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第2页)
泄归泥率部下出奔投靠步度根。得知消息的轲比能虽然想派兵追赶,无奈时机已失没有追上。步度根、泄归泥二人率三万多户鲜卑百姓前往雁门郡,请求归附曹魏。雁门太守牵招接纳并答应为他们出气,下令还击轲比能,杀死他的弟弟苴罗侯。此战过后与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人结下怨仇。牵招随后亲自率领归泥等人前往云中故郡一带攻打将轲比能击败。
屡次兼并各部落的战争遭到田豫、梁习干预的轲比能,渐渐对曹魏怀有反叛的想法,给辅国将军鲜于辅的信中说:「胡人不识文字,已故的校尉阎柔为我向天子保举。我与素利有仇,往年派兵攻讨,田豫却协助素利。我在阵地上派琐奴前往,听说您来马上撤回军队。步度根处处抢掠、杀死我弟弟,更反诬蔑我为强盗。我们虽然落后、不知礼义,既然接受天子印绶,牛马尚且知道水草为美,何况我还有人心。将军应替我向天子讲明情况。」
接到书信的鲜于辅转呈上报朝廷,为免事态恶化,文帝赶紧派田豫负责招纳安慰,轲比能的势力变得更加强盛,统领十多万人之多。每次抢掠所得财物,不仅从不私吞,更当着众人面平均分配处理完毕,除了部下愿意效死外,鲜卑部落首领也很敬畏。即使如此他的势力还是比不上檀石槐。
三年前,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的部落中遭到杀害。秋天时统率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等人,出塞讨伐郁筑革建大获全胜的田豫,率兵返回马城时,遭到率兵三万的轲比能围攻整整七天。幸亏历来为鲜卑人所信任的上谷太守、也是阎柔的弟弟阎志前往解释劝说,才为他解围。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改为对鲜卑实行安抚信任政策,轲比能于是多次来到幽州进贡。心怀倨傲的边境民族领袖,自然是无法长久俯首称臣,一有机会就会举兵反叛,诸葛亮的招手正是时候。
知道诸葛亮出祁山、又诱降轲比能到祁山略偏西北八百多里的石城,以为遥相呼应这样坏消息的明帝,陷入该找谁去应对的困境。去年从汉中撤军后,叔叔曹真就重病在床,别说领兵作战,连下床都有困难。眼下曹氏宗族已经无人可用,应对西部战线最有资格的是征西车骑将军张合,明帝对他的了解信赖却没有托孤重臣大将军司马懿来的高,几经考虑之后,决定派人去宛城把他找来。
明帝见到来到洛阳的司马懿:「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意思就是当下西边的情况只有你能解决,赐与统领车骑将军张合、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将领的权力,督雍凉二州,就是把西部的军事大权全都交付给他,领命后随即移屯前往长安,防备诸葛亮来袭。
三月,正当曹魏紧锣密鼓的应对蜀汉来袭的时候,又传悲报:大司马曹真薨。接到消息的明帝自然是悲痛万分,这位叔叔可说是宗族内最后的基石,现在撒手人寰,放眼曹家新生代几乎没有可以马上顶上来的。
伤心归伤心,还是赶紧下诏谥为元侯,让长子曹爽继承爵位。追思生前立下的功劳,下《封曹真五子诏》:
「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其悉封真五子义、训、则、彦、皑皆为列侯。」
意思就是:大司马一生忠孝节义,辅佐二祖,对内不因自己是皇亲而邀宠;对外也不鄙视贫寒之士,真可谓是守成业、忠职守、道德高尚的人啊!分封曹真的五个儿子羲、训、则、彦、皑为列侯。
讽刺的是从去年撤军之后,没有下过半滴雨的天气,这时又滴滴答答的开始下雨,像是哀悼他的过世,又或者是嘲笑他不识天候莽然出兵。
前往长安路上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的司马懿,抵达后吩咐费曜、戴陵率四千人守离轲比能的石城东南将近八百里的产粮重地上邽,防备鲜卑入侵搅乱。另一方面让郭淮、张合与自己一同率领本军前往祁山迎战。
司马懿如果想一来就可以呼风唤雨,那可就错了,明帝派出阵容中还有杜袭、薛悌、牛金、魏平、贾嗣等人,除却后面三人,前面两人的来头可都不小。杜袭从曹操迎奉献帝侯就开始跟随,至今已经三十五年,薛悌更是与荀彧程昱一起守过兖州的元老,战后被提拔为泰山太守,资历比起杜袭更高一截,已经四十年头过去。这两位大元老在此,即使司马懿想要令来将行,也得看看这几位的脸色再说。
