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何准确传递观点和情感(第2页)
(1)基础思维习惯:观点+逻辑严谨的证据经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测试,相信你已经知道自己的表达属于什么梯度,且了解自己在表达上的大致问题了。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步步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你要铭记一点:想要做到准确表达观点,表达的内容就要有理有据。注意,这个“据”一定要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即观点+逻辑严谨的证据。
你的证据描述得越详细、具体,越能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画面,越能让读者理解你。而我们表达的核心目的,不正是向他人传递我们的意识和情感,让他人了解我们的想法吗?这其实就是一个理解过程。
所以当我们想让读者“理解”我们时,就看看我们的表达里有没有观点和证据,证据是否充分合理,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就里。
没人想听一个纯粹的观点,没有证据,只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疑惑。
当然,只有证据,没有观点,也会让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你想,如果有人突然莫名其妙地凑到你身边,跟你说:“喂,我昨天在公司楼下买了杯芋圆啵啵奶茶,里面的芋圆是紫薯味的,珍珠啵啵是龙井味的。”你问她:“所以呢?”她说:“就这样,没了啊。”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无语?这个人太奇怪了。但对方或许想表达:“我觉得公司楼下奶茶店里的芋圆啵啵奶茶,口味特别独特。”
(2)让条理变得清晰的技巧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明明表达清楚了自己的观点,给出的证据充分,逻辑也严谨,但别人还是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什么。
朋友,你可千万不要觉得是对方傻、理解能力差,问题很有可能出在你自己身上。不信?你看:阿鱼是个很普通的人。(观点)
她学历普通,就是个二本,现在本科生遍地都是,平常说话也少,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上了大学成绩也一般,不是很讨老师喜欢,很少参加活动,也不是什么风云人物,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她长得也挺普通,不丑也不美,扔进人堆里都找不到她。对了,她连兴趣爱好也只是看书、旅游,非常普通。
(证据)
这些证据看上去还挺充分是不是?列举了一大堆,证据倒也合理,但是你看完记住了吗?是不是觉得脑子里有点儿混乱?
这是因为,这一段的表达没有层次、没有归类,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就是人的大脑更喜欢有秩序的信息。不信请你看看这一串数字:
154354245112432
你能记住这串数字吗?我想一般人很难记住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在研究论文《神奇的数字7±2: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中指出,年轻人的记忆广度大约为7个单位左右,所以我们在表达信息时,应尽可能地把要表达的内容整理成简单有规律的信息,然后再输出给他人。我们把这串数字分组归类,是不是就容易记住了?
111222334444555
所以,在列举证据的时候,也要尊重这样的原则,把证据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规律的输出。只要做到这两点,我们就能实现所谓的条理清晰了。
怎样进行有规律的输出呢?给大家提供几个小技巧。
①惯用序列词:比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序列词会给读者一种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感觉。
②多用连接词:比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样的连接词也会让人觉得你的逻辑严谨、因果关系清楚。
③加入归类汇总的短句:比如“总归来说”“所以结论是”“在xx方面而言”,这样的句子会在无形之间帮读者整理思路,帮他们理顺你要表达的东西,所以也是有效的。
这3种技巧虽然有用,但还不能帮助我们表达清晰。因为总的来说,这些方法都属于“伪逻辑”的表达技巧。
(3)“真逻辑”有助于得到正确结论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疑惑?我凭什么说以上3种表达技巧是“伪逻辑”呢?因为像“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词,并没有实质性的逻辑关系。
比如我说:“阿鱼是个很普通的人。第一,她长相普通,穿衣服不好看,一点儿都不会打扮;第二,她的智商只是普通水平,很少参加比赛,没获过什么奖,没得过什么奖学金。”
乍一看是不是觉得挺有逻辑?
长得普通跟穿衣服不好看、不会打扮有关系吗?不会打扮的人长相就一定普通吗?
智商水平普通跟很少参加比赛有关系吗?很少参加比赛的人智商就一定普通吗?
细想之下,就会觉得这个答案有很多漏洞。
这就是“伪逻辑”,它只是用一些技巧让你的内容看上去有逻辑,但这些内容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关系,经不起推敲。
“真逻辑”是什么样的?
“真逻辑”是能帮人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性思维方法。逻辑不是我们用来说的,而是用来找的。逻辑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庞大关系网,我们表达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大网里的一部分线理顺,摆到别人面前。
逻辑是表达的基础,很多人之所以表达能力差,是因为自己很难找到想要表达的内容背后的逻辑,自然也无法做到表达条理清晰且严谨。
如何能够快而准地找到正确的逻辑,把它们理清楚呈现到读者面前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有哪些常见的逻辑。
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演绎推演,另一种是归纳类比。