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第2页)
第二天,面对打算渡沔水发动攻击的刘备,魏军将领们认为寡不敌众,建议依靠沔水沿岸列阵抵抗。郭淮阻止并建议:「这并无法挫败敌人,而且是向敌人示弱,并不是当下的好计策。我建议不如远离沔水列阵,把敌人吸引过来,等他们在渡河过半之后,我们再出击就可以打败他们。」众人同意他的建议,在远离沔水岸边列阵,见状生疑的刘备,下令不要渡河。郭淮让众人坚守阵地,表明魏军没有撤退的打算。又派人把情况上报在长安的魏王,同意他们的作法的曹操,除派使者持符节授予张合,任命郭淮继续担任司马。
郭淮提出的意见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意思是敌方一部分已上岸,后续部队还在渡河,此时敌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乱,是我方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击,让敌方全部渡河站稳脚跟,要取胜就没那么容易了。
最有名的就是潍水之战。当时韩信率兵攻打齐国,齐王广率兵撤退至高密,接到齐国求援的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号称二十万的兵力前往,加上齐王广部队,两军合兵要迎击韩信率领的部队。
楚齐会合后,有人建议按兵不动、深沟高垒,让齐王广也通知所有齐国城池坚壁清野,逼的韩信部队「无所得食」,只得「不战而降」。这个建议遭到一向瞧不起韩信的龙且否决:「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自以为战胜毫无问题,加上出兵前项羽许诺战胜就可以得到一半齐地作为奖赏的龙且,重赏**在前,任何不战的意见在他眼中就是阻挡他富贵的大石。
不久齐楚联军与汉军在潍水两岸列阵对垒。看到情况的韩信命令利用夜色掩护,悄悄用上万个沙包壅塞潍水上游,次日率军渡河攻打,假装不敌败走。龙且笑道:「我本来就知道他是个胆小鬼!」亲自率领大军渡河追击,这时韩信让上游的部队把壅塞河水的沙包移开,河水突然暴涨,龙且的部队陷入河中进退不能。见到对方阵势大乱的韩信,亲自率兵攻打已上岸的敌军先头部队,一战斩杀龙且,失去大将的齐楚联军自然大败,乘胜追击的汉军不仅将齐王广俘虏,更与汉将灌婴、曹参等将领共同平定齐地。
实战经验丰富的张合知道大势已去,就算固守南郑也难以坚守,下令全军撤离回到阳平关。顿时双方恰好位置互换,刘备占有南郑、褒中和沔阳,张合带着魏军据守西面的阳平关。
魏军在汉中失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长安城中。大为震惊、泪如雨下的曹操泣不成声。既是心痛失去战略要地汉中,更加心痛是失去既是虎将、又是亲族的夏侯渊。两人既有血缘之亲,又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女儿清河公主还是他的儿媳妇,可谓亲上加亲。平定关中和陇右,首功就是夏侯渊,称他是『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绝不是过誉。曹操曾经告诫说:「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只依仗勇敢啊!作为一个将领当然是以勇为本,除此之外还要有智计。只知一昧的倚靠勇力,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
二月,身在邺城的太子曹丕,仿效父亲作百辟刀,也命人打造百辟剑,作《剑铭》以资纪念:
「昔者周鲁宝赤刀孟劳,雍狐之戟,屈卢之矛,孤父之戈。楚越太阿纯钩,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君子虽有文事,必有武备矣!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其始成也,五色充炉。巨橐自鼓。灵物髣佛,飞鸟翔舞,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刀三: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匕首二:一曰清刚,二曰扬文;露陌刀一,曰龙鳞。因姿定名,以铭其柎。工非欧冶子,金非昆吾,亦一时之良也。
铭曰︰惟建安廿有四载二月甲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三。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厉以礛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其二名流采,色似采虹,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四两。
