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让刘备再次前往汝南后,驻军在阳武的袁绍军帐中,被拔除军权的沮授趁郭图等人外出的契机,再次进言:「现在我军数量占有优势,战斗力与士气虽然比不上曹军,反观曹军粮草短缺,军用物资储备比不上我军丰沛。曹操会倾向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打持久战。我们应该要作长期打算、拖延时间。」不能不说这次进策确实打到曹军的痛处,沮授心想经过两次失败,身为主帅应该清楚两军间的优劣。没想到袁绍脑中还是想着一战下许都,将献帝带回邺城的美梦,沮授扭转劣势的希望再度破灭。

这次下汝南前,刘备先派人先联络刘辟,两军会合后声势不小,拥众数千人。刘备再次领军下汝南的消息,很快也传到曹军中。曹仁因为另有军务没办法抽身,心想刘备前次惨败,应该不需要动用大将,曹操就点名蔡扬进军汝南作战。刘备虽然不算什么打仗好手,这么多年历练下来,也拥有一定的战阵经验,面对这个在许都排不上名号的将领,心想你曹操未免也太看不起我,前次派曹仁,这次竟然派个更不济的来,甫一交锋蔡扬就兵败如山倒,临阵遭到斩杀。

在白马立下斩杀颜良,解除曹军危机的大功后,曹操应该有下不得在关羽面前透漏刘备动向的命令,可惜他在军营间得知曹操派蔡扬出征汝南,下定决心离开前往会合。心知如果面告离开,势必会被挽留,到时要离开就难了,吩咐服侍刘备两位夫人的侍女、仆从,赶紧收拾行李,自己将赏赐的所有金银珠宝,原封不动封存,再写一封告别书信放在屋内桌上,随即跨身上马,保护刘备家人前往汝南会合。

关羽离开的消息,在官渡军营内像是炸开锅,诸将都向曹操请命,认为这是背叛通敌的行为,按军法罪当处斩,请求下令让他们率兵追击。对此曹操挥了挥手,表示各为其主勿追,又担心他没有官牒,通行关卡会受到阻碍,派快马到各关隘下令放行关羽一行人。曹操放行不仅是爱惜他的为人,更深的意思是要树立一个榜样:他效忠刘备有好下场,同样的你们效忠于我曹操,也会有好下场。放走他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转化为众人效忠自己的榜样,这个代价曹操心中已经盘算多回才会做此决定。

孙权接任当然不会平静无波,除了镇守在巴丘、担任中护军的周瑜,接到消息后马上率领部下赶到吴郡,与长史张昭执掌军政稳定局势;心腹吕范也从鄱阳赶回,程普等老将领兵讨伐不服从叛变势力;最大的变乱来自内部,堂弟孙暠阴谋集合部队,想要夺取会稽郡自立,担任会稽郡功曹的虞翻派人告知:「贤明的讨逆将军不幸英年早逝,江东诸地与部属已经由指定由由孝廉统领。我和郡中吏士固守城池,准备以命相搏,为孝廉除害。你自己权衡利害吧。」得知无法轻易攻下的孙暠选择退走。

不仅部属担心,孙家兄弟的母亲吴太夫人也有同样心情,对于孙权是否能够接下兄长遗留的担子、稳定发展江东局势,召集诸位将领询问意见,董袭站出来说:「江东有牢固的山川地势,讨逆将军的恩德还在民众心中,所以讨虏将军继位,大小部属都效忠听命,长史张昭在内部执掌众事,董袭我们这些人在外面以武力辅佐,这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备,一切都无需忧虑。」众人都对他豪言壮语表示深有同感,感到安心,为什么呢?

董袭,字符世,会稽余姚人,并非是孙家宿将。当初孙策入主会稽郡时,在高迁亭迎接,孙策觉得他相貌奇伟。黄龙罗、周勃在山阴聚集数千人叛乱时,随孙策亲自出兵镇压叛乱,成功手刃斩杀二人,孙策大喜拜为别部司马,让他率领数千兵力,升为扬武都尉。日后参与征伐刘勋的卢江皖城之战、攻击黄祖的沙羡之战中也有见到他的身影。新入将领豪情表示效忠,显示内部的不安因子降到最低,吴太夫人这才安心下来。