除了这两位之外,作为副将的张合也不可小觑,在决定方针的之前,司马懿还请问过意见,他认为应该分兵在雍、郿两县以防蜀汉袭击后方,司马懿担心无法抵御诸葛亮,就否决分兵的提议:「如果前军能够抵御蜀汉攻势,将军您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假使前军无法抵挡,空有后军也没有用,像是汉朝初年封国楚虽有三军最终被黥布擒获一样。」
英布,九江郡六县人,坐罪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
英布起兵叛乱之初,刘邦召集将领们问:「英布造反,对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这小子,还能怎么办!」刘邦心腹汝阴侯夏侯婴就这事问原楚国令尹薛公,他回说:「英布本来就会造反。」夏侯婴说:「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使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反呢?」「往年杀死彭越,前年杀死韩信,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本身,所以造反。」
夏侯婴把这些话告诉刘邦:「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可以问他。」刘邦依言召见、询问,就把想法上报:「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他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刘邦好奇问:「什么是上策?」「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
刘邦再问:「什么是中策?」「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庾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刘邦接着问:「什么是下策?」「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无事。」
刘邦就问:「你觉得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选择下策。」刘邦追问:「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凭借自己努力做到万乘之主,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不仅没有顾及当今百姓,也没有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听到这边大喜的刘邦拍腿说:「说的好。」下令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
造反之初,英布对他的将领们说:「皇上老了厌恶打仗,无法带兵前来的情况,必定派遣将领代理,我只害怕淮阴、彭越,如今他们都死了,其余将领没什么可怕的。」情况如薛公预料,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出逃,死在富陵。英布收纳他手下所有的部队,渡过淮河攻打楚国。
楚国赶紧调动军队分兵三路,采用相互救援的奇策,企图在徐、僮之间和他作战。楚将部下有人劝告:「英布擅长用兵打仗,百姓们一向畏惧。兵法上说:『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和敌人作战,一旦士卒危急,就会逃散。』如今兵分三路,只要战败我们其中一路军队,其余都会逃散,怎么能互相救援呢!』楚将不听忠告。果然打败其中一路军队后,其他两路军队都四散奔逃。司马懿就是以此堵住意见。对于这位文人上司,张合心中恐怕比较多是敬服前上司曹真,总觉得他的实战经验还是少了些。
司马懿的剧本虽好,蜀汉丞相诸葛亮却不愿意配合演出。前方探子来报,上邽只有四千曹魏军驻守,根本就是让自己去抢的大好目标,攻下还能补充自己软肋的军粮问题,让李平后勤压力减低,上邽失守司马懿必定来救,届时收割完成以逸待劳,再次大破曹魏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这样一举三得的大好事情,怎么能错过?决定留下部分军队在祁山作为疑兵,亲提大军避开大路与司马懿碰面,悄悄的往上邽进发。