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两;其三锋似霜,刀身剑铗,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魏太子造百辟匕首二: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扬文。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寸,状如龙文,名曰龙鳞。」
三月,为了替夏侯渊报仇、更重要是要夺回汉中,亲提精兵五万从长安出发的曹操,选择由褒斜道直扑汉中而来。听到魏王举兵而来,知道消息的刘备竟毫无惧色,反而神情轻松的对部属说:「即使这次曹操亲自领兵前来,也没有办法挽回情势,我取得汉中全郡之地已经是必然!」部属被他那般胸有成竹的神情给振奋。
在魏王前往汉中前,武威的颜俊、张掖的和鸾、酒泉的黄华等人自称将军并占据所在的郡县,常常互相攻击。颜俊先派使者把母亲和儿子送到魏王处当作人质,以期求取帮助压倒众人。曹操问张既这该怎么处理,他回答:「颜俊等人对外借国家的权威,对内则傲慢悖逆,只要计谋得逞、势力强大后,必然反叛。现在我们正在倾全力攻打益州,应该让颜俊他们并存互斗,犹如卞庄子杀虎一样,让二虎相斗,坐等收拾两败之局。」曹操点头说:「很好!」
自从走出箕谷,面对一面据守南郑等坚城,又派人断绝险阻,坚持一直不正面交锋的益州军,魏军上下此时终于感觉到事情变得出乎意料的麻烦。麻烦还不只是这样,刘备又派出黄忠、魏延等将领,率敢死队潜入箕谷,企图偷袭魏军后勤输送的粮道。
在北山下运送粮米的魏军遭到企图夺取的黄忠率军前来攻击,与他约定的翊军将军赵云眼看超过约定的时间还不见回归的迹象,率领骑兵数十人出营巡察,遭遇魏军的大部队出动,猝然与敌人相遇,当下率部冲击敌阵,且战且退。遭到打击的曹军也不是乖乖挨打,遭冲散后快速收拢,一直追击到益州军的营账前。顺利退回军营的赵云,命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怀疑营中有埋伏的魏军,不敢贸然进入,赶紧下令撤退。见到魏军撤退的赵云,当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赶紧命令擂起战鼓,鼓声震天,让兵士用强弩在后射杀。惊骇万分的魏军,为了逃跑争先恐后造成自相践踏,甚至落入沔水中而死的相当众多。
第二天一早,刘备亲自来到赵云的兵营,察看昨天的战场,感叹地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黄忠等人也不是无功而返,顺利劫走烧毁粮秣,让魏军上下求战却不能战,想吃却无粮可吃,军中逐渐弥漫不安的气氛。
四月,从官渡战后就几乎没有出现的士兵逃亡潮在汉中重现,顿时军中人心惶惶。见人心渐散、前景不妙的曹操,脑中逐渐浮现放弃汉中的想法,理智却又告诉自己不能轻易放手,陷入犹豫不决的两难。某一日,下属按规定让他指定当晚军中口令,随口就说「鸡肋」二字。幕僚杨修知道后,当下就开始收拾行装,做好撤离的准备。见到众人对他的举动迷惑不解,他就解释:「鸡之肋骨,食之无多肉,弃之又可惜。大王以鸡肋比喻汉中,当然是想离开了!」
果不其然在五月,得知曹操下令全军退出汉中,将防线北撤到关中的刘备,自此据有汉中全郡。之后借着得胜的气势,派遣宜都太守、法正同郡好友孟达从秭归向北进攻,杀了诸葛亮姊夫蒯祺,取下房陵。继而派遣养子、副军中郎将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统率孟达的部队,一起进攻上庸,太守申耽率全郡投降。刘备加封他为征北将军,兼上庸太守,任命他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自此将魏国位于汉中东面一千多里远的的上庸、房陵二郡夺下,这下刘备总算可以说是拥有益州全境。
刘备有喜讯,关系有变的盟友江东却是丧讯连连,怎么回事呢?首先是年初过世、孙权兄弟的堂哥孙贲过世。想当初追随刚起兵的孙坚,还在他遭到黄祖伏击后护送灵柩回江东;之后继续追随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立下赫赫战功。之后曹军南下,因为自己是曹操三子曹彰的岳父,想送出自己的儿子当人质求自保,后来被朱治说服作罢。生前受朝廷封为征虏将军、守在豫章直到过世。这样一个辅佐孙家三人的亲族过世,当然让孙权悲痛不已,命人前往致祭。
从大哥孙策时代才加入的陆绩,前不久年仅三十二就英年早逝。孙权平定交州以后,转任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统领士兵二千人。因有脚疾,加上学养深厚,为官不是他的最大志向。虽有参加军事出征,最大兴趣著述没有因此废弃,不仅为易经作注,还作浑天图。死前自知将逝世,作辞:「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幼时整修诗经、书经,成年时擅长于礼经、易经,受命南征,遇上疾病,遭遇命运的不幸,呜呼,悲哀啊!」又说:「由今开始,六十年以后,车可同轨道,书可同文字,遗憾我不能看见。」死后留下两男一女都是稚龄的幼童,同族陆瑁将他们接到家中抚养。