荆州长沙,连年与上司荆州牧刘表不和,惹得数年屡次兴兵来攻的太守张羡,年初城外有一平民要求见太守,确认检查不是刘表的细作后,领他前去太守府。原来此人是长沙临湘人桓阶,就是当年孙坚遭到黄祖埋伏的流石击中而死,说服刘表归还尸首给孙家的人,此时并没有属于任何一方。见到张羡后开门见山说:「不论做任何事情、行动,只要不是以礼义为根本,就没有不失败的。因为明白这个道理,以前齐桓公率领诸侯尊崇周天子,晋文公追杀太叔与收留周襄王,帮助他复位。现在袁绍违背这个道理,刘表紧随其后,他们走的都是自取灭亡的路啊。您一定要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保全福运、远离灾祸,决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张羡又问:「但是我现在又该怎么办才好呢?」桓阶说:「眼下曹操的力量虽然很弱,但是他仗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讨伐罪臣,天下人谁敢不服?如今您若能把四郡的力量联合起来,保住三江,等待曹操的大军,到时候里应外合,难道这不是一条坦道吗?」

听完之后张羡觉得有理,以荆南四郡举兵反抗刘表,又派使节去许都面见,曹操知道后十分高兴,因为当下要专注抵抗袁绍,没有办法马上派兵南下支持。不久前知道张羡与曹操通好,刘表赶紧发兵再攻长沙时,发生张羡突然病死的情况,荆南四郡的长沙军赶紧推举儿子张怿接任,可惜才能不及其父。得知他死亡的刘表下令猛攻张怿与荆南四郡,没有多久就平定,劝说他反刘表的桓阶也在长沙城,当下赶紧逃亡躲藏行迹,曹操想提前趁机伸手进荆州的企图破灭。

八月,袁绍决定给在对岸官渡坚守的曹操施加一点压力,命令大军从阳武推进,东西连营数十里,用沙子堆成营垒作为屯兵所在,另一边为了把守后方就是大本营许的官渡,曹操也把部队展开对峙,奈何兵力差距过大,这样的对峙更显出曹军的劣势,两军就隔着沟水展开攻防。

曹操尝试出兵与袁绍交战,在没有取胜的情况下退回营垒,坚守不出。袁绍下令制造高楼,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地向曹营射箭,发挥最擅长的箭雨战术,靠着这招击败包括公孙瓒在内的许多强敌,这战法最大缺点就是无法追击逃走敌人,现在用在坚守官渡的曹军,可说再适合不过。

面对无时无刻的箭雨,曹军连在营地中行走,都要用盾牌遮挡飞箭,虽然如此每天折损的士兵还是持续增加,非常危急。为了对抗此情况,曹操命人在箭矢不及的地方制造射程更远的霹雳车《造发石车令》:「传言旝动而鼓。本注云:《说文》曰:「旝,发石车也。」

用石块对准阳武高楼发射,悉数击毁。袁绍拿出对付公孙瓒的地道战术,起初曹军不知,后来报告阳武隆起一处处土丘后,才让曹操恍然大悟,让人在营内挖一道长长的深沟,使袁军从地下攻势失败。

因为袁军攻势,曹军士兵折损不少,粮食消耗也将近危险,很接近沮授当时建议逼曹操粮尽的建议,只是袁绍用不同的方式实现而已。不仅前线的士兵疲惫不堪,兖豫的百姓无法忍受因为战争征收沈苛的赋税,纷纷举郡县背叛降附袁绍,讽刺的是相较于之前的离间更加全面、具有破坏力;这时袁绍内心恐怕会想,如果一开始就以大军直接南下,或许就不需要折损颜良、文丑,也能够逼曹操陷于窘境。

士气低落、粮草不济、州县不满赋税反叛的情况,对这些感到忧虑的曹操,写信给人在许都的荀彧商量,准备用退回的方式引诱袁军深入。接信的荀彧大惊赶紧回信:「袁绍集中全部军队到官渡,打算与您一决胜负。您以弱者抵抗现今势力最强者,如果不能克敌致胜就将被人箝制,现在正是夺取天下的重要关键时刻。况且袁绍只是布衣中的英雄,把人才招集在自己身边,无法人尽其才。以您的神武明智,加上尊奉天子、名正言顺,有谁能阻拦得住!如今粮食虽少,还没有到楚、汉在荥阳、成皋对峙时的困境。那时刘邦、项羽谁也不肯也不愿先向后撤,因为先退就会处于劣势,现在就是这样的局势。您的军队仅有袁绍军队的十分之一,可是您坚守不动,扼住他们的咽喉,使得袁军无法前进长达半年。情势已到了决胜负的时机,必定会发生变化,请您掌握出奇制胜的时机,不能放弃。」定下心来的曹操听从劝告坚守营垒,与袁绍相持,等待时机的到来。

