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八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月,因为去年辽东太守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奉表向东吴称臣,让大帝龙心大悦,决定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两人为使节,将军贺达、虞咨、中郎将万泰、校尉裴潜率领甲兵万人护送回去之外,载运金宝珍贷、九锡备物等物品,封公孙渊为燕王。这项决定宣布时惊动东吴朝廷上下。举朝大臣从丞相顾雍以下极力劝谏:「公孙渊不可信任,这样的待遇未免太过,派一小队兵士保护宿舒、孙综回辽东就好。」

辅吴将军张昭更极力劝谏:「公孙渊因为背叛魏国惧怕征讨,才远来求援称臣,这绝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要向魏国自我表白,陛下你派出的使者势必无法生还,难道不会让天下取笑吗?」吴王当下就跟他反复争辩,劝谏越来越恳切。无法忍受他顶撞自己的吴王,抓着刀愤怒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朕,出宫则拜您,朕对您的敬重,已经到达极点,您数次在众人中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伤害您。」张昭注视吴王许久说:「臣虽然知道自己的话不会被听从,屡屡想要竭尽愚忠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太后临终的时候,呼唤老臣在床下,遗诏顾命的话如今还在耳旁啊!」说完为之涕泣横流。这时吴王掷刀于地,与他相对而泣。

即使如此,遣使前往辽东的决定没有改变,让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的张昭,打定主意退居不朝,对此大怒的孙权,也不想给他好脸色,甚至命令用土封住他的家门,表示不想上朝就永远不必出门。硬脾气的张昭也不示弱,同样让儿子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表示自己也没打算出门,这对君臣就这么僵持,让东吴诸人看傻了,不知该如何调解矛盾。

两年前蜀军从祁山撤退后,曹真过世后转任司马懿军师的杜袭,与前尚书令、现任督军的薛悌当时都说诸葛亮应该会在第二年麦熟时入侵曹魏领土,建议趁冬天时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应付蜀汉再次来袭。司马懿却不这么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后他还会出兵,应该会舍弃攻城这条路,转而寻求与我们野战的机会,地点必在会是在陇东,不会在西侧。每次撤退都是因为缺少粮食,回去后必定会广积粮草来准备,我估计没有用三年时间来准备积蓄,是不会贸然出兵攻打我方的。」

既然知道诸葛亮会大量囤积粮食做准备,司马懿自然也不会坐着不动,上表明帝请求迁徙冀州百姓到上次被诸葛亮抢割冬麦的产量基地上邽,做好后勤粮食的第一手准备。也命人在关中重新整治成国渠、开凿临晋陂作为农业灌溉。

前汉定都长安,关中地区就成为上至各级官吏、下至军队百姓的粮食供应来源,重视西北边防后,这个地区的粮食供应就成为重中之重,汉武帝时兴筑多条灌溉水道来扩大耕地面积,成国渠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兴建。这条灌溉水道坐落在渭水北面引其入流,从郿县开始沿着渭水向东开凿,经过离县、槐里,最后注入上林苑的蒙茏渠。

不过这时已经多处水道不通,除了下令重新疏浚、引千水增加来源外,更将灌溉范围扩大西到陈仓附近,东至秦朝故都咸阳附近入渭水,大大增加耕地范围外,当然也带来粮食生产。

陂塘是利用原本就存在的水池加以人工修筑,作为农业灌溉用途的设施。临晋陂范围大约是在陈仓至槐里间,司马懿下令建筑大大小小近千个陂塘,让原本不适于耕种多达三千余顷的盐碱地,摇身一变成为良田。除此之外更在京兆、天水、南安兴办官营冶铁业,作为兵器来源基地。

这些措施带来的成果就是:上邽种田得到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京兆、天水、南安兴办官营冶铁业带来制造武器所需的铁器,开凿成国渠,筑临晋陂使开垦土地的数目大大增加。无一不是为了可知未来的交战作好准备。

司马懿重视后勤,诸葛亮也不例外,比如在《作斧教》就提醒武器制作的重要性:

「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坏刀斧千余枚,赖贼已走。间自令作部作刀斧百枚,用之百余日,初无坏者。尔乃知彼主者无意,以收治之,非小事也。若临敌,败人军事矣。

前到武都一日,伐鹿角坏刀斧千余枚。赖贼已走,若未走,无所复用。」

想要支撑北伐曹魏计划,就算极力发展农业、盐铁官营,单单只靠益州一地支撑是不可能的,蜀锦的生产得到诸葛亮大力支持。这个政策主要得力于境内遍地种植桑梓,成都城内大街小巷充满织布机的声音,仅成都一地就有织工七万六千人之多,

巴蜀的锦缎闻名全国,甚至有「历代尚未有锦,成都独称妙」,东吴没有织锦业,曹魏虽然有,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无法跟蜀锦相提并论。蜀汉政府鼓励生产之下,除了满足自身的消费和皇室赏赐外,还能大量卖往东吴和曹魏,增加国库收入。甚至还出现「魏则布于蜀,吴亦资西道」的景象。靠着蜀锦获得大量的收入的蜀汉政权,才能以仅仅百万人口支撑连年征战所需要的经济资源。诸葛亮也明确指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自己也带头在家中种植桑树达八百株之多。

蜀汉视曹魏为篡汉逆贼,连年征战讨伐、刀兵不断不说,众人皆知蜀锦是支撑对魏战争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什么曹魏还要大量购买蜀锦?