在从汉中撤退的路上,怕刘备在北面占有武都氐人部众后进逼关中的曹操,询问熟悉附近情势的雍州刺史张既意见。他想了想说:「可以派使者前去劝告氐人,将他们向北迁移到有粮榖生产的地方,为了加快速度,可以许诺先迁移的人加以重赏,得知先迁移的人有利可图后,之后的人必然会羡慕进而追随。」首肯这个建议的曹操,派他前往武都,让氐人离开故地迁徙到扶风、天水交界处居住。
七月,回到长安的曹操颁布策书《策立卞后》:「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自从曹昂为自己而死、不理解的丁夫人回娘家后,虽然曹操正室位置一直空悬,卞夫人还是一直把丁夫人放在心上,常派人看望。听说曹丕升任太子的消息后淡然一笑:「曹丕是长子,所以为嗣,我做为母亲,能够在教导儿子方面没有过失就已经足够了,我们母子没有什么功劳,有什么值得重赏的呢?」认为她有母仪天下的气度与风范,在此时扶正为魏王后。
在邺城中,既是太子四友、年初刚升任太子中庶子、前不久改任军司马的司马懿,两年前大哥司马朗过世后,又接到另一个噩耗:父亲司马防享年七十一过世。虽然父亲是兄弟三人出仕的契机,司马懿每每想到父亲教育之严格,即使成人后也要求「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的情况,还是会不寒而栗。得知司马防死讯的曹操,命人交代司马懿好生安葬,更派官员前往致祭。
南郑城中,得知在诸葛亮支持汉中时,杨洪将代理蜀郡太守各项政务全都办理妥当的刘备,下令法正转任另外职务,由他正式接任。
曹操退去之后,正式取得益州全境的众人,以这里是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推举刘备称汉中王。刘邦当初入咸阳后,被项羽封为汉王,排挤到汉中,并派司马欣等人在故秦地封阻出关,所以众人认为这是个好兆头,是再兴汉朝的有利左证,当然心里是怎么在想,只有自己知道。
当然该有的仪式还是要走一趟,由平西将军马超领衔、率左将军的属吏如许靖等人上表献帝《汉中王劝进表》: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兼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奏如次:古代唐尧圣明至极而朝中有四凶横行,周成王仁贤之主而诸侯有四国作祸,高后临朝听政而诸吕窃取权柄,汉昭帝年幼登基则上官桀阴谋反叛,他们都凭借世代之恩宠,借机篡夺国家权力,穷凶极恶,社稷倾危。非得大舜、周公、朱虚侯刘章、博陆侯霍光,则不能对这些元凶或流放或讨伐拘拿,安定国家的动乱。
如今陛下以伟人之身之德君临天下,却值国家困顿危亡之秋。前有董卓发难,**覆京都地区;继有曹操起祸,窃取国家权柄。他们杀害、鸩毒皇后、太子,播乱天下,祸害百姓,毁坏财物。长期使陛下劳碌风尘忧愁困顿,困居于穷困的县城之内。汉家宗庙无人祭祀,天下臣民不得皇恩,奸贼欺君篡政意在抢夺皇权。左将军兼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州牧宜城亭侯刘备,承受朝廷爵禄,志在尽力汉室,为国难而献身。窥破曹贼谋篡先兆,勃然奋起,与车骑将军董承共谋诛杀曹氏,稳定国家、安宁京都。不料董承行事不够慎密,使曹操性命茍全继续作恶天下。为臣们常常担心汉室祸患之起,大则如阎乐杀害秦二世,小则如王莽废弃孺子婴,日夜担忧不安、战兢屏息。过去《虞书》有言,要厚待自己亲族,周朝以夏、商二代为鉴,分封建立同姓诸侯国,《诗经》阐扬其中义理,历时久远悠长。汉朝初建,实行分封,皇室皆受尊位,王子封地立国,故而能够挫败诸吕的叛乱,使太宗建立的大业立定基础。为臣们认为刘备乃皇室后裔、汉家重臣,心在国家,志在平乱。自其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蚁附影随。然而他爵位不高,未赐九锡,不能以此镇卫社稷,立下万世功德。为臣们奉诏在外,朝廷的命令和礼节都被阻隔。以前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室中兴时,因山河隔阻,而几位郡守的地位和权力相当,彼此不能统率,于是众人共推窦融为元帅,终于建立功业,平息隗嚣叛乱。当前国家危难,比陇、蜀割据时期严重得多。曹操外则并吞天下,内则残害群臣,朝廷有内乱之危,而朝中并未结成抗御曹氏的阵线,实在令人寒心。为臣们擅自根据我朝典章,加封刘备为汉中王,授官大司马,督统六军,召结同盟,扫灭叛贼,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等郡所辖建立封国,按照汉初诸侯王的先例设官置府。这种因时变通之举,只图现时利于国家,专权行事应为可行。
等待将来功业告成,为臣们将退而承担假托诏命之罪,虽死亦无怨恨。」
为什么是马超领衔,而不是关羽、张飞、甚至是诸葛亮?第一、尽管献帝在曹操手中,名义上,刘备想要称王就是需要上表,请求有名无实的天子批准自己进位汉中王。
第二、绝不能自己进位汉中王,否则天下会以僭越来议论。对刘备来说,此时需要一些汉朝廷臣子,特别是一些有名望的大臣来共同推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