战争进入僵持时比拼的就是后勤粮草,两边各有问题。某日曹操见到运输粮草的部队,卖力的运进官渡大营,安抚说:「再过十五天为你们击败袁绍,就不用辛苦你们运粮。」当然这是场面安慰话。负责主持军备和粮草运输任务是典农中郎将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董卓专政时,关东地区都为之震惊。家乡中牟令杨原愁容满面,打算弃官逃逸。知道后劝说:「董卓首先作乱,天下没有人敢正视面对他,实际上只是缺少首先起兵抵抗他的人而已,天下之人皆有抵抗他想法,只是形势未允许罢了。你如果能够首先倡导起兵之事,必定有跟随的人。」杨原彷佛溺水抓到浮木,赶紧说:「那我应该怎样做呢?」他回答:「现在关东有十多个县,可以参军的不下一万人。如果由如果您暂时行使河南尹的权力,集中起来调遣,没有事情是不能完成的。」杨原听从计策,任命他为主簿。更替杨原上表申请治理河南,让河南各县得以坚守,抵抗暴乱。

适逢关东讨董联军时曹操也在关东起兵,路过中牟时,乡里众人不知道是否应该跟从,唯独任峻和同郡张奋商议,带领全郡归附。他召集自己宗族、宾客以及家丁一共几百人前往跟随。非常高兴的曹操上表他担任骑都尉,更把从妹许配给他,可见非常亲密信任。曹操每次出征都是他在后方补给军队。天下发生饥荒,兖州也不例外,枣祗、韩浩提议实施屯田,他被任命为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在许都四周屯田,与其他州县相比连年丰收,收成粮食达到百万斛,兖州内各郡国都设有田官。从建安元年开始实施,到去年建安三年,只要有屯田的地方都储备充足粮食,仓库都堆满。

经由前方探子得知曹操官渡军营粮草堪虑,必须靠后方不断供应才能支撑,袁绍想到断截粮道一招,下令派出轻骑袭击,企图要让曹军没饭吃。可惜任峻早就料到会有这招,命令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同时并进,布置多重阵势来保护粮车,袁军的轻骑兵虽然有速度优势,面对这个阵形也是不敢接近。

数次劫运都失败后,袁绍决定派韩猛率领弓骑兵,直接劫掠曹军的西边粮道。屡次让袁军截粮无功而返,心知不久后就会是正式部队袭击,依照任峻规划的运粮路线,认为鸡洛山是最有可能地点的曹操,派遣前日打败刘备、士气正盛的曹仁前往埋伏。不出所料,韩猛的部队出现在行经鸡洛山的路线上,正当辎重队接近的时候,曹仁突然率军冲向袁军,韩猛反应不及,几次交手之后落荒而逃。

相对于曹军苦于粮草不足,阳武的袁军面对是另外一种问题:十一万大军南下。虽然白马、延津两战折损不少,还是拥有八九万人、数千军马的大军团,河北粮食储备如沮授所说并不匮乏,问题出在运输。当初曹操选择官渡决战,着眼点其中就是要让袁绍远离根据地,从邺城到阳武,中间的地形不利于大数量的粮草运输,何况还有黄河等河流阻隔,运送速度更是缓慢。

在大帐中接到从邺城运来的粮草,已经到达延津口,需要派人去护送前来阳武,正烦恼该派谁去的袁绍,看到刚遭到曹仁击败、灰头土脸回来的韩猛,心想从延津到阳武都是自己的阵地,护送粮草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任务,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把他叫进来吩咐后就出发了。

按理来说,粮草运输应该是很机密的行动,但是袁军运粮车数千辆来到官渡的消息,早已被曹操掌握,军师荀攸赶紧说:「袁绍的运送辎重的车队马上就要来了,押运的大将韩猛勇敢而轻敌,赶紧进攻可以把他击败!」曹操问:「该派谁去合适?」荀攸表示:「徐晃最合适。」曹操派遣在河内斩杀眭固合作过的偏将军河东人徐晃与史涣出击,在故市击退韩猛的护粮部队,将袁军辎重一把火烧光后,确认断绝袁军粮道、火烧粮谷,才撤回官渡。再次灰头土脸回来的韩猛,这次袁绍可就没好气,直接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通,才让他滚出大帐,虽然粮草遭到徐晃烧了,家大业大的袁军也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曹操要原本是袁绍部将、后来宣称仰慕自己投靠的朱灵去袭击袁军,竟然遭到当面拒绝!这时才恍悟:原来你朱灵是个内应啊!从起兵以来谨慎精明的曹操,很少遭到袁绍算计成功,此时却是中计。袁绍在曹操第一次征伐徐州派出援军,出发前特意叫来朱灵,让他以景仰曹操为名进入兖州,事实上是作为袁军间谍插入曹军中,而辖下的士兵因为敬仰朱灵,看到上司投靠曹操亦随之改投,应该也在袁绍的预料之中,以免露出破绽遭到识破。