占据益州后,因为地处长江上游,藉由便利水道让蜀锦顺利从成都运到江州,从江州沿三峡东下后运到江陵、夏口、建业等地,江东成为蜀锦的主要购买地。

江东方面因为没有丝锦产业,当然需求也大,很多却是转手卖给曹魏,从中赚取差价,为什么呢?因为曹魏王公贵族也对高质量的蜀锦十分喜爱。曹丕继位魏王时,蜀汉与东吴因为关羽被杀关系急转直下,为了避免重要经济来源的蜀锦买卖受到影响,影响财政,刘备甚至在东征东吴前,特意『遣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借着给曹操吊丧的名义,想与曹魏暂时休战,贡上蜀锦表示通商的意愿,虽然遭到曹丕厌恶而拒绝吊丧,还是开拓曹魏直接从蜀汉买到蜀锦的管道,就商贾的立场来说两国并不是完全的敌对状态。

到了明帝这时,吴蜀两国早在先前重新结盟,重新将曹魏视为敌对关系后,诸葛亮开始连年北伐;官营蜀锦碍于关系就无法直接卖到曹魏方面,明帝在内的魏国君臣对蜀锦喜爱欲罢不能,无法大量购买的情况就造成很大困扰。

曹魏一方面从东吴收购,另一方面则采取通过商人买民营蜀锦的方式来满足需求,长时间下来从东吴买来的蜀锦固然数量有限,更重要的是价格比巴蜀翻了许多倍,让江东方面里子面子都相当满意;相对于民间管道买来的蜀锦价格相对低廉,路途也更近。明眼人都知道直接从巴蜀买蜀锦才能满足需求,也不用被江东要挟,当然就是最佳选择。只是两国是交战状态,曹魏不担心购买蜀锦的银两,成为诸葛亮北伐的经济来源吗?

其实,曹魏上层虽然离不开蜀锦,地域狭小的蜀汉更有很多物资得向曹魏购买,心照不宣的两方,出现该打的仗还是打,民间贸易则是热火朝天,谁都无意主动隔绝的情况。

与司马懿相同的,诸葛亮也对水利灌溉很注意,特别是同时有交通与灌溉功能的都江堰。

最初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兴建。刚开始的时候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岷江和长江之间利用都江堰才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可以以此漂运成都,让成都从秦朝开始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外,在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日后发展愈加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前汉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后汉时又在「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溉渠道延伸到牧马山。岷江右岸的引水渠在李冰时代开凿的羊摩江基础上,持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上百年过去到汉朝时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时郫县到成都,发展延伸到彭县、广汉、新都一带,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汉书·地理志》更说「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

为了维护这条益州生命线,历代都有派人修护,例如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诸葛亮也不例外,设置主管的堰官外,征发百姓一千两百人固定修护。

两方虽然还没有爆发冲突,为此所做的准备,却一点都不含糊,可以说谁在这场后勤准备有所疏失,就准备日后吃苦头。

五月十八,明帝异母弟北海王曹蕤去世。

壬申日,明帝下《以夏侯惇等配飨武帝庙庭诏》:

「昔先王之礼于功臣,存则显其爵,没则祭于大蒸。故汉代功臣,祠于庙廷。大魏元功之臣功勋优着终始休明者,其皆依礼祀之。」明帝的意思就是给予祖父曹操生前最信赖的夏侯惇与曹仁、程昱等功臣,一同进入曹操庙庭同享祭祀的礼遇。

闰五月初一,天有日蚀异相。

征东将军满宠向明帝上《请合肥移兵更立城疏》:

「合肥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

疏中意思是:「合肥城南面江靠湖,北面远接寿春,敌兵围攻合肥,得以依恃水势。官兵救援,应该先攻破其主力军,然后才能解围。转移城内的兵力向西三十里,可以依据地势奇险,再加上城兵固守。引敌出洞而断其退路的上计。」

护军将军蒋济知道后反对并上《上合肥移城议》:

「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于此,劫京刂无限,必以淮北为守。」

他认为:「如此做是向敌人示弱,看见敌人的烟火就毁坏自己的城池,这可是不攻自破呀!如果情形真是到了这地步,敌兵必肆无忌惮地掠夺,我兵则必然以淮北为守了。」为此明帝没有同意满宠的建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