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2页)
正当袁家兄弟打的火热之际,曹操正率军悠哉的渡过黄河,回到许都的路上知道袁谭败走南皮,更是眉开眼笑,对郭嘉的见识更是欣赏。这时有个年轻人,作为代表江东四大家族中的陆家一员,怀着复杂的心情出仕。江东四大家族是哪四家?分别是顾、陆、朱、张,孙策和这四大家族处得很不好,或者说是关系紧张。汉朝地方世家的影响力,甚至超越县令、太守,如果和世家间关系不好甚至官位不保的情况也所在多有。
先来看四大家族之首的顾家,此时家族代表是三十六岁的顾雍,字符叹。吴郡吴县人,祖父顾奉曾官至颍川郡太守。幼时拜名士蔡邕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很有可能与当今司空曹操见过面、甚至有过交谈,为什么呢?曹操和蔡邕相差二十二岁,刚刚担任雒阳北部尉,和朝廷高官应该没有什么交集。桥玄不仅举荐蔡邕,也对曹操另眼相看,两人有交情也就理所当然,否则不会蔡邕写了《太尉桥玄碑》,曹操也写《祀故太尉桥玄祭文》。
顾雍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喜爱之余,名字也得自老师,蔡邕以自己的名字赠给学生,自此顾雍与老师蔡邕同名(『雍』与蔡邕的『邕』同音)。表字也是因受到老师称赞,改取字符叹,可见多受到重视。
回乡后长大受到州郡表荐,二十岁就出任合肥县长,相继担任娄、曲阿、上虞的县长,所在之处卓有治绩。建安五年,孙策遭刺身亡后,孙权继位被朝廷授为讨虏将军,领会稽郡太守。受命后的孙权仍然待在吴郡,没有到会稽郡就职,改任顾雍为会稽郡丞,行代理太守之职。代理太守期间派兵讨除寇贼,使得郡界宁静,官吏百姓归服。这时已经进入江东政治核心担任左司马。
再看朱家,当家的是现年二十七岁的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以勇烈闻名。与顾雍相同,孙权刚接手江东,担任讨虏将军时,已在孙权麾下任职,曾担任余姚县长,后迁任**寇校尉,获授兵二千人,受命到吴郡和会稽二郡招揽散卒,一年之间就招得万余人。
至于张家,这时当家的是张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
最后陆家虽然是四大家族排名第二,从孙策时代就开始最为复杂的关系。怎么说呢?兴平元年,被曹操赶到淮南的袁术,屯兵在九江郡的寿春,不善内政只会劫掠的袁术军,缺粮是常有的事情,就向庐江太守陆康索要米三万斛,自认以势力兵力优势,一定会认命交出。没想到陆康认为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更下令整修战备准备迎敌,把他气到差点说不出话,盛怒之下派遣孙策攻打陆康,层层包围庐江,跟铁桶没两样。听到陆康率军队坚守的消息,休假外出的手下士兵,本来可以顺势不回,感念平日恩德不顾危险返回庐江,乘夜爬城墙加入守卫。坚守二年后陷落月余,陆康病逝,享年七十岁,也算高寿。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庐江陷落前,陆康就已经把侄孙与幼子交付心腹,趁夜色送回吴郡老家抚养。
原本陆家应该是陆康幼子陆绩接任,但是年龄太小,只好由大五岁的的堂侄代为协助。陆绩即使年幼,也是令人惊奇的。六岁时,担任庐江太守的父亲陆康,还没有跟袁术闹翻,带着小陆绩在九江面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却暗中收起三颗。准备离去时,陆绩拜辞袁术,收起来的三颗橘子从怀里跌落在地上,袁术好奇的说:「陆绩你作为宾客,为什么私下收起橘子?」陆绩跪下回答:「我想拿回家给母亲吃。」袁术对此感到十分希奇。
孙策占领江东后,张昭、张纮、秦松同在吴郡,作为上宾一起讨论四海并未太平,必须要用武力来平定,陆绩因年纪太小不能与他们同席而坐,在远处大喊:「当年管夷吾在齐桓公下任相,九次聚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说:『远处的人不服从,便修正文德,他们便会来。』现今讨论的人不务求怀取道德的技术,而只是崇尚武功,我陆绩虽是年幼无知,但还未能安心。」张昭等人对他小小年纪有此见识甚为讶异。
处理家族事务、也是应孙权征辟出仕的陆康侄孙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从十二岁到十四岁期间,见到叔祖父遭到孙策围攻,应该有所感触,或许心中就认定孙家是仇人,孙策负有自家的血海身仇的意识。只是现在别说吴郡,扬州六郡都在孙家手中,如果要求得家族生存,应命出仕比较正确,二十一岁的陆逊就此进入江东政权,担任海昌屯田都尉。