此时又想起先前刘备占领徐州的事情,当时他假称有自己的命令,让朱灵、路招两人回许都,会不会当时就和他有密谋?其实是朱灵乘机放走,企图扰乱曹操军队才是真的?加上朱灵素有「忠而不孝」的名声,虽然说曹操本人对此并不在意,汉朝向来注重孝悌,不知不觉也多留点心。

这次抗命事件让曹操决定派出于禁去解决,为什么派他?除了战场上的表现外,他最大特点就是坚毅稳重,对待部下相当严厉,治军稳重是他最大的优点,另外一个就是专门对付内部乱军,如宛城之战中,曹操遭到张绣袭击败退,青州黄巾趁机打家劫舍,当下出面「数之以罪」,使得场面稳定下来,这次派他也是同样用意。来到朱灵营地后,宣布带着曹操的命令,没收兵权。朱灵及其部下深知他的威名不敢擅动,当下就降级为于禁麾下部将。

十月,孙策伤重不治消息很快就传到官渡,知道接位的是孙权,曹操有了趁江东举丧期间进行征伐的想法。孙策生前为了结好曹操、派来驻在朝廷的使者张纮知道后,赶紧劝谏表示乘人丧事期间用兵,除了违背道义,万一攻打无法取胜,会使两方弃绝往日盟好结下仇怨,这不是聪明的行为,还不如借此机会厚待江东为好。听了张纮的意见,曹操点了点头,命人上表朝廷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等于承认孙权继承孙策留下的政治遗产。想让张纮劝说归降朝廷稳定南方,加封他为会稽东部都尉,曹操更让他回去江东劝说放弃割据投入自己的阵营。

可惜曹操这个放在张纮身上的打算显然是错了。心想一年多对他的厚待和利诱,应该会改变效忠孙氏想法,进而倾心于自己才是。万万没有想到,依旧是铁石心志不改初衷,只想着回到江东、继续效力继任的孙权。向来是精明人的曹操,打算都是精准无比,这次不但没能成功,回去已经阔别一年多的江东,有如龙入大海般的畅快,这个决定堪称是他的一大挫败。

从许都回到江东的张纮,迎接的是危机重重的孙氏集团。孙权继位之初,江东的政治形势异常严峻,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经常对部下用鼓励、赞扬的话语,激励辅佐热情。吴太夫人接见来到吴郡的张纮,认为孙权年纪尚轻,拜托他与张昭共同辅佐。看在眼里的张纮,非常清楚吴太夫人行动的深意。为了配合,常常以部属身分,公开感谢她对于江东群臣的激励,带头表示将时刻思索自己的言行,期盼能好好完成辅佐的工作,无疑他的举动对于稳定江东群臣的人心,有着定海神针的效果。

为了加强孙氏家族统治江东的合法性,他经常在起草表章文书中,特意加入孙氏父子功绩的介绍,作为这类文书的重点加以宣扬。这些举措不只在外交场合中获得极大的成功,对于安定民心也有一定的作用,甚至连孙权看到这些表章之后都非常感动,认为此举也让自己对父兄的历史地位感到骄傲。不久按照朝廷的任命前往会稽郡上任,有人认为他是朝廷任命的官员,疑心志向不仅在会稽、也不在江东,孙权却没有因为这些言论疏远。

虽然还在官渡对峙,善于收拢人才的曹操是没有计较场合的,稳定江东的关系后,以朝廷名义征辟在你领地的人,理所当然不能拒绝吧!命人写信去江东,表示自己上表征召华歆。本来孙权不打算放行,华歆劝说这样能与曹操交好为理由,劝他放自己离开,这才让他应命前去。离开时有千余名宾客和往日朋友前来送行,陪同他前往许都还有因为遭到袁术攻灭的陈国相骆俊的妻子,已经嫁给他为妾,骆俊儿子骆统则留在江东。众人在他离开时?予数百金当做临别礼物。

