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如何押韵并写出有韵律感的文章(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古代的上声(仄)里的一部分演化成了现在的三声ǎ(仄),一部分演化成了四声à(仄)。

古代的去声(仄)演化成了现在的四声à(仄)。

古代的入声(仄),其演化则复杂和混乱了许多,变成一、二、三、四声的都有。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平声只有可能是一声(ā)和二声(á),而仄声则是一、二、三、四声都有,但大多是三、四声。

我们平时写文案,不用特意去把控音调,但可以特别注意平仄;至于你写文案用的字到底是平是仄,不用把每个字都抠得特别清楚,只有写诗词才会去抠字眼。

你只要弄懂什么是平仄,写作时留个心眼儿,特意写一些有规律的平仄变化,那么你的一句话就有了起伏,别人看你的句子也好,读你的句子也好,都会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此刻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文案,也会变得更有动态,不至于让人感觉就是干巴巴的一段文字。

问题来了,我刚才虽然给你讲了什么是平仄,但有可能让你的脑袋更晕了,因为平仄不好区分啊!

没关系,我给你说一个很简单的区别方法。那些你读起来觉得有拖音,发音结束得很慢的,一般就是平声;那些你觉得结束得很仓促,读起来音调感觉还带拐弯儿的,一般就是仄声。

比如,我以di为例:低(dī),读起来就拖沓,发音也是缓慢结束的,它就是平声;帝(dì),读起来有一种仓促结束的感觉,它就是仄声。

所以,如果你只是写写普通的文案,不用非得搞清楚哪些字是平声字,哪些字是仄声字。因为普通文案没那么讲究,你就按我说的区分方法,特意编排一些有规律的平仄变化,把一个句子写得抑扬顿挫一点儿就行了。说得有意思一点儿,这个时候就考验你的编曲功底了,看你编出来的句子旋律好不好听,时间久了你写的句子就会不自觉地调整平仄之位,适配一个更好的旋律感,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语感。

(2)文章的律

大家都去KTV唱过歌吧?还记得唱歌时有一个“挑战模式”吗?

它会让你照着音乐的节拍去唱,规则是你合上的节拍越多越准确,你的得分就越高。而那些节拍往往是长短不一的蓝白色线条对不对?

一整篇文章是由什么组成的?不就是句子吗?

那些句子往往也是长短不一的,对不对?

好,现在是不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通性了?

把文章里的那些句子理解成音乐节拍里长短不一的线,线的长短由句子的长短决定。

句子的不同长短组合就会让文章产生不同的“律”。

那些整齐划一的排比,句子长短一致,并排相接,营造出的效果就像军训时大家一起踢正步、一起鼓掌,自然就会显得更气势磅礴一些。

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可以看出,这里的句子长短就很整齐,虽然只是描述滕王阁的地势,但你能从这段文字里理解滕王阁有俯瞰山河的壮丽宏大,还能感受到它大气磅礴的历史底蕴,以这样的“律”开场,就一个词—大气。

同样还是《滕王阁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这段文字在句子编排上也很整齐,是个标准的排比句。

你可以很快发现这段文字里句子的长短规律。这有何作用呢?为何它的后半句会比前半句更长?

让我们先来想想王勃在写这段话时是怎样的情绪。

他激动,是因心怀天下而激动。

他慨叹,是慨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最重要的是,他想表达自己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现在是不是能理解王勃在写这个排比句的时候,为什么要保持前半句短、后半句长了吧?

把句子的长短编排得又长又整齐,会让文章的“律”显得大气、豪迈、壮丽,就像有男儿气。

如果又短又散呢?短而散的句子编排就像许多玻璃弹珠落到地上,会让文章显得或欢快活泼,或柔美雅致,总是极易充满女儿气。譬如简媜在《水问·夏之绝句》中写道: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

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

这一段给人的“律”感温和静美,即女儿气。

那么你想让自己的文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是男儿的大气多一些,还是女儿的静美多一些?你倒也不必这么着急考虑,因为我这样一说,你可能觉得文章的“律”就只有这两种调调了。其实不是的,所谓长而整齐的男儿气和短而散的女儿气,只是两种调制文律的材料而已。你的文章可以两种一起用,把它们杂糅在一起,不同比例、不同的调制方法,会出来不同的文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