一如诸葛亮预料,没有花多少力气就将上邽四千守军击破,费曜、戴陵赶紧出逃回去报告。这时正是冬麦的收获季节,蜀汉的士卒在汉中养成一身好屯田功夫,一声令下卷起袖子开始收割,随即一大片麦田就露出黑黝黝的土地。
从被击破的费曜、戴陵两人口中,知道上邽已失的司马懿,不仅白白跑了祁山这一趟,更让人把后勤基地给夺走,陷入情况被张合说中的窘境。即使如此也不能不做反应,赶紧带上郭淮、张合赶往上邽。
出发前张合提出意见:「敌军远道而来,我军的优势不在作战,要以长远之计打败敌军。祁山的守军知道大军就在附近,人心自然会稳定,我们应当驻守于此,再以奇兵袭击蜀军后方,不宜前进却又不敢作战,就会使军心与士气不稳。」建议遭到驳回。
一到上邽发现蜀汉军队正乐开怀的收割自己农民所种粮食,顿时怒火上升;如果是一般的将领,立马就杀了过去,司马懿毕竟还是见过世面、打过大仗的人,知道自己远来疲惫,莽撞的进攻下场不用多说都知道。当即下令在上邽靠山边扎营、设营寨,为了争取休息的机会,下令面对蜀汉挑衅一概不理。
见到曹魏援军前来,本想设下伏兵迎头痛击的诸葛亮,眼见无意与自己交战,派兵前往魏营前挑衅,没想到营寨内静悄悄,一点反应都没有。无奈之下只好继续割麦,司马懿此时派牛金率领轻骑兵屡屡骚扰,求战不得、割麦又不行,令蜀汉陷入困境。
将军贾栩、魏平数度请战,都遭到司马懿驳回,诸将私下议论:「大将军怕蜀汉如同老虎,,不怕天下笑吗!」
五月,诸葛亮让王平建南屯,以犄角之势互相支持。对于部属私下议论自然清楚不过的司马懿,心想既然这么想打,就顺你们的心意,如果获胜是我主将的功劳;倘若失败,你们也不敢再请战,省去私下议论。即使损失几千兵马,对家大业大的曹魏来说不算什么,对巩固自己权威来说却是百利无害,念头一转,当下准了出战提议。
司马懿交代张合让他攻打王平所在的南屯,自己率本队去攻打蜀汉大本营。多日来求战不得的诸葛亮,见到魏军终于愿意出战,深怕他们退回营地,赶紧派魏延、高翔、吴班等将领出击,一举大破魏军,斩获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另一路张合面对在街亭从自己眼前安然撤退的王平,没办法顺利攻下只得撤退。
回到营地的魏军将领悄然无声,不再像之前那般高谈阔论,甚至议论主帅的行为也消失无踪,让司马懿感到心满意足,这点损失换来统合人心,再划算不过。
这边司马懿得到他要的效果,诸葛亮可不这么想,再这么耗下去上邽收的这点麦子早已见底,携带的军粮也快告竭,换成自己陷于被动的情况,这点也在司马懿算计之中。
六月,眼见僵持情况已经无以为继,不得已只得下令弃城而走的诸葛亮,还是留了点心思,将主力部队放在后军,希望能够痛击企图追击的曹魏军。
发现蜀汉撤退的司马懿,换成他不按剧本演出,除了下令不准追击,更命令距离蜀汉军队十里尾随前进,不许交战。让曹魏众人摸不着头脑之下,忍不住的张合表示不满:「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张合请命率领一支奇兵,包抄蜀汉军的后路,不应该只是尾随而不追击。鉴于先前建立的军威成功压制众人的气焰,主帅当然继续坚持方针进军。
这下苦的就是诸葛亮,眼见求战不得,粮食一日日的减少,曹魏几乎不耗任何兵马就把自己逼入这等境地,不愧是仅花二十四日将孟达解决的能人,不得已只好选择退入卤城,就是当年杨阜、姜叙打败马超之地,企图引曹魏来攻。
司马懿继续坚持包而不围的策略,真把蜀汉逼到死路,眼见粮食见底,诸葛亮只得再度下令从卤城撤离。眼见蜀汉撤离的司马懿,竟然下令追击!张合赶紧提出反对:「兵法说,围城一定要给个出口,撤退的敌人不要追击。」
张合所说的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
这几句的意思是:「作战时,有几种情况应当小心警戒。如果敌人占领高地,不要去仰攻,不要去攻击士气旺盛的敌军。急于归国的敌军,不要去理睬敌人的诱兵。包围敌人时要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几种情形,假使急于迫击,必然会使敌军坚守死搏,使我军蒙受极大牺牲。」
对于这些原则自然也很清楚的司马懿,不知为何还是坚持让张合前去追击,甚至还以军法强令,不得已只好领军前往,在卤城往南约一百五十里的木门谷遭遇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