不管做了多少努力,不满的因子总有一天会爆发,祸起庐江,太守李术抗拒命令。去年孙策击败刘勋之后,任命他接任庐江太守,对于并非是孙家宿将来说,是相当特别的提拔。或许是因为过去曾担任会稽太守的经历,孙策分派三千步卒,让他防守刘勋留下的皖城。

上任后最为人所知,就是孙策有意北进许都之时,命令他袭杀曹操署任的扬州刺史严象。严象,字文则,京兆人。为了讨伐袁术,曹操认同荀彧的推荐,让他以督军兼御史中丞的职务,担当讨伐袁术的任务。还没到扬州前,袁术已经吐血死在江亭,得知消息后赶紧派人回报,曹操顺势改任他为扬州刺史,前往寿春上任。

两家关系已经有所变化之际,此去扬州安危未卜。得知严象即将奉命进入扬州的消息,孙策暗令李术假扮贼盗杀害,阻止上任扬州刺史,人赞其少聪博,有胆智的严象,就在三十六岁之龄死去。

孙策死后,李术开始显露骄态,不把孙权看在眼里,不仅对于命令屡屡无视,私下开始接纳亡命叛孙之人。孙权继任后这类人不在少数,为了不要引起太大的注意,也为了摸清他真正的意图,起先并没有采取过于强硬的态度,写信给他也是要求扣留这些亡叛者。这一沉着镇定的手腕,让沈不住气的他公开表示:「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真正意图暴露后,孙权决定拿他作为示威的试刀对象,更有杀鸡儆猴给其他有心叛乱者警戒。更深的意涵是瞄准隐身在他背后的黑手江东大族。孙策的强势让他们无法有过去的自由,孙权上位后,想利用他来测试继位者的能力与态度,也许就可以看准时机推翻孙家的统治。

决心让这些大族失望,攻打李术之前准确地估计形势的孙权,第一步先致信给在官渡忙着跟袁绍对峙的曹操,信中说:

「严刺史过去是曹司空您所任用,又是扬州的守将。李术本性凶恶,轻易触犯朝廷体制,残害州府官员,这种无道的举动应该尽速剿灭,用以警告有类似想法的人。今天在下想要兴兵讨伐,一来为朝廷扫除败类,二来为严刺史报仇,这是天下公义日夜期盼。李术必然畏惧讨伐,谎言伪称向您求救。司徒您所在的位置,是朝廷的师保重职,海内四方所瞻仰,请不要听信他的诡辩。」

信中把朝廷派来扬州的严象死亡责任,全部都推到李术头上,与自己大哥无关,二来赞美曹操是国之所望,最后断绝李术可能向他求援的可能性。这般娴熟的政治手段,不论这封信是否是孙权亲笔或是有人代为捉刀,显示出踏出证明自己权力的第一步,将是无比稳健。

第二步选择派遣征讨的军队,以宗室亲兵为主要编制,排除江东士族,其实就是明白向他们表态:即使不靠你们,我孙家都能够摆平,你们最好安份点。选任的将领,一是跟从父亲孙坚开始出生入死,孙策时代同样尽心的族兄孙河,当时担任乌程县长;另一位是表兄弟徐琨,是孙权姑姑的儿子,曾追随孙策一同攻打扬州刺史刘繇的部将樊能、于糜于横江,击张英于当利口。当时军船少,徐琨之母当时在军中,告诉儿子赶紧用芦苇来伪装船只突击。徐琨赶紧把老妈的原话转告,知道这姑妈不简单的孙策,赶紧依计行事,立下大功,现任职督军中郎将。

两人协力之下,李术坚守刘勋留下的皖城虽然坚固,对于孙军来说已经是二次攻打,驾轻就熟,闭门自守的李术派人向曹操求救。鉴于孙权已经以书信告知,不想因为这个小小的李术,搞坏可能把江东纳入旗下的可能,拒绝出兵救援是理所当然的。包围数日后粮食已尽,妇女或吞丸泥充饥。城破后孙权下令屠城,除了将李术枭首,迁徙部曲三万余人。这次没有准备的反叛,只是让年仅十八就掌权、统治基础还不稳固的孙权,得到在江东稳固威名的机会,让蠢蠢欲动的江东大族暂时安份。战后叙功时将孙河升为威寇中郎将,接任李术留下的庐江太守位置,徐琨则升为平虏将军,封广德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