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第4页)
十月,南征受挫回到许昌的文帝,下《议轻刑诏》:
「近之不绥,何远之怀!今事多而民少,上下相弊以文法,百姓无所措其手足。昔太山之哭者,以为苛政甚于猛虎。吾备儒者之风,服圣人之遗教,岂可以目玩其辞,行违其诫者哉!广议轻刑,以惠百姓。」用意就是承继父亲曹操对汉朝刑法过苛过重的改革,使百姓不致于动辄犯法,即使犯法也不易触犯重刑。
鉴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强盛,屡屡侵扰边塞,魏国朝廷先前就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从高柳以东,濊貊以西,有鲜卑人数十个部落,比能、弥加、素利分割地区加以统领,各自有自己的地界;他们共同立下誓言,不得把马卖给中原人。田豫认为假如胡人联合,对于中原朝廷是大大不利,边境会受到很大压力威胁,决定在其中挑拨离间,让胡人部落自相仇视、攻杀。
他决定单独率领精锐士兵,深入鲜卑控制的地区,众多胡人在部队的前后进行抄掠、截断退兵道路。此时他下令率军挺进,距胡人聚落还有十余里时立下营寨,命人焚烧牛马粪便扬起烟雾后从另外一条路撤走。见到烟火不断的胡人,误以为曹魏的军队还在,于是赶紧离去,直到数十里外之后才发现他们早已撤走。
鲜卑诸胡赶紧追击曹魏军队直到马城外,利用人数优势在城外设下重重包围,城内的田豫也不含糊,除了严密防守外,更令司马树立起旗帜、奏起鼓乐,企图吸引胡人注意。再命人率领步骑兵从南门杀出,不管胡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哪边,攻击随后就到。自己率领精锐骑兵从北门冲出,擂鼓呼叫冲杀,从两面对包围阵势发起冲击,措手不及的鲜卑胡人,顿时陷入大乱,慌乱中丢弃弓、马逃走。率领部队连续追击达二十余里,一路上遭到劫击胡人的尸体布满原野。
此外乌丸王骨进对曹魏官吏不仅没有恭敬态度、甚至是倨傲,知道情况的田豫亲自到塞外调查,仅率领百余人进入乌丸的部落,骨进出来迎接拜见时,田豫抓住没有防备的时机,命令手下人将他抓起来斩首示众,随后公布罪行,以此号令部众。他的部众无不感到恐惧,不敢擅自行动,更命令他的弟弟接掌兄长的位置,统领原来的部众。自此胡人无不胆寒,曹魏将军田豫声威震动每一个沙漠住民的耳朵。
文帝加封幼年好友夏侯尚,改为昌陵乡侯。他有个爱妾,对她的宠爱程度超过正妻,不巧正妻是曹氏宗室之女,有天进宫时向文帝抱怨他的行为,惹得文帝大怒,下令派人绞杀这个爱妾。
知道消息的夏侯尚很是悲伤,不仅生病甚至于精神恍惚,埋葬爱妾后仍然忍不住思念,不时外出去墓地看望。听说后发怒的文帝说:「杜袭看不起夏侯尚,是有道理的。」即使如此,因为夏侯尚是自己的旧臣,不忍废用,对他恩宠仍然不减。
杜袭看不起夏侯尚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夏侯尚受到他极大的宠信,俩人关系甚为亲密。但是他认为夏侯尚不是个有益的朋友,不值得特殊优待,向魏王曹操报告,曹丕知道后当下自然很不高兴,认为他只是嫉妒夏侯尚,直到今天才肯定当年的评价。
十二月,文帝发布《禁设非礼之祭诏》:
「先王祭礼,所以昭孝事祖,大则郊社,其次宗庙,三辰五行,名山大川,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叔世衰乱,崇信巫吏,至乃宫殿之内,户牖之间,无不沃酹,甚矣其惑也。自今其敢设非礼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着于令典。」
那么曹操曾经对**祀作过什么措施呢?就要追溯到曾任济南相的时候。
汉朝初期,吕后专权时,吕氏一族几乎控制汉王朝。吕后一死,天下开始返吕归刘的全面清算。这个过程中,刘邦的孙子、刘肥的儿子刘章连手弟弟刘兴居、陈平、周勃功臣铲除了吕氏诸人,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为城阳王。他死后号朝廷给的谥号是「景」。他的称号就是「城阳景王」。
因为「城阳景王」对刘氏一族重新执掌江山的功劳很大,封国内为了表彰、纪念他的功勋,在境内为他建立很多祠堂。日后不仅封国范围之内,连周边各郡也开始互相模仿效法,纷纷建立祠堂。建立祠堂的风潮逐渐大盛。据说在最风行的时期,光是济南一地,竟然有六百多座祠堂,令人讶异不已。
众多祠堂,就引发**祀的问题。有什么状况呢?
