,谢谢您的好意。知道他话中意思的曹操也不勉强,赶紧下令派兵增援。援军尚未到达之际,陈登暗中命人在救兵来援的必经之地聚积柴草,隔十步一堆,纵横成行,布列整齐,乘夜点燃光照远近。孙权发现后误以为救军已到十分惊恐,没想到派人确认情况,率领部队撤走匡琦包围网。确认援军到达后,陈登亲率城中军队出击与援军夹击,一举击溃江东军,让孙权败退撤回。
当然袁绍下令进军黎阳的消息,马上就传进官渡军帐,曹操优先思考是各地守备。去年命令臧霸入侵青州、占领北海,派心腹程昱驻守鄄城,防止袁绍方面从东边袭击许都。更派魏季镇守关中,派魏种镇守河内,派曹仁占领畲泉。
四月,当袁绍与曹操准备开战之际,江东出大事了!上个月孙权进攻广陵陈登,遭到曹操派出的援军击败,率领残部回到吴郡后,大哥孙策将军队移防到到丹徒,准备在此等待粮草运输齐备后,北渡长江,目标是现在后防空虚的许都。三日,孙策兴致一起,拎上弓箭就往丹徒山中打猎,驾马狂奔的他,将马力不及的随从部属远远抛开,突然间三个人从暗处现身,自称是遭到孙策攻灭的前吴郡太守许贡门客,用箭射中面颊。命悬一线之际随行部下终于赶到,见孙策遭到箭伤,立马将刺客砍死,赶紧将伤重的他送回丹徒。
紧急送回城中的孙策,经过医治之后逐渐转醒,心知自己这次的伤太严重,这次的生死关头恐怕是难过,命人让张昭等人赶来。众人到来之后对他们说:「中原正在大乱,以吴、越的人力,据守三江险要,足以坐观成败。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张昭等人认为他会把兵权交给和他性格相似的三弟孙翊,出乎众人意料的,却把二弟孙权叫过来,让他佩带上印绶:「率领江东的人马,决战于疆场,与天下英雄相争,你不如我;遴选贤才,任用能臣,使他们各尽忠心,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孙策遭刺有许多疑点,即使他爱打猎、常常让随从脱队跟不上,按理来说打猎的范围是秘密、附近应该有派人警戒,这样的情况下许贡门客如何得知、又如何潜入的,颇令人费疑猜,众人即使心中有疑,只能决定放在心中。决定继承人也是令人讶异,竟然不是选与他最相似的孙翊,而是选先前遭到陈登击败的孙权,看着以勇武打下天下的众人来说,讶异已经不足形容。
孙策心中应该是认清,自己死后很难再持续以武力扩张领地的方针,北方曹袁争战,胜者必然将河北四州与兖豫都纳入手中,此后不日会挥军南下,以江东之地,很难同时面对荆州刘表与曹袁间的胜者,比起武力,头脑清楚更为重要。对于孙权不善于用兵的缺点,孙策希望他千万慎重不要自己领兵北渡中原作战,建议多把重任委由贤能之人担任,让他们在各自职位上尽心用力,合作保护自己打下的江东。
孙策当然担心这个历练不足的弟弟无法胜任这个重担,将孙权托付给性格稳重的张昭,嘱咐:「如果孙权不能胜任,请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如果无论如何都不能担当克敌制胜保卫江东的重任,先生您可以慢点向西返回家乡,无须心中有所挂碍。」这时周瑜还在巴丘训练兵士,来不及回来,可想而知如果周瑜在场,必然托付有他一份。
四日当夜孙策因为伤重不治去世,众人在病榻前悲痛难忍。他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善于用人,兵士和百姓都愿意为他效死。当时来说,战争必然伴随掳掠当地,他却一反当时惯例,严申军令不得掳掠民间财物,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欢迎。仅仅三四年的时间,迅速削平大量割据势力,占据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等地,基本上控制扬州的广大地区,为即将接任的孙权打下基础。
身负托孤重任的张昭,扶起悲痛号哭的指定接班人孙权。隔日见到他无法也无心主持军政事务的样子,疾声说:「孙孝廉,这难道是哭的时候吗?你大哥会希望看到你哭成这样,弃军国大事于不顾?这是他把江东托付给你希望看到的情况吗?」说完亲自替他换好官服,扶上马出去巡视丹徒军营、重振因为失去主帅后低迷的士气。
张昭率领文武官员,领衔向朝廷上表奏报孙策的死讯,更通知所属各地郡、县,命令各地官吏和大小将领严守岗位,预防有心份子趁他刚死兴兵作乱,又安排部队护送灵柩回到吴郡。担任中护军的从兄弟周瑜得知消息,日夜兼程从巴丘率兵前来奔丧后留在吴郡,与张昭主持军政事务,成为初生孙权政权的两大基石。
孙策虽然基本占有数郡,在偏远山区还是有不少盗匪势力盘据。中原战乱后客居在江南的众多士大夫阶级,都把江东视为暂时避难之处,受到孙策招揽入幕,却离死心踏地效劳的君臣关系,还有不小的距离,这就要靠孙权的之后努力。都没有死忠之臣吗?倒也不是,像是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共同完成孙策未竟大业,发誓尽心尽力地为他效力。
对关羽为人很是欣赏的曹操,想知道他有没有久留的心意,让有交情的张辽以私人感情来询问。知道曹操意思的关羽叹息:「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不过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是不可能会留下,为曹公立下功劳后便会离去。」张辽离开后,将关羽的原话向曹操告知,表明他的心意。曹操称赞:「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再让张辽去探听口气,大概何时会离开。深知他是知恩图报之人的张辽,为他担保:「关羽受到将军恩情,必定会立下足以相当的功劳才会离去。」知道他离去已经是既定事实,曹操却加重赏赐,想要动摇他离开的决心,进而留住。
