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把控行文逻辑(第1页)
第五章如何把控行文逻辑
能写好文案是一种优势,然而掌握这种优势可并非易事。
事实上,很多刚开始学写文案的人都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讨喜是因为文笔不好、没梗没意思、文学修养不高、不能引经据典。的确,这些都是影响我们产出好文案的因素。
但是朋友,你最大的问题可能根本不在于此!
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文案指导,主要是为企业选拔、筛选和培养出合格的文案人才。我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大多数文案小白压根儿还没到需要深研辞藻、打磨文风的地步,因为他们连基本的行文逻辑都没搞清楚。什么是行文逻辑?就是整个文案的骨架,如果骨架歪了,那么就算把辞藻修饰得再华丽也无济于事。
你可能会说,文案创作难道不是各凭本事、各放光彩吗?既然是百花齐放,为什么还要有标准骨架,自己创造骨架不就行了吗?
标准由我自己来定不可以吗?
朋友,这看似很有道理,但是,此骨架非彼骨架。我这里说的行文逻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无形契约,这是长期以来所有作者和读者达成的共识,是潜移默化的一些规矩。
考虑到讲行文逻辑需要涵盖整篇文章,所以我选择以短视频文案作为主要案例。原因有二:一是短视频文案在当下很受欢迎,受众极广,既然举例就要举大众熟悉的;二是短视频文案极短,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以内,尽可能精简字数的同时把事情说清,把故事讲得感人,并确保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
可谓戴着镣铐跳舞,难度极高。
因此,倘若我们能把短视频文案的行文逻辑处理好,那么长文自然也不在话下。
就现有的短视频文案而言,我将它分成三大生态,即故事生态、知识生态、情绪生态。这三大生态的文案行文逻辑,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1。故事生态
顾名思义,故事生态就是要你讲一件事。请注意,一件事可不仅仅指故事,这两者是包含关系。下面这篇文案是我看过的学员真实案例。
40多岁的大叔出差培训学习还带着孩子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结婚有点儿晚,虽然不算老来得子吧,儿子班上同学的家长基本比我小10岁,有时候亲子活动真跑不过他们“80后”。
我儿子小时候特可爱,他妈不给买玩具,我经常给他买乐高;他妈不让喝饮料,我就经常给他买雪碧;他妈不让他玩游戏,我还把iPad升级成了iPadAir。可能很多老爸都和我一样,带孩子的方法就是扔个手机或者iPad,我可能真不是一个称职的老爸。
后来女儿出生,就更不能让他妈一人带俩孩子了,尤其是到了寒暑假,我出差也好,去学习也罢,都会把儿子带在身边。
我每次都担心他在会场捣乱或者跑丢,出差学习时都心神不定。后来,儿子慢慢长大,我开会学习时他会自己看书,也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吃饱饭后也能自己上网课,因为他看到爸爸也在学习。尤其有一次儿子看到我疲惫地蜷缩在酒桌后,他说:“爸爸,你可以的。”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儿子真的长大了。
有人说“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看似呵护的照顾反而会害了孩子。
我并不是完美的爸爸,但在你成长的路上不会缺席你的每一段路,是我能给你的最好的爱。
在你看完这篇短视频文案后,我想问你3个问题:(1)你觉得这篇文案想讲什么?
(2)你看完第一句话后期望这篇文案给你讲什么?
(3)你看完了是感动还是想说:“这是啥玩意儿?”
回答完这3个问题,再让我们回过去看这篇文案,你会发现这篇文案背叛了你,因为它让你失望了。
来看看这篇文案开头的第一句话,他说他要干什么?
他要告诉你“40多岁的大叔出差培训学习还带着孩子是一种什么体验”。
看这个文案开头你感兴趣吗?是不是只有感兴趣了,你才会继续看下去?去听他讲40岁大叔出差培训学习还带着孩子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
这篇文案的第二段写了什么?
“我结婚有点儿晚,虽然不算老来得子吧,儿子班上同学的家长基本比我小10岁,有时候亲子活动真跑不过他们‘80后’。”
跟你想知道的体验有关系吗?没有。这个时候作为读者就会开始觉得烦了,因为你觉得他在扯闲篇。
你原本因为没有这种体验感到好奇,所以才想继续看下去,结果作者勾起了你的好奇心,却给你讲了一件别的事。
其实当我们创作出一篇文案时,你作为一个作者,已经和读者之间形成了一份隐性的契约。比如,作者开头说我要讲一个西瓜,有一个读者一看文章开头,正好对西瓜感兴趣,就会看下去,这时候契约就达成了。结果读者看下去,发现接下来的文案,作者居然讲了一个梨!读者是对西瓜感兴趣才愿意看的,结果作者在讲梨,此时的作者就没有遵守和读者之间的隐性契约。
在这个生态里,这就是没有遵守行文逻辑。
故事生态的行文逻辑是什么?就是你写的每一句都得围绕你要讲的事去写,跟写作文别跑题是一样的道理。但道理这么简单,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不遵守?我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这就跟人生一样,大道理都懂,真做起来脑子就糊涂了,一进入创作过程就容易犯糊涂。比如,你写第一段时还对自己要写的东西很明确;但写第二段时突然觉得还有一件事好像也可以证明自己想写的东西,只是逻辑上有一点点不对,不过无伤大雅,于是就写上去了;写第三段时又觉得另一件事可以证明自己在第二段提到的事,只是跟主题稍微有一点点偏离。最后,整篇文案写完,你觉得没什么问题,拿给外人一看—写的啥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