一、对朝廷的安稳造成威胁。这种场所及祭祀对象假使被有心人利用,会变成鼓噪民众的神主牌,还可以纠结数量可观的民间力量,抵抗朝廷的行政命令或是军队。
二、藉助**祀,地方势力或是官吏搜刮、聚敛钱财,藉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三、民众因为**祀靡费钱财,导致生活贫困。
四、地方经常借口**祀举办各种活动,使百姓无法专心农作,造成田野荒废。
既然**祀存在重重弊端,为什么没有下令铲除呢?因为这里面牵扯多方的关系和利益,就使得一直存在并不断泛滥。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因为这些**祀的对象,都是朝廷自家人。
二、时间的推移,百姓对**祀早已习以为常,成为生活一部分。
尽管很多人看到**祀带来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没有人有勇气、有魄力敢对这个问题进行治理。
到济南国上任之后的曹操,发现这个问题十分严重。他认为,禁绝**祀有利于治理、行政,更有利于百姓生活。既然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马上下令着手解决,拆除并毁掉那些**祀的场所,并且发布政府命令,严格禁止官员和民众的**祀行为。
可是命令如石沈大海,没有见到成效,负责的官员不是推诿、就是胡扯理由,让曹操非常不满。经过调查才知道这些官员在这其中都有利益关系,到底谁给他们撑腰?掌握当时汉朝最大权力的十常侍。
如果是一般官僚,知道这个情况大概就打退堂鼓,曹操可不是那种软弱个性,接着下达一道人事命令,裁撤现有官吏,换上一批新血,果然没有多久,这些祠堂都被悉数拆除。虽然命令得到贯彻,也惹来十常侍怨毒的目光,为了自保也为了避免连累家人,又再度抛弃官职回家乡谯县。
完成出使蜀汉任务的张温,回东吴不久,对军功没有追求的他被派随同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吴王暗恨他公然赞赏蜀汉政治,再者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赞叹他的德行才能,更担心日后不能为自己所用,考虑用什么方式贬低他的评价,刚好暨艳事件发生,借此机会让他座实有罪的借口。
暨艳事件是怎么回事?这一年以来外患虽然暂时无忧,内忧却是节节加剧。北方的曹魏不论政治、经济方面都恢复稳定,当初孙氏立足江东时提供『人才基础』的『北士南流』的情况也就停止,如今放眼望去,吴国的朝堂多半是江东世家豪门子弟,为数不少是靠着祖父、父亲的势力滥竽充数进入的。
暨艳看到这一问题,自觉身为人事部门的长官,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清理吏治,于是发动声势浩大的官吏考察行动,以吴王身边地位最清贵的郎官为考察重点。他采取的措施非常严厉,考察称职的竟不到十分之一,可见滥竽充数的情况有多么严重。除了将不称职官员连降几级,能够保住原来官位的,十个人中也没有一个;那些为官贪婪鄙下,被认为没有志向和节操的人,遭到发落改为『军吏』,安插在军队的各营各府。军吏是下层小官,与士大夫对称,也就是说失去特权地位。
他经常揭发别人的隐私,加以夸大张扬,证明处罚得当。同郡人陆逊、陆瑁写信给他:「圣贤的人会赞扬善行,体谅别人愚昧;忘记别人过错,记住人家功劳,这样才能形成美好的风气。如今大王的伟业刚刚开始,即将要统一全国,现在正是如同汉高祖不求全责备,广泛招揽人才的时代。如果一定要在善恶好坏之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重视像过去许劭所作的人物口评,固然可以改变风俗,申明教化,然而恐怕目前很难推行。应该远学孔子的泛爱亲仁,近效郭泰的宽厚容人,这才有益于正道常理。」
郭泰,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人。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名士李膺等人交游,名声在洛阳大街小巷都能听到,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后,士人间誉为党人『八顾』之一。
他极富同情心,重视提携和帮助后进,即使是被认为『不仁之人』,也尽其所能给予帮助。有位名叫左原的学生,因为触犯法律遭到众人排斥,没有人愿意与他交往,整日郁郁寡欢。他设酒肴款待,除了好言劝慰,更以古贤哲为喻,劝他严于律己、责躬自省,更要痛改前非。有人知道后讥笑与恶人交往。他听后感叹:「对于犯错误的人理应热情帮助,劝其从善,若如果对其疏远甚至忌很,那就无异于促进恶行。」
即使众人劝导,暨艳依然故我。怨恨之声遍布东吴大街小巷,人人争着告发暨艳和选曹郎徐彪专凭私人感情任用官吏,爱憎不以公理作标准的情形。
他的作为让那些靠着父祖辈庇荫的后代当军吏,将他们从士大夫阶层开除。这下别说当事人不愿意,他们的父祖辈能答应?这事可就在东吴闹大了,群情激愤。最后吴王亲自出来平反,让一心整顿吏治的暨艳论罪自杀,可以看到东吴有非常严重的权贵政治倾向。
作为推荐同郡人暨艳出任东吴选部尚书的张温,和暨艳、徐彪向来意见一致。当张温得势的时候,余姚人虞俊曾叹息说:「张温才能有余而明智不足,华而不实,人们的怨忿将会聚集在他身上,有败家之祸,我已经看见先兆了。」这事情发生后当然不免被牵连治罪,遭到吴王下诏《斥张温令》逐回本郡的官府做杂役:
「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昔暨艳父兄,附于恶逆,寡人无忌,故进而任之,欲观艳何如,察其中间,形态果见。而温与之结连死生,艳所进退,皆温所为头角,更相表里,共为腹背,非温之党,即就疵瑕,为之生论。又前任温董督三郡,指为吏客及残余兵,时恐有事,欲令速归,故授棨戟,奖以威柄。乃便到豫章,表讨宿恶,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后闻曹丕自出淮泗,故豫敕温有急便出,而温悉内诸将,布于深山,被命不至。赖丕自退,不然,已往岂可深计。又殷礼者,本占候召,而温先后乞将到蜀,扇扬异国,为之谭论。又礼之还,当亲本职,而令守尚书户曹郎,如此署置,在温而已。又温语贾原,当荐卿作御史;语蒋康,常用卿代贾原。专炫贾国恩,为已形势。揆其奸心,无所不为。不忍暴于市朝,令斥还本郡,以给厮吏。呜呼温也,免罪为幸!」
这年文帝最后一道命令,感念去年过世的温恢功勋,下《诏赐温恢子生爵》:
「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着。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如何不遂?吾甚愍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赐温恢之子温生封爵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