颜良等人围攻白马将近两个月,因为粮食储存问题,无法让太多兵力渡河,不然会出现粮食不继的问题。即使如此刘延也快要支撑不住,赶紧派人到官渡通知。接到消息的曹操决定率军援救。军师荀攸提出建议:「现在我们兵力比袁军少,硬拼必然不是他们的对手,现在最好先分散他们的兵力再行救援。到达延津之后让军队佯装渡河,让他们误以为是要为了袭击后方做准备,袁绍必然分兵西向应战。趁此时赶紧率军轻装急进,袭击攻击白马的颜良诸人,趁他们来不及准备时候迅速攻击,一定可以击败他们。」为何荀攸说兵少?总兵力曹军处于劣势已经是众人皆知,这时候提起并不是指总兵力,是指现在能够调动的兵力,比起在白马围攻的颜良更少。为什么会这么少?之前为了应付各地的防备,调动不少部队,导致于手边能够使用的兵力左支右绌。考虑到荀攸的计策应该是最恰当的,曹操赶紧接纳他的建议。
曹军佯装从延津口渡河攻击的消息,很快就从前方传到黎阳,或许早有预想此情况,袁绍很快的分派兵力向西攻击。得知袁绍如荀攸所言行动后,曹操率军急速向白马挺进。荀攸的计策这时候出现问题,第一、渡过黄河作战不论是北攻或是南返,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渡河必定是迟缓的,不管多么隐蔽都是会被发现,会让对方以为识破其意图,误以为真有渡河意图。这是最好的情况,看在久经战阵的将领眼中就会破绽百出。其二、即使渡河成功,后续的粮草等问题如何解决?即使能够偷袭成功,也无法当日往返,如果没有运输,这支部队必然会陷入前后无援的情况。其三、只有北渡黄河的行动,却没有南返接应的留守部队,更为可疑。
这些情况必然也到了围攻白马的袁军军帐,无论颜良等人有没有认知到这是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计谋,围攻白马已经到最后阶段,绝对不能放松。曹操亲自领军到白马外十余里处,遭到颜良的斥候发现,赶紧派张辽、关羽、徐晃作先锋追击,曾为吕布手下的张辽,最拿手当然是骑兵追击,关羽也随后跟上。满心以为袁军应该还来不及准备,不料发现将白马包围交给郭图等人的颜良,已经准备迎击,两军接战之下张辽遭到反击,两军混战中渐渐的袁军占了上风,颜良的旌旗伞盖在袁军中是极为醒目的,同在先锋的关羽认清旌旗方向后,策马**,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死颜良,斩下头颅策马而归。得知情况的曹操下令大军冲杀,失去主帅的袁军大败溃散,终于得以解除白马包围。颜良既死,郭图等人赶紧撤军返回黎阳,有惊无险的解开白马之围后,拖住袁绍脚步的阶段任务已经完成,还赚到一个颜良,可说是战果丰盛。认为白马的前哨已经守不住的情况下,下令东郡太守刘延将所有人和军备向西前往延津,只留给袁军一座空城。
想要再次挫败袁军气势的曹操,命令之前攻击袁绍营寨大胜的于禁与乐进合作,原本于禁率两千步兵守延津,曹操增步兵两千、骑兵一千。两人合作渡河攻下汲、获嘉二地,焚烧袁军保聚三十余屯兵所在,斩首数千、俘虏数千,袁军将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想到袁绍屡屡失策,又遭到俘虏于是接受招降,此次战果堪称辉煌。
曹操命令和关羽、徐晃等人担任先锋的张辽,前往徐州鲁地诸县,为什么在这样战情紧张的时候,要将他派出?原因是袁绍在后面煽动当地的盗匪势力起兵反抗。选择他的原因就简单许多,徐州在吕布手中时,曾经担任鲁相,对于当地地形与盗匪势力,自然是清楚不过,要讨平反叛势力自然是不二人选。
兵力如此吃紧的情况下,连防守各地都很吃力,粮草辎重谁来运输?担当此重任不是来自曹操的命令,是自愿率领族人以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需等工作,与前方战事较无关系的离狐太守李典。这种后勤工作往往都不是论功行赏优先的对象,对此李典没有怨言、更自愿扛起这样的任务,对于收拢人心这方面曹操比起袁绍强的多。
让出白马后,东北一百二十余里处就是曹操以前的根据地鄄城,现在由振威将军程昱率七百人驻守,袁绍如果南渡黄河、进驻白马后,距离许都东北方六百二十余里的鄄城,就会成为防守大本营的前线;担心防御薄弱的曹操,告知他打算增加二千名士兵,遭到拒绝:「袁绍拥兵十万,自以为所向无前,看到我兵力溥弱,一定瞧不起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大军经过就一定会进攻,鄄城必然会被攻陷,白白损失两处的兵力得不偿失,请您不需过度担心鄄城。」在各地都向官渡大本营要求援助,程昱这样利用袁绍骄傲自大心态,让分配兵力焦头烂额的曹操,获得极大的缓冲。
举大军南下的袁军,果然如程昱预料,在意世间评价,不想让人有欺负弱小负评的袁绍,没有进攻兵少的鄄城,改下令追击从白马撤离的辎重队。知道消息的曹操对贾诩说:「程昱的胆量,超过古代勇士孟贲和夏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