孙策在世时与四大家族关系紧张,到了孙权接任,一改大哥作风,积极招揽四大家族?关系到这时掌握最大权力的两人:周瑜和张昭。两人共掌众事之后,确立首先稳定内部的方针,包括增加内部人才,稳定和当地豪族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磨擦。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两个目标合而为一。说起来简单,怎么做呢?将地方世族豪强都征召入府为官,一来收拢人心,二来可以预防有不轨行为。孙权统事之后,吴郡四大家族开始正式现身江东官场,陆逊就是在这样氛围下进入。
袁谭看到率领青州官吏百姓,救援退回南皮防守的,是袁绍亲自为自己任命的别驾,高兴的说:「成全我的部队的人,就是王别驾啊!」。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七岁时母亲在社日那一天过世,社日就是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祭神,因思念母亲感到非常悲哀。听到他的哀哭声后,邻里停止祭神。二十岁时到南阳游学,住宿在当地一个士人张奉家里。他打算游历其他地方的时候,借宿的张姓全家人都生了病,贫病交集,竟然没有人去看望他们。心中不舍且怜悯他们,亲自照料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南阳。
一开始他并不是在袁绍底下任官的。初平年间,北海相孔融征召他担任主簿,代理高密县令。高密当地孙氏向来在乡里横行霸道惯了,所供养的门客屡次犯法,前任县令都拿他没办法。一日高密市街突然发生抢劫案,抢贼似乎知道官吏对孙氏有所畏惧,逃进孙家宅院,吏役畏惧无法进入捉拿。知道情形后亲自带领吏役百姓包围孙家,孙氏一族率领门客摆出抗拒的姿态,吏役百姓畏惧过往蛮横,怕遭到日后报复,不敢靠近。他看到众人畏惧的样子就下令:「有敢不去攻打孙氏的人,与逃入的贼人一同治罪。」听到这里,孙氏才真的害怕,赶紧交出抢贼。自此高密横行不法的豪强都收敛行迹,惧怕屈服于他的治理之下。
被推举为孝廉时他想要以此相让,身为北海相的孔融没有答应这个请求。是让给谁呢?当时的名士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年幼丧父,家中贫穷,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
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说:「你想读书,怎么不行呢!」他羞赧回答:「我没有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教你不要学费。」他就入了学。一个冬天的时间,将《孝经》与《论语》背诵下来。在学堂之中,展现卓越的才华,老师也甚为欢喜。年少时与被曹操征辟的华歆、管宁一起游学,当时人称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天下世人间还有流传华歆、管宁两个朋友间往事:管宁与华歆共同在园中锄菜,见地有块金子,管宁照样挥锄视金与瓦石一样,华歆却拿起来看才掷到一旁去。又一次同席读书时,有穿着华丽冕服坐在精美车辆里的人从窗外经过,管宁不作理会,继续读书,好奇的华歆放下书本出去看,管宁把席子割开分开来坐,表示:「你不是我的朋友!」
邴原、管宁朋友俩都以节操高尚著称于世,州府下令征召他们出任官职,不愿为贪图荣华富贵去做官。黄巾之乱爆发后,邴原将家属安置在北海城内,自己避进郁洲山中。孔融任北海国相,举邴原为有道(察举制中的特举科目)。邴原认为黄巾军势力兴盛,径行前往辽东郡。或许就是拒绝举荐,才让孔融不愿意让王修把孝廉相让。
只是天下动乱,推荐孝廉因为朝廷纷乱,暂时被搁置。不久郡中有人想要谋反。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连夜奔往。贼寇刚刚起事时,孔融对左右的人说:「能冒着危难前来帮我的,只有王修了。」话刚说完人就到了。
孝廉搁置后,获得孔融荐举转任功曹。因为胶东附近贼寇流窜,改命他为胶东县令。当地人公沙卢自恃家族底蕴强盛,自行设置营寨壕堑对抗,拒绝听从官府的调遣。到任后知道情形的王修,再次发挥高密县令时的胆气,独自带领几个人骑马直接就闯进公沙卢家中,当场斩杀公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族人惊愕万分,没有人敢轻举妄动。他下令禁止滥杀,并安抚剩下众人,从此胶东贼寇逐渐消声匿迹。每每孔融有了危难,即使是在家里归养,他没有不马上到的,往往倚仗得以免于祸患,可以说他是孔融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嫉妒受到信任,屡屡诽谤诬陷,幸好都没有被相信。刘献因为犯案理当判处死罪,他重新审理案件,才得以免于一死,当时人因此对他更加赞誉。听闻他的名声后,袁绍征召担任即墨县令,改任刘献去职后空缺的袁谭别驾。
想回去再攻打袁尚的袁谭就问:「您有什么主意?」王修说:「兄弟好比左右手,假如一个人准备同人打斗而弄断自己的右手,说『我一定胜你,像这样可行吗?』丢掉兄弟情分而不相亲,天下还有谁同他亲近?近来有人从中挑拨离间造成争斗,用来谋取一时的利益,希望您堵住耳朵不要听。要是杀掉几个阿谀奉承的手下,兄弟重新亲近和睦,来抵挡四方的敌人,可以横行天下。」袁谭听完,虽然知道他是替自己着想,还是拒绝这个建议。
荆州这时有信分别送到南皮、邺城,署名是荆州牧刘表。袁谭打开一看:「君子即使避难,也不会逃到敌国;即使与人绝交,也不会进行辱骂。况且你忘掉父亲的仇恨,抛弃了兄弟之情,作出这种万世都会引以为戒的事情,让同盟之人都为你感到耻辱。如果袁尚有不尊重兄长的傲慢举动,也该委曲求全,以大局为重。等到大局已定,再由天下人来评论曲直,不也是高风亮节吗?」
邺城的袁尚这边是:「金、木、水、火四种物质,以刚柔互配,才能相辅相成,为人所用。袁谭天性急躁,不能明辨是非,你器量宽弘,包容他还绰绰有余,应当以大容小,以优容劣,先除去曹操,了却你父亲的遗恨。等到大事已定,再来评论谁是谁非,不好吗?如果执迷不悟,胡人夷人都会讥笑你们,何况我们这些盟友,还会再尽力为你作战吗!这正是韩卢狗和东郭兔互相追逐,先行自困,而耕田老农不劳而获的故事的再现!」
众所周知刘表是那种你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个性,连盟友袁绍在与曹操对峙前,发信给他要求牵制许,都没有得到回音,这时候却来信给袁家兄弟,令人想不透到底是有什么目的?刘表虽然在信中似乎想要调解两方的矛盾,甚至以称赞一方贬低一方的方式,企图让他们欢喜,接受自己的调停,可惜两人拒不接受。刘表在信中屡屡以袁绍过去盟友的立场劝谏,他没想过袁绍过去请他支持、甚至牵制曹操时,却都是冷响应。会这么积极的介入两兄弟的争斗,不过是希望河北强大到继续成为曹操的威胁,这样对于荆州的压力就会减轻的立场,袁家兄弟虽然不一定能看透这点,兄弟间的相互争斗也让刘表想要让曹操注意力转移的企图破灭。
拒绝王修建议不打紧,离南皮南方不到二百五十里的漯阴县,部将刘询竟然在选在这个时候背叛自己、掀起反旗,更糟糕的是,青州境内各城竟然全都响应他的行动。当中唯一觉得事情没有更糟,就是刘询没有倒向袁尚,否则西南邺城一旦来攻,本来是南皮门户的漯阴就会成为箝制南皮的另一只手,只是他没有想过,如果倒向曹操,事情也不会好到哪去。
刘询叛变后,袁谭大叹:「如今几乎青州全州都叛变,难道是我缺少恩德吗?」王修赶紧说:「东莱郡太守管统,虽然远在海滨,这个人不会反叛,一定会前来追随。」过了十几天,果然如王修所言,带着哀凄心情的管统带着部下出现在南皮城外,这是为何?为了赶来南皮,管统连自己家人都顾不上,遭到叛军要挟袭击,全家死于非命。袁谭派他到乐安县担任乐安郡太守,因为乐安郡位于南皮东南三百六十里,等于是南皮的大后方,对于自己的粮秣供应,乐安是重中之重。
前不久从辽东避难地回到中原地区的邴原,接受司空曹操的征召,担任司空掾。有一天,自称刘政的亲友前来答谢,邴原想起在辽东避难的往事:
与好朋友管宁、同郡王烈一同逃难到辽东后,不久后就与先自己到辽东、以勇气和谋略闻名当地的同郡刘政友好。辽东郡太守公孙度畏惧厌恶刘政,想要暗中杀害,于是下令收捕他的家人,刘政本人在追捕中逃脱。公孙度通告各县:「胆敢窝藏刘政者与他同罪。」窘迫危急的刘政就前去投奔邴原。
刘政对邴原表示:「无处可逃的小鸟只好飞到人的怀中避祸。」邴原回答道:「你又怎么知道这个怀抱是安全的呢?」藏匿一个多月后,避居辽东的东莱人太史慈,刚刚从北海救援孔融回来,向母亲报告回报大恩之后,打算要返回中原,听到这个消息的邴原,偷偷把刘政托付给太史慈,拜托将他带走。
等到两人离开辽东之后,才对公孙度说:「将军前些日子要杀刘政,把他当作自己的祸害,现在他已经离去,您的祸害难道不是已经除去了吗?」公孙度说:「是这样说没错。」邴原说:「你所以害怕刘政,是因为他有智谋。现在他已经脱身,他的智谋将得到使用,为什么还拘押刘政的家属呢?不如赦免他们,别又结下一仇怨。」公孙度下令释放刘政眷属,邴原出路资把他们送到离开辽东的刘政身边,让他们都得以返回故乡。
在许昌的曹操,可没忘记荀彧的好处,上表朝廷《请爵荀彧表》封他为万岁亭侯:
「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珍策重计,故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忧,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